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蓝鲸新闻报道,近日,在云南楚雄火把节现场,一款印有靛蓝菌伞图案的“见手青可乐”5天售出7000瓶,原价9.9元的易拉罐装,在二手平台被炒至19元;伊利同期上市的“见手青味蘑粒优酸乳”4小时全网断货,更有“黄牛”把2.5元的盒装款炒到10元一盒……以“见手青”为噱头的饮品从景区一路火到全国,也把“可能致幻”的野生菌推上热搜。
猎奇故事越惊险,产品销量越疯狂。但营销狂欢背后,饮品行业不得不回答:当猎奇成为流量密码,创新究竟是在拓宽赛道,还是在透支信任?
作为云南特有野生菌,见手青属于牛肝菌的一种,是夏季的“明星食材”。其味道鲜美、富有营养,但也伴随着危险。见手青含有神经毒素和胃肠道毒素,若烹饪不当,食用后会致人出现幻觉、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甚至危及生命。正因为见手青的食用过程充满刺激与挑战,让无数食客趋之若鹜,也因此成了社交媒体上的流量密码。商家瞄准见手青的高热度和话题性,将其融入饮品,打造出系列新奇产品。
然而,狂欢之后,产品的货架暴露出真相。这种依赖猎奇属性的营销,往往只能带来短期热度,猎奇饮料吸引的多为一次性尝鲜者,复购意愿低,难以支撑市场的持续发展。而部分产品只是用香精调出菌菇味,却打着“添加野生菌”或暗示含有真实原料的旗号,涉嫌虚假宣传,消费者因好奇买单,最终发现“货不对板”,失望情绪迅速反噬品牌。
食品安全更不容忽视。尽管商家宣称制作过程中已对见手青进行去毒处理,但其毒素成分复杂,处理环节稍有疏漏,便可能埋下安全隐患,此前已发生多起因食用自制见手青导致的中毒案例。因此,监管不容脱节:凡宣称添加野生菌的新品,须强制毒理备案并公开检测报告,既给消费者一颗定心丸,也为守法企业筑起防火墙。
饮品创新的竞赛,短期靠流量,长期靠产品。企业若能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基础上,将猎奇初期的关注度转化为打磨产品的耐心,让地域文化、工艺创新与真实需求共振,从“网红”迈向“长红”不是难事。毕竟,资本可以炒作一时新鲜感,但消费者的忠诚度永远留给那些经得起细品的味道。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赵冲)
更新时间:2025-08-1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