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纯属捏造”,公开称日本无需道歉的马立诚,如今怎样

“日本已经道歉,中方不应该纠缠不休”、“日本不必向中国谢罪”、“南京大屠杀纯属捏造”...

很难想象,这番言论竟然会出自中国人之口,而且他曾经是一个在南京长大的孩子,日后还是一个《人民日报》评论部的主任编辑。

当《南京照相馆》火遍全网的时候,就连很多不清楚这番历史的小孩子都懂得家国仇恨的重量,那么马立诚又怎么可能不懂?

他可能不是不懂,而是单纯败给了日本的“厚禄”,而这样的人一旦失去利用价值,他的结局就已经不难想象...

步步攀高的中国学者

1946年,马立诚在南京出生,而他的童年也贯彻着祖辈传下来的惨痛历史。

出于对学习的热爱,马立诚一直都在默默提升着自己,所以哪怕当时的他已经31岁,但还是硬着头皮赶上了我国高考恢复的浪潮。

凭借着多年的积攒,马立诚成功叩响了武汉大学历史系的大门,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当年第一波知识人才。

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这句话用在当初的马立诚身上再好不过,而他也因此得到了《中国青年报》的赏识。

在报社事业中,马立诚工作地同样出彩,而他针对很多事物的不同见解,也总能让其他各大报社感到别开生面。

没过多久,马立诚再次得到了《人民日报》的青睐,并且最终成为了评论部的主任编辑。

一时间,马立诚的名气在圈内风头无两,而他也渐渐多出了政治学者、政治家等身份。

在刚拥有名气之后,马立诚也没有变得飘飘然,他反而还通过多年的沉淀写出了像《交锋三十年》、《呼喊》、《当代中国的八种社会思潮》等著作。

凭借着这些书籍,马立诚还曾得到过第五届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在外人眼里他也始终是一个“思想没有问题”的好学者。

然而,随着中日关系逐渐改善,马立诚也得到了一次去往日本进行文化交流的机会。

同样也正是因为这次日本之行,马立诚的人生轨迹改变了,而他在看待日本时也变得越来越“盲目”...

没有了“中国魂”

2002年1月,马立诚踏上了访问日本的旅程,并且在那里得到了异常热情的“款待”。

日本人仿佛早有计划一般,在物质生活上为马立诚提供了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这次日本文化交流之行,也更像是在旅游一般。

眼看着日本人态度如此之好,一开始仍有戒备的马立诚也渐渐放宽了心,并且还经常会和日本学者探讨历史问题。

然而,当双方聊到中日历史恩怨的时候,对方却给出了一个和国内历史截然不同的说法。

一开始马立诚是不信的,但架不住日本人非要带他去所谓的历史馆参观,于是他的心思也在悄然间发生改变。

完全不同于国内保存的历史资料,日本那边存放着的尽是些“中日人民友好”的照片。

在那段侵华历史中,日本妇女会愿意和中国农民坐在一起吃饭,而日本军人也会专门给中国小孩发放糖果。

虽然这种拙劣的摆拍手段是个明眼人都能看穿,但是已经吃进不少糖衣炮弹的马立诚,却渐渐被“假象”蒙蔽了双眼。

在那次访日之行中,马立诚得到了很多“启发”,同时也和很多日本学者建立了联系,他后来甚至还成为了东京大学和北海道大学的座上宾。

刚回国的马立诚依旧没有展现出强烈的亲日态度,但实际上这却是他在“厚积薄发”。

任谁也没有想到,马立诚刚回国没多两年,就写出了那篇震惊中外的《对日关系新思维》,同时也刺痛了无数国人。

马立诚认为,日本已经有过明确向我国道歉的态度,那么我国就不应该抓住那段历史恩怨不放,更不要对日本右翼势力过度敌视。

至于那件堪称惊天丑闻的赵薇军旗装事件,马立诚也认为她“罪不至此”,而那个向赵薇泼粪的人就只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

除此之外,马立诚还专门强调了当初的日本是多么强大,他们一年可以生产两万枚中程导弹、40万到60万先进坦克,甚至还有20万架飞机。

在这种严重偏颇事实的话语背后,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有马立诚骨子里对日本的惧怕和谄媚。

这篇论文刚发一发出,很快就遭到了全国学者的质疑,难道他就不清楚我国如今的安稳生活是怎么来的吗?

不管是南京大屠杀还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哪一次不是日本在单方面地残害我国,马立诚身为南京人怎么能忘掉这段耻辱历史?

尤其是当这篇极端亲日言论被更多国人知晓后,全国愤怒了,甚至还有不少人自发地在网上组织团体,说什么也要到北京去把马立诚给“宰”了。

眼瞅着舆论不断发酵,马立诚的行为又如此恶劣,《人民日报》随即便将其开除,因为这种人根本不配坐在那个位置上。

一时间,那个曾高高在上的学者变成了过街老鼠,而国内似乎再也没了他的容身之处。

无奈之下,马立诚只能前往日本寻求庇护,可是对于日本来说,一个不再是《人民日报》主任编辑的他,又剩什么利用价值呢?

曾经的顶级待遇,到了现在全部缩减成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马立诚的“富贵梦”也在这一刻破碎了。

2015年,马立诚也曾挣扎过,而他的口风也开始向“警惕日本,但是不要过度解读”去转变。

仅从这番话不难看出,马立诚依然不敢把话说死,且有着“两头下注”的想法。

可悲的是,没有任何光环的他,即使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国人都不会买账,而日本对他更是不屑一顾。

从我国重点报社的主任编辑,一步步沦落为过街老鼠,马立诚如今的惨淡下场只能用“咎由自取”来形容。

但是对于我们而言,国内像这样的存在仍有很多还在潜藏,对于这种摒弃真实历史崇洋媚外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有重拳出击!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0

标签:历史   日本   马立   人民日报   学者   我国   中国   南京   日本人   主任   编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