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刽子手,宁愿用钝刀砍人,也不愿将刀磨锋利呢?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很多人看古装剧的时候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犯人被砍头的时候,有的一刀下去干净利落,有的却要砍好几刀才能完事。

这背后藏着什么门道呢?古代那些专门干这行的刽子手,手里明明有锋利的好刀,为什么偏偏要用钝刀来行刑?难道他们不怕麻烦吗?这事儿说起来,可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了。

这职业其实没那么神秘

说到刽子手这个职业,很多人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个面目狰狞、神神秘秘的形象。

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古代,干这行的人就是个普通职业,跟木匠、铁匠差不多,只不过活儿特殊点罢了。

这行当里头还真有不少世袭的家族。

爷爷干这个,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一代接一代。

为啥会世袭呢?道理很简单,这活儿需要技术。

砍头看着简单,其实讲究大了去了。

砍得好,一刀下去,切口平整,犯人连叫都来不及叫一声就没了。

砍得不好,血肉模糊不说,还得补好几刀,场面那叫一个惨烈。

专业的刽子手每次行刑前都会准备两把刀。

一把磨得锋利无比,刀刃能吹毛断发;另一把故意保持钝态,砍起来费劲。

这两把刀摆在那儿,用哪把可不是随便选的,里头的学问大着呢。

银子说话的年代

古代社会,钱能解决的问题那都不叫问题。

刽子手这职业虽然特殊,但也得养家糊口不是?朝廷给的那点俸禄根本不够花,他们就得想别的门路赚钱。

犯人家属要是识趣,在行刑前悄悄给刽子手塞点银子,那态度立马就不一样了。

收了好处费,刽子手会精心挑选那把快刀,行刑的时候也格外用心。

一刀下去,犯人基本感觉不到什么就走了,算是给了个痛快。

家属看着虽然心疼,但至少知道亲人没受太多罪,心里也能好受点。

要是家属一毛不拔,那就别怪刽子手不客气了。

拿起那把钝刀,砍下去根本砍不透,还得再来几下。

犯人在刑场上痛苦挣扎,围观的百姓看得心惊胆战,家属更是哭得死去活来。

这就是现实,没钱连死都死不痛快。

这种潜规则在当时几乎人人皆知。

有点家底的人家,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凑点钱出来,给刽子手送礼。

毕竟人都要走了,让他走得体面点,也算是最后的尊严。

良心还没全泯灭

刽子手虽然以杀人为业,但也是人,也有良心和判断力。

他们常年干这行,什么样的犯人都见过,心里有杆秤。

遇到那些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明显是被冤枉的,刽子手就算一分钱好处费都没收到,也会主动用快刀。

这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心安。

他们知道这人不该死,或者虽然犯了法但人品没问题,就会手下留情,给个痛快。

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仅存的一点道义。

反过来说,要是犯人平时作恶多端,民愤极大,那即便家属送再多钱,刽子子手也不一定会用快刀。

这时候用钝刀就不是为了钱了,而是为了泄愤,为了替天行道。

看着恶人在刑场上多受点罪,刽子手心里反而痛快。

围观的老百姓也是这么想的,巴不得让坏人多受点折磨。

这种道义考量虽然不是每次都起作用,但至少说明这些刽子手还没完全变成杀人机器。

他们心里还保留着对善恶的基本判断,这可能也是他们能继续干这行而不至于疯掉的原因之一。

朝廷说了算的时候

前面说的那些情况,刽子手多少还有点自主权。

但遇到朝廷直接下令的情况,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时候别说钱了,就是刽子手自己的想法也不管用。

清朝那会儿有个著名的案例。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这些人被抓了。

谭嗣同是个有骨气的文人,变法虽然失败,但他坚持自己的理念,拒绝逃跑。

朝廷恨透了这些改革派,觉得他们动摇了国本,威胁了统治。

在处死谭嗣同的时候,朝廷专门下了命令,要求刽子手必须用钝刀。

为什么?就是要让谭嗣同多受罪,让他死得痛苦,死得难看。

朝廷想通过这种残酷的方式来震慑那些有改革想法的人,告诉他们:敢跟朝廷作对,这就是下场。

刽子手接到这个命令,内心可能也很矛盾。

谭嗣同是个读书人,是个有理想的人,很多刽子手心里可能还挺佩服他。

但朝廷的命令不能不听,违抗就是抗旨,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

他们只能照办,拿起钝刀,按照要求行刑。

这种情况说明,刽子手的选择权其实很有限。

当权力直接介入的时候,个人意志根本不算什么。

这也是古代专制社会的一个缩影,所有人都是大机器上的零件,必须按照统治者的意图运转。

秋天的杀气从哪来

说到行刑,就不得不提"秋后问斩"这个说法。

为什么非得等到秋天才杀人呢?这事儿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那时候的人相信天人合一,认为人的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

