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编钟
被誉为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迹”
4月17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发布新闻公报
宣布第八批《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中国湖北随州曾侯乙编钟
入选
图源:新华社 肖艺九 摄
曾侯乙编钟作为中华礼乐文明的重要标识,近年来,其复制件频频亮相大国外交舞台,先后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有6亿多人通过各种渠道领略了“孔子时代的音乐”及编钟乐舞的魅力。
作为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年有近500万海内外观众来汉一睹其芳容。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张晓云介绍,早在2016年10月,第十届国际音乐考古大会在中国武汉的湖北省博物馆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考古学者济济一堂,了解以曾侯乙编钟为代表的曾侯乙墓出土音乐文物及其反映的中国青铜时代音乐文化,并探讨了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的可能性。经过充分讨论,大会通过《东湖宣言》,学者们一致认为,曾侯乙编钟加入世界记忆名录,当之无愧。
2018年3月,时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教授对于曾侯乙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提交了建议案,中国国家文物局、国家档案局表示支持。省政府、随州市政府积极支持编钟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正式开启申报之路。
2024年7月1日,联合国世界记忆项目名录分委会主席、荷兰国家图书馆典藏部主任扬·博斯带领8名评委及专家交流团来汉,参观省博物馆,聆听编钟乐舞表演。交流团成员均表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编钟价值重大、载体独特,通过音乐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2025年4月17日,近十年申报之路终传喜讯,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第八批世界记忆(国际)名录。
曾侯乙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年代距今约24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出土青铜编钟,是全球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为国务院禁止出境的一级文物。
曾侯乙编钟珍贵之处在于,以青铜器作为载体,以铭文和声音互证的方式,二者共存一体,构成了迄今所知公元前5世纪世界范围内唯一的有声文献。
曾侯乙编钟上的铭文突破以前所有出土青铜器铭文的范式,分布在钟体、钟架、挂件上的共3755字铭文,不仅记载了曾国的音乐乐律体系,还包括当时周、楚、晋、齐、申等国的律名,涉及长江、黄河流域的多个诸侯国,是一部先秦宫廷音乐理论和实践的系统总结。
▲钟身上的铭文清晰可见 图源:湖北日报 任勇 摄
在曾侯乙编钟出土前,我国古文献中没有存留一部真正的音乐理论专著,也因此,曾侯乙编钟铭文则是目前所见唯一的中国先秦宫廷乐律文献。
这部先秦官方乐律文献,为中国出土金文中所仅见,所记录的28个律名,有三分之二在典籍中失传,大量失传的音乐知识和实践也因其被发现得以重新认知,其专业性远远超出了传世文献的记载。
全套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铜木结构钟架上,音色优美、层次丰富、音域宽广,可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声齐备,仅次于现代的钢琴,却比钢琴的出现早2100多年。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打破了我国古代只有“五声音阶”之说,那种长期以来认为中国“七声音阶”系从“希腊传入”的论断不攻自破,从而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世界上所有爱好音乐的人,都会喜欢、赞叹编钟。”曾参与曾侯乙墓发掘,并长期从事考古研究的北京知名专家冯光生介绍到。
1978年8月1日,曾侯乙编钟,这一来自2400多年前的礼乐重器,奏响了《东方红》《楚商》《国际歌》《一路平安》《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浏阳河》等知名曲目,庄重磅礴而又优美动听。
这场特殊的音乐会,也通过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向全国、全世界传播。
▲李幼平教授在武汉音乐学院湖北音乐博物馆
演奏曾侯乙编钟(仿制件)
图源:湖北日报 任勇 摄
1979年9月,曾侯乙编钟进京展演,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亮相,向世界展示中国古老乐器的风采。同年,国家文物局开始组织复制编钟,并复原编磬,至1983年初正式完成,开始进入博物馆展览并出国演奏。
日本东京、德国科隆、美国波士顿……无论在何地演出,人们纷纷赶来一睹东方古老乐器的风采,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意大利音乐家帕瓦罗蒂也曾慕名而来,当听到编钟演奏的《我的太阳》时,帕瓦罗蒂不禁感慨:“音乐万岁!”
金声玉振,穿越千年,更引起世界每一位音乐爱好者的共鸣。
曾侯乙编钟普遍具有“一钟双音”的声音特征,当时工匠通过耳测听音,不断打磨钟坯内壁,调整厚薄,改变音高,追求完美的音色,从而形成完美的乐音体系,这说明先秦时期的音乐已经具备高超的音乐水准和丰富的音乐内容。
“曾侯乙编钟出土47年来,人们更多的是从体量、数量、工艺、装饰、声音等角度赞美它。此次入围《世界记忆(国际)名录》,是从档案文献的角度,聚焦这份珍贵遗产的内涵——复杂的音乐数理关系和发达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是人类的智慧之光、精神之光。”
冯光生说,“曾侯乙编钟这部公元前五世纪的有声乐律经典,是跨民族、跨国界的遗产,是中国智慧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这是当今人类的共识。”
再次走进湖北省博物馆的曾侯乙展厅,三层八组65件青铜编钟的原件,巍然悬挂在曲尺形的铜木钟架上。近5吨的重量全部由6个青铜佩剑武士立柱支撑,历经2400多年稳如泰山。
而与曾侯乙编钟一同出土的编磬、鼓、琴、瑟、笙、排箫、篪等乐器,也展示出礼乐之邦的非凡气度。其中的十弦琴、五弦琴、排箫和篪均是失传已久的古老乐器,而排箫便是在屈原《九歌·湘君》中写的“吹参差兮谁思”的参差,其形在汉代以后,仅在石刻、壁画中出现过。
但金石之声,却从未在荆楚大地消失过。
▲琴台音乐厅
▲琴台音乐厅演出现场 图源:琴台音乐厅
当曾侯乙编钟奏响两千年前的楚韵绝响,汉剧锣鼓也响彻九省通衢的街巷,武当山巅的钟磬琴箫交织出自然之道,伯牙子期以高山流水传递知音之情……湖北的音乐文化始终流淌在历史长河中,既保留着原汁原味的楚风楚韵,又不断吸纳创新,奏响时代的强音。
知音湖北,静候每一位知音。
编辑/楚小游
来源/湖北文旅、新华社
湖北日报、湖北文物
编发/湖北文旅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