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七七前后密电,看二十九军四个核心领导人的不同态度

88年前的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围绕这个事变,是和,是战,二十九军的核心领导层意见是不一致的。

二十九军的核心领导层是哪几人?就是下面这四位:

在事变的绝大多数时间里,这四个人有三种态度。

闲言少叙,咱来看各方密电:

(1)

12日,蒋介石致宋哲元电:

“天津。宋主任明轩兄:

“文辰电悉,先到津甚慰,惟中意兄似仍应从速进驻保定,不宜驻津也。如何盼复。”

注:七七事变发生时,宋哲元尚在老家山东乐陵,于11日晚6时抵达天津。

时二十九军军部在北平南苑,保定乃三十七师师部所在地,而三十七师是二十九军主战最力、日军眼中“反日最顽固”的部队,天津则是亲日派大本营。

(2)

同样是12日,何应钦致宋哲元电:

“特急。天津。宋主任明轩兄:三九三密。

“倾闻大旆抵津,至慰驰系。惟卢事日趋严重,津市遍布日军,兄在津万分危险,务祈即刻秘密赴保,坐镇主持,无任盼祷。盼复。”

蒋介石、何应钦急切要宋哲元快快离开天津去保定,最大顾虑就是担心宋被亲日派包围左右。

不幸的是,他们的担心应验了,宋哲元甫一到津,就陷入亲日派的包围之中,直到28日才去保定。

(3)

14日,宋哲元致蒋介石电:

“敬遵钧旨,一定本中央意旨处理。惟军队系驻防性质,集结需时日,天津以东大沽、小站一带之军队亦不易,且天津地当冲要,在目前对之应否放弃,统乞示遵。”

同日,蒋介石回电:

“寒午参电悉。天津绝对不可放弃,务望从速集结兵力应战。近情盼详复。”

(4)

14日,卢沟桥事件第四次汇报会上,何应钦报告(节选):

“据北平消息,日方及汉奸对宋部大肆挑拨,谓日军此次行动,系拥护冀察利益,拒止中央军来占冀察地盘。又对张自忠部下,则谓仅打冯治安部,不打张部等语。

“但据北平私人电话,宋为亲日分子齐燮元、张自忠、张允荣、陈觉生四大金刚所包围,确已于十一日晚签字,承认日方之条件如下:1.道歉并惩办此次事变责任者;2.取缔共产党、蓝衣社激烈分子排日抗日等活动;3.永定河以东、西山以西,不驻中国军队(按此条有南北二百余里、东西百余里地方又形成冀东状态)。但秦德纯致牯岭电话,不承认有上叙事实,谓并未签订任何条件。”

(5)

14日,何应钦安插于宋哲元身边的高级副官、军政部参事严宽密电何应钦,是这样说的:

“1.此间外交工作,元【13日】起转津……燮元、允荣、治洲、觉生【均为著名亲日派】等均往津。

“2.灰色者极力软化仰【冯治安,字仰之】等,但仰甚硬。

“3.形势如此,惟张【自忠】等口气,尚怕中央军北上。

“4.和平仍在进行。”

注:电文中的中括号及内中文字非原文,系笔者整理时所加。下同。

(6)

15日,严宽又报:

“津宋寓会议,意见稍有出入。

“1.张【自忠】等力主和,日对张等由陈【觉生】、马【彥翀】居中拉拢,故张等对日外交处处让步,籍巩地盘。

“2.冯【治安】等力主战,对日绝不让步。”

(7)

15日,戴笠转五十三军参谋长赵锡庆给蒋介石的密报:

“在平两日,分访二十九军各师长参谋长等所得结果,确认宋乃一地盘主义者,各将领除冯治安外,皆抱做官主义。以张自忠、赵登禹、张允荣、齐燮元主和最力。”

注:戴笠转赵锡庆的这个密电,关于赵登禹“主和最力”一说值得怀疑,赵登禹应该不是主和的。以事变前萧振赢的记述为例:

“宋在群奸包围下,坚令发表齐燮元等分任政委会委员。迨齐等十余人自津乘火车将抵平,冯治安等人正在余寓相聚。副官长王培臣回冯报告齐将抵平车站,冯起而曰:‘此等汉奸不杀之,将何以对国家。’语毕即走。赵登禹拍案而起曰:‘今必尽杀群奸。’起而行。刘汝明亦击桌而起曰:‘当杀此辈汉奸,以明示天下。’言毕亦去。余呼冯等不应。秦德纯、张维藩奔出力挽再四曰:‘如此大事容作商量。’众始回。”

从萧的这段记述看,赵登禹不像是赵锡庆所说的那个态度。当然人的立场也是会变的,这里只是存疑。

(8)

17日,二十九军颁布对卢沟桥、丰台之敌的作战命令:

陆军第二十九军作战命令

战字第一号

一、军为确保北平重点及其附近地区对敌抗战,同时以一部迅速捕灭卢沟桥、丰台方面之敌,以使后方兵团之进出容易。

二、部署:

(一)总指挥官第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

(二)区分:

