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北京最热的展览,是通州大运河博物馆正在展出的“中华文明起源系列展览——看·见殷商”,报纸、电视、街头橱窗,铺天盖地的宣传,引得许多平常不关心此类事情的人都心向往之。我们也不能免俗,坐了两小时地铁、公交,冒雨前往,进馆后又排了快两个小时的队,才得以进入展厅。
也难怪大家趋之若鹜。这次展览集中了全国28家博物馆的338件宝贝讲述殷商文明,很多都是精品、孤品。最吸人眼球的,也是宣传亮点,是两对“兄弟”的重逢。一对是出土于安阳妇好墓的鸮尊兄弟,他们出土后,一个来北京进了国博,一个留在了老家河南,进了河南省博物院。50年后,它们兄弟俩在这个展览上见面了。兄弟俩一个占据一个展柜,面对面凝望对方。不过它们的视线大部分时间都被游客的身影阻断,人们围着这两个展柜左看右看,研究它们长得像不像。它俩长得是挺像的。为啥不给它俩放一个展柜里,让哥俩好好聚聚呢?
另外一对是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的亚醜钺兄弟,它们也是50年没见啦。出土后一个来了北京进国博,一个留在老家进了山东博物馆。这哥俩没鸮尊兄弟长得那么像,虽然一样的笑口常开、双眼鼓鼓,但在国博的那一个块头大些,像个哥哥,在山东的要瘦小一些,像个弟弟。哥儿俩的眉毛、鼻子也有不同,不过看上去仍然是一家子。展品中还有一个它们的“远亲”,出土于安阳殷墟的“亚长”青铜钺,柄部有“亚长”铭文。看,它们都是钺,都姓“亚”——开玩笑的。
除了那两对儿兄弟,展厅中热度很高的是处在显眼位置的牛尊。这头壮硕的牛形态生动,头前伸、嘴微张,面额下凹、眼球凸出,两耳外展、双角后扬,牛腹丰肥、四腿粗短、臀部外鼓。纹饰繁缛精美,兽面纹、夔纹、云雷纹、菱形纹等遍布全身各处,还有虎、鸟、鱼等动物26个。从不同角度拍了它许多照片,正面看它时,它仿佛在呲牙坏笑。在牛颈下部与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二字——它跟上面说的亚长钺才是一家人,都出土于殷墟亚长墓,现在藏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
牛尊的热度高,不仅因为它的精美,还因为它只在这次展览上“值班”一周,从5月19日到5月25日。然后这个展柜5月27日至6月5日展陈青铜手,6月17日至7月13日展陈铜象尊,7月21日至8月24日展陈孤品双面铜人像。所以想看牛尊的就剩下25日最后一天啦!青铜手和铜像尊我也没见过,双面铜人像是江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我在之前的游记中写过它。我对牛尊的热情高,是因为正如朋友说的,我“爱子及牛”,儿子属牛,在全国各地看博物馆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牛牛造型的宝物,拍了许多不同年代、不同材质、不同造型的牛牛。这次展览除了牛尊,还有好几个牛形展品,我也很喜欢。
展览有两个展厅,一号展厅以殷墟出土的文物为主,反映商代王畿区文明,二号展厅展示受商文明影响的“四方之地”山东、陕西、四川、江西、湖北、湖南、北京等地出土的商代文物。展厅中的一些展品,我曾经在别的博物馆见过,再次相见,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许多之前没见过的展品,如见新朋友一般兴奋。殷商文明青铜器最多,也有许多其他材质的器物。平常看得多的鼎、簋、爵等就不说了,说说一些好看的、有意思的展品。比如这个来自山西博物院的龙形觥,是存世孤品,器型独特、纹饰奇绝,样子就像一艘龙船,线条流畅;纹饰有鳄鱼纹、龙纹、蛇纹、鸟纹、鱼纹等,十分精美;头上还翘着两个触角,像个蜗牛,看上去十分可爱。
