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很多人看古装剧的时候都会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犯人被砍头的时候,有的一刀下去干净利落,有的却要砍好几刀才能完事。

这背后藏着什么门道呢?古代那些专门干这行的刽子手,手里明明有锋利的好刀,为什么偏偏要用钝刀来行刑?难道他们不怕麻烦吗?这事儿说起来,可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多了。
说到刽子手这个职业,很多人脑子里立马浮现出一个面目狰狞、神神秘秘的形象。
其实真不是那么回事儿。
在古代,干这行的人就是个普通职业,跟木匠、铁匠差不多,只不过活儿特殊点罢了。
这行当里头还真有不少世袭的家族。
爷爷干这个,传给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一代接一代。

为啥会世袭呢?道理很简单,这活儿需要技术。
砍头看着简单,其实讲究大了去了。
砍得好,一刀下去,切口平整,犯人连叫都来不及叫一声就没了。
砍得不好,血肉模糊不说,还得补好几刀,场面那叫一个惨烈。
专业的刽子手每次行刑前都会准备两把刀。
一把磨得锋利无比,刀刃能吹毛断发;另一把故意保持钝态,砍起来费劲。
这两把刀摆在那儿,用哪把可不是随便选的,里头的学问大着呢。
古代社会,钱能解决的问题那都不叫问题。
刽子手这职业虽然特殊,但也得养家糊口不是?朝廷给的那点俸禄根本不够花,他们就得想别的门路赚钱。

犯人家属要是识趣,在行刑前悄悄给刽子手塞点银子,那态度立马就不一样了。
收了好处费,刽子手会精心挑选那把快刀,行刑的时候也格外用心。
一刀下去,犯人基本感觉不到什么就走了,算是给了个痛快。
家属看着虽然心疼,但至少知道亲人没受太多罪,心里也能好受点。
要是家属一毛不拔,那就别怪刽子手不客气了。
拿起那把钝刀,砍下去根本砍不透,还得再来几下。
犯人在刑场上痛苦挣扎,围观的百姓看得心惊胆战,家属更是哭得死去活来。
这就是现实,没钱连死都死不痛快。
这种潜规则在当时几乎人人皆知。

有点家底的人家,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凑点钱出来,给刽子手送礼。
毕竟人都要走了,让他走得体面点,也算是最后的尊严。
刽子手虽然以杀人为业,但也是人,也有良心和判断力。
他们常年干这行,什么样的犯人都见过,心里有杆秤。
遇到那些德高望重的人,或者明显是被冤枉的,刽子手就算一分钱好处费都没收到,也会主动用快刀。

这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心安。
他们知道这人不该死,或者虽然犯了法但人品没问题,就会手下留情,给个痛快。
这是他们职业生涯中仅存的一点道义。
反过来说,要是犯人平时作恶多端,民愤极大,那即便家属送再多钱,刽子子手也不一定会用快刀。
这时候用钝刀就不是为了钱了,而是为了泄愤,为了替天行道。
看着恶人在刑场上多受点罪,刽子手心里反而痛快。
围观的老百姓也是这么想的,巴不得让坏人多受点折磨。

这种道义考量虽然不是每次都起作用,但至少说明这些刽子手还没完全变成杀人机器。
他们心里还保留着对善恶的基本判断,这可能也是他们能继续干这行而不至于疯掉的原因之一。
前面说的那些情况,刽子手多少还有点自主权。
但遇到朝廷直接下令的情况,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这时候别说钱了,就是刽子手自己的想法也不管用。
清朝那会儿有个著名的案例。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这些人被抓了。

谭嗣同是个有骨气的文人,变法虽然失败,但他坚持自己的理念,拒绝逃跑。
朝廷恨透了这些改革派,觉得他们动摇了国本,威胁了统治。
在处死谭嗣同的时候,朝廷专门下了命令,要求刽子手必须用钝刀。
为什么?就是要让谭嗣同多受罪,让他死得痛苦,死得难看。
朝廷想通过这种残酷的方式来震慑那些有改革想法的人,告诉他们:敢跟朝廷作对,这就是下场。
刽子手接到这个命令,内心可能也很矛盾。
谭嗣同是个读书人,是个有理想的人,很多刽子手心里可能还挺佩服他。
但朝廷的命令不能不听,违抗就是抗旨,自己的脑袋也保不住。
他们只能照办,拿起钝刀,按照要求行刑。
这种情况说明,刽子手的选择权其实很有限。