右地区队:

指 挥 官 骑兵第九师师长郑大章。

副指挥官 第三十八师副师长王锡町。

军官团团长徐以智。

第三十八师特务团 第二二五团(欠第一营)

第二二六团 第二二七团 教导大队。

特务旅(欠第一团团部及第一营)。

骑兵第九师第二旅(欠第五团)。

军官团。

军士训练团。

左地区队:

指 挥 官 冀北保安司令石友三。

副指挥官 独立第三十九旅旅长阮玄武。

冀北保安第一旅。

冀北保安第二旅。

独立第三十九旅。

城防守备队:

指 挥 官 第一一一旅旅长刘自珍。

第三十七师第一一一旅。

第三十八师第二二五团第一营。

特务旅第一团(欠第二营)。

河北省保安第一旅第二团。

右侧支队:

指 挥 官 独立第二十七旅旅长石振纲。

独立第二十七旅。

总预备队:

指 挥 官 总指挥官兼任。

第三十七师(欠第一一一旅)。

三、指导要领(以下略)

(9)

17日,宋哲元致蒋介石电:

“奉谏亥机牯电,蒙示种切,仰见钧座顾虑周到,观察透彻。将见如二十四年之往事,日本企图侵占华北之表现,已无可讳言。哲元向以国家为重,以民族利益为旨归,一定本中央之意旨处理一切,丧权辱国之事决不去做,谅钧座亦能见信也。现在情形复杂,电报文字未便一一陈明,因而报告甚少,伏乞鉴谅是幸。谨复。”

注:二十四年之往事,即1935年华北事变。

(10)

19日,张自忠与香月清司密签第三项誓文(即史称之《香月细目》):

“为实现7月11日签订的协定中的第三项,约定实行下列各项:

“一、彻底弹压共产党的策动。

“二、对双方合作不适宜的职员,由冀察方面主动予以罢免。

“三、在冀察范围内,由其他各方面设置的机关中有排日色彩的职员,予以取缔。

“四、撤去在冀察的蓝衣社、CC团等排日团体。

“五、取缔排日言论及排日的宣传机关,以及学生、群众的排日运动。

“六、取缔冀察所属各部队、各学校的排日教育及排日运动。

“又,撤去在北平城内的第三十七师,由冀察主动实行之。”

注:誓文中所说的第三项,即11日张自忠与松井太久郎密签的停战协定中的第三项。该协定全文:

“一、冀察第二十九军代表向日本军表示遗憾之意,并将负责人予以处分,更声明将来负责防止再惹起此类事件。

“二、中国军为了避免与丰台日本驻军过于接近而易惹起事端起见,不驻军于卢沟桥城郭和龙王庙,以保安队维持治安。

“三、本事端认为多半是胚胎于所谓蓝衣社、共产党和其他抗日系统各团体的领导,故此将来采取对策,并彻底取缔。

“对以上各项均表同意。”

注:这两个张自忠与日本人的密签,头一个,即11日那三项,宋是知情的,南京方面也是知情的,秦德纯、冯治安知情不知情不知道。不过这是一个没能得到宋哲元及南京方面承认的协定。

后一个,即19日那个《香月细目》,秦德纯、冯治安是完全不知情的,宋哲元知情不知情不知道,十有八九也是不知情的。在二战结束之前,重庆和延安也是不知情的。

(11)

26日,由华北前线返回的南京国民政府参谋本部次长熊斌,于卢沟桥事件第十六次汇报会上,报告:

“卢事发生后,八号及十号,冯治安、秦德纯决心反攻,宋亦由乐陵电令消灭当面之敌。当开会时,冯发表主战言论后,问张自忠意见如何,张答无意见……

“至十日,日军未撤,冯等又下令反攻。日人又向张自忠及许多亲日份子从事疏通,致反攻未成事实。宋到天津后,为许多亲日份子所包围,形势乃不佳。”

(12)

同样是在26日,熊斌对29军官兵的抗日态度,又有如下报告:

“宋哲元态度无可疑虑,不过希望俟有准备后再抗战,且宋主张攻势作战,故对沧保线工事不主张构筑,主张以四师兵力由天津冲山海关……

“秦德纯、冯治安则始终强硬主战,甚服从中央。

“张自忠自赴日本以还,似害有二种病,即:(a)因日人给以许多新式武器之参观,以致畏日;(b)因日人对其优待而亲日。但廿九军将领一致主战,则张亦不敢独持异议。

“刘汝明态度亦强硬,赵登禹则无成见,以众议为依归。

“中下级干部及士兵,则完全情绪热烈,不惜一拚,士气大为可用。”

到了27日,在经过了二十天的犹豫徘徊后,宋哲元终于站到了冯治安、秦德纯一边,发表通电,旗帜鲜明地表示服从中央,守土抗战。

事变中二十九军高层各不相同的态度,因宋哲元27日的这个通电而暂时告一段落。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9

标签:历史   密电   领导人   态度   核心   卢沟桥   天津   北平   事变   保定   蒋介石   丰台   日本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