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主席劝蒋介石回大陆,老蒋提出六个要求,毛主席:同意

文|避寒

编辑|避寒

1965年,一首词、一艘船、一场密谈,差点改写中国历史。

毛泽东亲笔写下"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托人送给蒋介石。蒋介石看完,当场提出六个条件,毛主席的回复只有两个字:同意。

这事儿要是成了,台湾问题可能在六十年代就解决了,可偏偏,它没成。

一首词背后的心理战

你可能想不到,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的最后一次"对话",不是通过电报,不是通过文件,而是通过一首词。

1965年7月,毛泽东在北京菊香书屋,提笔写下一阕《临江仙·寄友》。

词的内容是这样的——

"柳绿花红莺燕舞,京都料峭风微。菊香书屋奏琴徽。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地覆天翻君亦老,东征北伐声威。草山薄雾拂单衣。我今寻老友,把手话心扉。"

这词写得讲究。

"草山"是台北阳明山的旧称,蒋介石就住那儿。"东征北伐声威",说的是蒋介石当年的功绩。"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化用宋代晏几道的名句,把蒋介石比作"彩云",盼他归来。

毛泽东为什么不写封正式信函?

他太了解蒋介石了。

蒋介石是浙江人,自幼熟读古典,骨子里有文人情结,你跟他讲大道理,他未必听。你用一首词触动他的心弦,效果可能好得多。

这还不算完,毛泽东还打了另一张牌——庐山

庐山对蒋介石意味着什么?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在庐山发表"最后关头"演说,说出那句"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那是他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毛泽东提议,蒋介石回大陆后,可以把庐山作为居住和办公的"汤沐邑"。

什么叫汤沐邑?古代诸侯的封地。

这意思很明白,你蒋介石回来,不是投降,是荣归。庐山给你,承认你的历史地位。

为了表示诚意,毛泽东还特意叮嘱工作人员,庐山上蒋介石的题词一个字都不许动。"美庐"别墅里宋美龄用过的钢琴、蒋介石坐过的轿子、银制餐具,全部原样保留。

更绝的一招是打"乡愁牌"。

1957年,毛泽东派人去蒋介石老家浙江奉化溪口,代蒋氏父子给蒋母扫墓,拍了一堆照片寄到台湾。

中共中央给蒋介石的信里有这么一句:"奉化之墓庐依然,溪口之花草无恙。"

就这十四个字,直戳蒋介石的软肋。

一个在海岛上漂泊了十几年的老人,看到母亲坟头的照片,看到故乡的一草一木,他心里是什么滋味?

香港海面上的秘密接头

1965年7月18日中午,香港,一个叫曹聚仁的中年人正在午睡。

突然,门铃响了,开门一看,是蒋经国的联络人王济慈,跑得满头大汗。

"经国来了,不方便上岸,在海上等你。"

曹聚仁赶紧跟着出门,两人先坐小车到码头,再换乘快艇,最后停在一艘大轮船旁边。

船上有个穿西装的人迎上来握手。

这人就是蒋经国——时任台湾"国防部长"。

为什么蒋经国要亲自跑一趟,还不敢上岸?

因为美国人在盯着。

台湾当时的一举一动都在美国情报机构的监视下。蒋经国要是公开出现在香港,跟大陆来的人见面,消息传到华盛顿,麻烦就大了。

所以他选择了这种方式,船不靠港,人在海上谈

曹聚仁是什么人?

此人来头不小,他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跟鲁迅是朋友,抗战时期当过战地记者,还在蒋经国手下干过。1940年代,蒋经国在江西赣南当专员,曹聚仁是他办的《正气日报》主笔,两人关系很铁。