春天万物生长,夏天生机勃勃,秋天草木凋零,冬天万物蛰伏。

既然秋天是万物衰败的季节,那处决犯人也应该放在秋天,这样才符合天道。

《礼记·月令》里就有这方面的记载,说行刑要看季节,不能乱来。

到了汉武帝时期,这套理论被进一步完善。

有个叫董仲舒的大学问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把"庆、赏、罚、刑"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

春天是庆祝的季节,夏天是奖赏的季节,秋天是惩罚的季节,冬天是严刑的季节。

这样一来,秋后问斩就有了官方理论支持,成了正式的制度。

唐朝的时候,"秋后问斩"这四个字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书里。

从那以后,这个制度就一直延续下来,成了历朝历代都遵守的规矩。

除非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一般的死刑犯都得等到秋天才能执行。

这种做法看起来挺荒唐的,但在古代人看来很正常。

他们相信违背天道会带来灾祸,所以宁可等上几个月,也要在"正确"的时间行刑。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天道的敬畏。

刀快刀钝背后的人性

刽子手选择用快刀还是钝刀,表面上看是个技术问题,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复杂的人性。

这里头有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有朴素的道德判断,也有无奈的服从权威。

那些拿钱办事的刽子手,其实就是在出卖自己的职业道德。

但你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要生活,要养家。

在那个年代,能赚钱的门路不多,他们只是利用手头的资源想办法多挣点。

这种行为虽然不高尚,但也谈不上多恶劣,只是人之常情罢了。

那些坚持用良心做事的刽子手,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他们在一个残酷的职业里,还能保持基本的是非观,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面对权贵的收买,面对家属的哀求,他们能够不为所动,按照自己的判断来行事,这份坚守很不容易。

至于被朝廷强制要求的情况,那些刽子手其实是最无辜的。

他们成了权力的工具,被迫去执行一些违背良心的命令。

这种无力感和痛苦,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每次执行完这样的任务,他们心里该有多难受?

利益才是永恒的主题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字。

无论是刽子手收钱用快刀,还是泄愤用钝刀,或是被迫服从命令,背后都离不开利益二字。

收钱用快刀,这是最直接的经济利益。

刽子手需要钱,家属愿意出钱,一拍即合。

这种交易虽然发生在刑场这样特殊的地方,但本质上跟市场上买卖东西没什么两样,都是价值交换。

出于道义用快刀或用钝刀,看起来跟利益无关,其实也是另一种利益考量。

这是精神层面的利益,是良心的安宁,是内心的平衡。

做了亏心事会睡不着觉,做了善事会心里舒坦,这也是一种利益。

被朝廷强迫的情况,刽子手考虑的是自身安全的利益。

不听话就得掉脑袋,听话虽然良心不安但至少能活着,这也是在权衡利弊。

人类社会的运转,说到底就是靠利益驱动的。

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

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利益的考量,只不过有的是物质利益,有的是精神利益,有的是长远利益,有的是眼前利益。

刽子手选择用什么刀,不过是这个普遍规律在一个特殊职业上的体现罢了。

结语

古代刽子手用钝刀还是快刀的选择,看似简单的技术问题,实际上牵扯到钱财、良心和权力三个层面。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永远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和制约。

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刑场上的生死一刀,也逃不开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而真实,让人唏嘘不已。

信息来源:

《礼记·月令》,儒家经典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礼制规范

《汉书·董仲舒传》,东汉班固著,记载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唐律疏议》,唐代官修法律注释书,确立秋后问斩制度

《清史稿·刑法志》,记载清代刑罚制度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记载谭嗣同案相关史实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27

标签:历史   刽子手   锋利   古代   利益   快刀   朝廷   犯人   董仲舒   家属   良心   秋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