这块殷墟出土的玉调色板,多么漂亮!调色板是商代时期用于调制颜料的器具,这块调色板通体白色,上部装饰有两只相背对称的鹦鹉,鹦鹉尖喙内勾,圆眼高冠,尾翼内卷,昂首直立。造型精美、纹饰生动,是商代制玉工艺的突出代表。同样出土于殷墟的玉刀,也有着精美的鸟纹。而那只玉雕野猪首,风格却很粗犷。
这个来自湖北博物院的青铜鼓,是仿木腔鼓,存世仅两件,另外一个残件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鼓身横置在长方体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腔两端边缘饰三周仿皮鼓鼓钉的乳钉纹。鼓身及鼓座饰细线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既珍贵又漂亮。
来自江西省博物馆的兽面纹青铜胄和蝉纹青铜大刀,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胄半球形,顶部有管状插孔,可能用于插缨饰,正面饰高浮雕兽面纹,双目凸起,獠牙外露,威严神秘。大刀通长67.9厘米,重460克。背脊饰菱形网格纹,在脊部和后端装饰一组由11 只蝉组成的带状蝉纹,纹饰清晰精美。
有的青铜器型以前我见得不多,比如这个殷墟出土的青铜斝,方斝常见于高等级贵族墓葬,方形器需多块范模组合,工艺复杂,反映商代青铜铸造的高超水平。湖北盘龙城遗址出土的青铜带鋬觚形器,器形优美,我以前似乎没有见过,纹饰也很精美。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的文物来了好几件,又种了个草,以后必须得去看看。来自湖南博物院的铜鸮卣,由相背的两鸮构成,口部是椭圆形的,是不是也很漂亮?来自安阳的铜铙,敦厚结实,纹饰看上去像一张人脸。
这几件器物很有意思。咧着大嘴笑呵呵的铜饰件,来自四川金沙遗址。来自陕西的铜钺看上去像个口袋,上部弦纹上的那个符号,却跟金沙铜饰件的笑脸如出一辙。青州出土的青铜车䡇上装饰了一个瘦长的人面,与江西大洋州出土的神人面却很相似。湖北盘龙城的铜面具,造型非常简单,看上去笑眯眯的。陕西的铜车轙、江西的青铜羊角兽面也笑眯眯的。安阳殷墟的陶鬲形猪首盖盉,长长的嘴,圆眼微凸,双耳直立,憨态可掬。而这个圆圆的器物叫陶㼽(chuang),是搓澡用的,有意思吧?
来自信阳博物馆,出土于天湖墓地的“天”卣(you),束颈鼓腹,内壁有铭文“天”字。四川金沙遗址的玉璧、安阳殷墟的玉戚、陕西的青铜带盖三足壶、山西的龙首提梁卣、三星堆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一个个都端庄大气,精美绝伦。
有几件跟文字有关的文物很重要:一块很大的刻辞卜骨;一块有数字卦的陶器;一块习字甲骨,是商代贞人的“练字板”;一块带软笔书写字的石璋,说明商代已经有了毛笔。而另外一块编号为35406的甲骨更重要,上面刻有甲戌、乙亥、丙子等天干地支和上甲、报乙、报丁等商代先公、先王的称谓,并且相互对应,结合其他相关的甲骨文记载,构成了后世整理商代王位世系的坚实基础。王国维经过梳理,得出一张商王朝的王位世系表,与司马迁的王位传承世系表进行对照,基本相同,证实了《史记》所载商王世系的可靠性。
进入展厅的第一件展品,是个陶人,很小,圆眼、大鼻头,胸口刻一个“子”字。展览将要结束的时候,又展出了一个陶头像,也很小,但却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写实艺术作品,人物面部特征清晰,短发、长脸、粗眉、细长眼、细鼻梁、宽冀鼻、阔唇,颧骨微起。也许,商代的老祖先们,长的就是这个样子?
展览布置得很用心,还利用光影技术,做了不少解说和有趣的画面。透过这些文物,悠久灿烂的商文明图景在眼前徐徐展开……值得跑那么远去看。
更新时间:2025-05-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