当权力直接介入的时候,个人意志根本不算什么。
这也是古代专制社会的一个缩影,所有人都是大机器上的零件,必须按照统治者的意图运转。
说到行刑,就不得不提"秋后问斩"这个说法。
为什么非得等到秋天才杀人呢?这事儿得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那时候的人相信天人合一,认为人的行为要顺应自然规律。
春天万物生长,夏天生机勃勃,秋天草木凋零,冬天万物蛰伏。
既然秋天是万物衰败的季节,那处决犯人也应该放在秋天,这样才符合天道。
《礼记·月令》里就有这方面的记载,说行刑要看季节,不能乱来。

到了汉武帝时期,这套理论被进一步完善。
有个叫董仲舒的大学问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把"庆、赏、罚、刑"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
春天是庆祝的季节,夏天是奖赏的季节,秋天是惩罚的季节,冬天是严刑的季节。
这样一来,秋后问斩就有了官方理论支持,成了正式的制度。
唐朝的时候,"秋后问斩"这四个字正式出现在官方文书里。
从那以后,这个制度就一直延续下来,成了历朝历代都遵守的规矩。
除非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一般的死刑犯都得等到秋天才能执行。

这种做法看起来挺荒唐的,但在古代人看来很正常。
他们相信违背天道会带来灾祸,所以宁可等上几个月,也要在"正确"的时间行刑。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古代社会对自然和天道的敬畏。
刽子手选择用快刀还是钝刀,表面上看是个技术问题,实际上折射出的是复杂的人性。
这里头有赤裸裸的利益交换,有朴素的道德判断,也有无奈的服从权威。
那些拿钱办事的刽子手,其实就是在出卖自己的职业道德。
但你也不能全怪他们,毕竟要生活,要养家。

在那个年代,能赚钱的门路不多,他们只是利用手头的资源想办法多挣点。
这种行为虽然不高尚,但也谈不上多恶劣,只是人之常情罢了。
那些坚持用良心做事的刽子手,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
他们在一个残酷的职业里,还能保持基本的是非观,这需要很大的勇气。
面对权贵的收买,面对家属的哀求,他们能够不为所动,按照自己的判断来行事,这份坚守很不容易。
至于被朝廷强制要求的情况,那些刽子手其实是最无辜的。
他们成了权力的工具,被迫去执行一些违背良心的命令。
这种无力感和痛苦,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每次执行完这样的任务,他们心里该有多难受?
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字。
无论是刽子手收钱用快刀,还是泄愤用钝刀,或是被迫服从命令,背后都离不开利益二字。
收钱用快刀,这是最直接的经济利益。
刽子手需要钱,家属愿意出钱,一拍即合。
这种交易虽然发生在刑场这样特殊的地方,但本质上跟市场上买卖东西没什么两样,都是价值交换。

出于道义用快刀或用钝刀,看起来跟利益无关,其实也是另一种利益考量。
这是精神层面的利益,是良心的安宁,是内心的平衡。
做了亏心事会睡不着觉,做了善事会心里舒坦,这也是一种利益。
被朝廷强迫的情况,刽子手考虑的是自身安全的利益。
不听话就得掉脑袋,听话虽然良心不安但至少能活着,这也是在权衡利弊。
人类社会的运转,说到底就是靠利益驱动的。
古代如此,现代也是如此。
我们做的每一个选择,背后都有利益的考量,只不过有的是物质利益,有的是精神利益,有的是长远利益,有的是眼前利益。

刽子手选择用什么刀,不过是这个普遍规律在一个特殊职业上的体现罢了。
古代刽子手用钝刀还是快刀的选择,看似简单的技术问题,实际上牵扯到钱财、良心和权力三个层面。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永远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和制约。

在那个时代,即便是刑场上的生死一刀,也逃不开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现实。
历史就是这样,残酷而真实,让人唏嘘不已。
信息来源:
《礼记·月令》,儒家经典文献,记载先秦时期礼制规范
《汉书·董仲舒传》,东汉班固著,记载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
《唐律疏议》,唐代官修法律注释书,确立秋后问斩制度
《清史稿·刑法志》,记载清代刑罚制度
《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记载谭嗣同案相关史实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