“张阿姨,您这血压不稳都是‘营养失衡’闹的,我这有款‘深海鱼油’,是中科院专利配方,吃三个月保准恢复正常,我可是国家认证的营养师,绝对不会骗您。”——这样的话术,是不是在小区、老年活动室或者短视频平台上格外耳熟?

当“营养师”的专业身份与“保健食品”的健康噱头绑定,不少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很容易在焦虑中放下戒备。
近年来,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营养与保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然而,一些自称“营养师”“健康管理师”的推销人员,利用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以伪科学话术推销高价保健食品,不仅让消费者蒙受经济损失,更可能延误治疗、危害健康。
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推销人员有哪些套路,如何鉴别“营养师”,以及如何维权。
“伪营养师”的骗局往往经过精密策划,精准拿捏不同群体的健康焦虑与认知弱点,其套路看似五花八门,实则可归纳为三大类,每一类都暗藏陷阱。
一、“身份造假”打造“权威人设”,从源头获取信任。
既然是“伪”营养师,那身份自然是假的。
一般情况下,这些“伪营养师”会对自己进行包装:线上通过短视频平台、健康论坛等渠道,给自己贴上“央视特邀营养专家”“北京协和合作营养师”等标签,头像多用白大褂、实验室背景营造专业感;线下则随身携带印刷精美的“资质证书”,诸如“国际营养师协会认证”“中华营养学会高级营养师”等,证书上印着复杂的花纹和外文,看似含金量十足。
更有甚者会伪造与知名医生的合影、科研项目参与证明,甚至租用医院附近的办公室,混淆“咨询点”与“医院附属机构”的概念。
但实际上,我国目前官方认可的营养师相关资质为“注册营养师”“注册营养技师”,需通过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的统一考试,证书可在“中国营养学会”官网查询,那些冠以“国际”“中华”等模糊前缀、无法通过官方渠道验证的,全是“山寨证书”。
此前某地就查处过一起案件,犯罪嫌疑人花500元网购10本“高级营养师证书”,包装成“健康管理专家”,一年内向200余名老人推销保健食品牟利80余万元。
二、“夸大恐吓+功效神化”制造焦虑,突破心理防线。
这是“伪营养师”最核心的推销手段,通常分两步走:
第一步“恐吓式诊断”,通过免费测血压、查血糖、做“量子检测”等看似专业的方式,故意曲解检测结果——比如将老人正常的空腹血糖值(5.6mmol/L)说成“糖尿病前期,再不干预就会失明截肢”,把中年人的颈椎劳损描述成“脊椎变形压迫神经,随时可能瘫痪”,用耸人听闻的话语引发消费者恐慌。
第二步“神化产品功效”,紧接着推出所谓的“解决方案”,将普通保健食品包装成“救命神药”:声称“益生菌能修复胰岛细胞,不用打胰岛素”“纳豆激酶能溶解血栓,比手术还安全”“阿胶肽能逆转更年期,让卵巢重返20岁”,甚至拿出一些“康复案例”——实则是雇人扮演的“托儿”,展示伪造的体检报告对比图,强化产品效果的可信度。
更危险的是,部分“伪营养师”会明确要求消费者停服处方药,宣称“药物有副作用,吃我的产品就能根治”,曾有高血压患者听信其言停服降压药,导致脑出血昏迷,险些丧命。
这种将保健食品等同于药品的宣传,本身就是典型的违法信号。
三、“情感捆绑+利益诱导”促成交易,锁定长期“客户”。
这类套路尤其针对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的群体,主打“情感牌”与“优惠牌”双重攻势。
情感上,“伪营养师”会定期上门拜访,帮老人打扫卫生、陪老人聊天解闷,记住老人的生日、慢性病情况,甚至在节日送上米面油等小礼品,逐渐以“干女儿”“亲侄子”的身份融入老人生活,让老人产生“他比子女还关心我”的依赖感。
一旦建立信任,就开始推销高价保健食品,一套售价数千元的“营养套餐”,成本往往不足百元。
利益上,他们会推出“阶梯优惠”“积分返现”等活动,比如“买3套送1套,再返500元现金”“介绍邻居购买,双方各得20%提成”,诱导老人大量囤货甚至发展下线。
部分骗局还会设置“沉没成本”,比如让老人先交200元“预约金”,声称“抵1000元使用”,若老人犹豫就说“预约金不退”,利用消费者不愿损失的心理促成交易。
这种“情感绑架+传销式推销”的模式,不仅骗取钱财,还会破坏邻里关系、家庭和谐,有老人因沉迷推销花光养老钱,与子女反目成仇。
很多消费者认为“买错保健食品只是花钱买教训”,但实际上,“伪营养师”的推销行为可能涉及多项法律违规,相关责任人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首先,从《食品安全法》来看,保健食品属于特殊食品,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信息,且不得超出注册或者备案的范围。
“伪营养师”宣称保健食品具有治疗疾病的功效,已违反该法规定,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依法对相关经营者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还会吊销许可证。
其次,从《广告法》角度分析,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伪营养师”通过伪造身份、夸大功效进行推销,其行为已构成虚假广告。