后来曹聚仁去了香港,跟大陆也有联系,他是少数能同时跟国共两党高层说上话的人。

在轮船上,蒋经国跟曹聚仁谈了很久。

蒋经国的意思是台湾想跟北京谈判,但不知道北京到底怎么想。你曹聚仁两边都熟,把情况摸透了,直接告诉我父亲。

谈完后,轮船没有返回香港,而是悄悄驶向台湾一个偏僻的小港口

曹聚仁跟蒋经国上岸,转乘飞机,目的地——日月潭

涵碧楼里的三人密谈

7月20日,日月潭涵碧楼,这是蒋介石的私人官邸。

当天,蒋介石在这里接见了曹聚仁,在场的只有三个人:蒋介石、蒋经国、曹聚仁。

曹聚仁拿出毛泽东写的那首《临江仙》,还有中共中央的正式信函。

蒋介石看完,沉默了很久。

他78岁了,离开大陆整整16年。母亲的坟在溪口,他回不去。

这首词、这封信,让他动了心。

同一天,还发生了另一件事——李宗仁抵达北京

李宗仁是谁?国民党的"代总统",蒋介石的老对头,两人斗了大半辈子。

李宗仁在美国待了十几年,如今选择回大陆。周恩来亲自去机场接机,毛泽东设宴款待,规格之高,前所未有。

这消息传到台湾,蒋介石心里五味杂陈。李宗仁都能回去受这种待遇,那我呢?

蒋介石不再绕圈子,直接开出了六个条件。

第一条,他携旧部回大陆,可以住在浙江省以外的任何省份,继续当国民党总裁,庐山作为他的居住和办公地点。

为什么要排除浙江?他的老家在浙江奉化。以败军之将的身份"衣锦还乡",他拉不下这个脸。

第二条,蒋经国当台湾省省长,除了外交和军事,台湾内政自己管,期限二十年。

第三条最关键——台湾不再接受美国任何援助,财政有困难找北京要,按美国给的数额照拨。

这条的意思是跟美国切割,转投大陆。

第四条,台湾的海军空军交给北京管,陆军缩编成四个师,一个师驻厦门金门,三个师留在台湾。

第五条,厦门和金门合并成一个"自由市",作为两岸之间的缓冲区。市长由驻军师长兼任,人选要北京点头才行。

第六条,台湾现有的官员待遇不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只能提高,不能降低。

六个条件,条条都是硬货。

曹聚仁把这些带回北京,中共中央的回复是基本同意

只有一点保留意见:台湾农业要搞"耕者有其田"。

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只要台湾回来,别的都好商量。

功亏一篑的遗憾

事情眼看就要成了,可偏偏,美国人知道了。

美国中央情报局不知道从哪儿得到了消息,开始向蒋介石施压。

蒋经国没办法,只好把曹聚仁写给他的一封信拿给美国官员看,还表态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这话是说给美国人听的,但也把谈判的势头打断了,蒋介石陷入了两难。

他不想当"分裂中国的千古罪人",这是他自己说过的话。可他也不敢跟美国彻底翻脸,美国第七舰队还停在台湾海峡呢。

就这样,六项条件被搁置了,曹聚仁继续往返两岸传递信息,但实质性进展再也没有

1972年,曹聚仁在香港病逝。

两岸密使的接力棒交给了92岁的章士钊,1973年5月,章士钊带着使命赴港。他本来说三个月就能完成任务,结果7月1日,他在香港去世了。

最后一次机会出现在1975年。

那年春节,蒋介石通过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向北京传话,欢迎毛泽东来台湾访问。

毛泽东当时身体已经很差,周恩来也病重住院,去不了台湾,毛泽东打算派邓小平代他去

陈立夫很兴奋,还专门写了篇文章《假如我是毛泽东》,呼吁两党"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

可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在台北去世了,享年88岁。

一年后,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也走了。

两位在中国现代史上缠斗了半个世纪的人物,最终没能坐下来谈一谈。

那首《临江仙》里写的"何日彩云归",成了一个永远的问号。

有人说,要是1965年那次谈成了,历史会不会不一样?

很难讲。

历史没有如果,我们能看到的,只是那一代人为了统一付出的努力——毛泽东的词、蒋介石的条件、曹聚仁的奔波、章士钊的病逝

他们都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最后都没能亲眼看到。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些事,等不得。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毛泽东反对"台独"的斗争》(2019年3月7日)

2. 中国新闻网《蒋介石晚年曾秘邀毛泽东访台》(2014年12月5日)

3. 《环球人物》杂志《两岸第一代密使曹聚仁为蒋介石和毛泽东牵线》(2008年7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25

标签:历史   蒋介石   台湾   庐山   蒋经国   美国   北京   香港   奉化   彩云   草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