根据法律规定,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都可能面临行政处罚,若广告内容涉及虚假宣传且情节严重,还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最后,若“伪营养师”的行为存在诈骗故意,即明知所推销的保健食品无相应功效,仍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消费者财物,且数额较大,则可能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诈骗罪,面临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等刑事处罚。
此外,若推销模式涉及“拉人头、层级返利”,还可能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
那如何判断是不是“营养师”?
在我国,专业技术类职业资格有明确分类。公共营养师、临床营养师等属于专业技能人员,其职业活动受到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约束。
营养师通常指通过国家或行业认可的专业资格考试,具备医学、营养学教育背景,并在合法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从业的专业人员。他们的建议基于个体健康状况,不以直接销售产品为目的。
正规的注册营养师、临床营养师等需具备严格的学历、专业背景和工作年限要求,并通过考试。其资质背后是权威机构的认证,如人社部第三方评价机构、中国营养学会、国家卫健委下属机构等。
而“伪营养师”往往只有短期培训证书(甚至伪造资质),不具备系统的医学、营养学教育背景。其核心目的是推销特定保健食品,而非提供客观、科学的营养指导。
因此,我们根据对方是否有建议我们购买一些保健品就可以进行简单判断。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需要在官方网站查询其是否具有正规资质。
另外,互联网平台需对平台内经营者尽到资质审核义务,并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面对“伪营养师”的花言巧语,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群体,需保持理性,通过“查身份、辨功效、守底线”三步筑牢防范防线。
第一步,核查身份资质。遇到自称“营养师”的人时,首先要求其出示国家认可的资格证书,并通过人社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官方渠道验证证书真伪。对于声称与医院、科研机构合作的,可直接向相关机构核实,切勿轻信口头承诺。
第二步,明确保健食品定位。牢记“保健食品不是药,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这一核心原则。购买保健食品前,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及批准文号,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产品注册或备案信息,确认功效成分与宣传内容一致,同时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判断是否适合食用。
第三步,坚守消费底线。不要因情感绑架或优惠诱惑而冲动消费,遇到“买得多省得多”“拉人返现”等推销模式时提高警惕。生病时务必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切勿听信“伪营养师”的建议停服药品。
如果不小心落入“伪营养师”的推销骗局,消费者应及时收集证据,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维权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收集证据、投诉举报和索赔。
证据包括“营养师”的身份信息、推销话术(录音、聊天记录等)、保健食品购买凭证(发票、收据等)、产品包装及说明书等。
收集证据后,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权:
一是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反映经营者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是拨打12315消费者投诉举报电话,或通过全国12315平台提交投诉信息,由消费者协会协助调解;
三是若涉及诈骗或传销行为,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四是若因食用保健食品延误治疗造成健康损害,可通过诉讼方式要求经营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最后,小编想说,作为消费者,我们应当提高警惕,增强法律意识,理性看待保健食品。
记住,真正的健康来自于均衡饮食、适当运动和良好生活习惯,而不是依赖某种“神奇”的保健食品。
当遇到营养健康问题时,请咨询正规医疗机构的医生或营养科的专业人士,切勿轻信“伪营养师”的夸大宣传。
编辑:众众
审核:琪琪
法律审核:小元律师
本文内容综合官方媒体,仅代表个人观点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