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执手,唤醒“神龙”:108米非遗长龙在顺德美食博物馆“破茧”

在国庆中秋假期末,顺德美食博物馆的空气中飘散的不止是食物的诱人香气,更弥漫着一股匠心与共创的热情。继七月首站“百人共缝70米长龙”引发广泛关注后,今天下午,佛山市文化馆主办的“四山两江·兴龙计划”非遗扎作体验活动第二站,由佛山市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顺德区文化馆)承办,在顺德欢乐海岸PLUS·顺德美食博物馆二楼举行。超过一百名市民再度化身“一日匠人”,在非遗大师的指引下,成功将一条长达108米的非遗长龙从蓝图变为现实,标志着这一系列非遗活化实践正稳步迈向深入。

从文化馆到美食博物馆:一场“色香味俱全”的非遗进阶

本次活动地点别具匠心地从传统文化场馆移至“飘着香味”的顺德美食博物馆。这不仅是空间的转换,更是主题的深化与升华。活动旨在探索“龙与美食”的千年传说,亲手打造一条属于顺德的“舌尖上的龙”。

“你以为龙只在天上飞?不,它还能‘钻进’美食里!”活动主讲人、佛山敦厚兴义堂国术体育会教练陈晓东在现场生动地阐释,“从龙舟宴的团结祈愿,到点心造型的吉祥寓意,龙文化早已渗透进岭南饮食的肌理。今天,我们不仅要讲述这些故事,更要让每个人亲手参与到‘龙’的创造中,让文化在指尖活起来。”

匠心传承:在锤钉贴扑中完成从“手残党”到“小巧手”的蜕变

活动打破了“你讲我听”的传统模式,提供了极致的沉浸式体验。在石锦新龙狮扎作工作室主理人、佛山传统狮头扎作技艺传承人石锦新,以及深耕狮被制作五十载的资深匠人黄汝江的带领下,百名参与者被分为四组,亲身实践“锤钉子、剪鳞片、贴鳞片、扑纸”等非遗扎作核心步骤。

“以前看舞龙巡游只觉得热闹,从没想过自己能亲手为它‘钉上一片鳞’。”带着孩子参与的活动王珺兴奋地分享,“这一锤一剪下去,感觉自己和这座城市的文化血脉突然接通了。大师们手把手指导,我们真的从‘手残党’晋级成了‘小巧手’!”她钉下的这片龙鳞,连同其他参与者共同完成的近千个部件,最终汇聚成一条完整且充满生命力的民俗符号。

“两江四山”与龙文化:地理脉络滋养的人文盛宴

“四山两江·兴龙计划”作为打造佛山“四山两江”文旅精品区的重点非遗活化项目,其核心正是将高门槛的非遗技艺解构成公众可参与的体验工序。蜿蜒的西江、北江与耸立的四山,不仅是佛山的地理骨架,更是龙文化孕育的天然温床。活动现场,长龙蜿蜒的身姿仿佛呼应着两江的奔流,闪亮的龙鳞则映照着山峦的灵秀,使这条共创的长龙成为“山水佛山”文化精神的生动载体。

共创时代的启航:一条将“游走”于城市的民心之龙

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在于,这条108米长龙并非终点,而是一个全新的起点。它将被完整保存,并计划在未来佛山的各类重大民俗盛典中惊艳亮相,持续游走于“两江四山”所勾勒的城市画卷中。

“这意味着,每一位参与者,不仅是短暂的体验者,更是我们城市盛大文化叙事的一部分。”活动承办方佛山市顺德区文化艺术发展中心(顺德区文化馆)姚俊表示“这条龙承载着近千人的心意与名字,当它在全城巡游时,它所代表的是一种活态的、由人民共同创造的文化生命力。”

从七月的70米到今日的108米,不断延长的不仅是龙身,更是公众参与非遗传承的热情与路径。“四山两江·兴龙计划”成功地将非遗从展柜中请出,使其成为一场“有料、有戏、有手艺”的文旅新体验,深刻践行了“用双手唤醒一条龙,用匠心点亮一座城”的初衷。

据悉,“四山两江·兴龙计划”下一站活动将于10月18日在佛山市博物馆举行,继续以民众之手,编织佛山非遗传承的锦绣未来。

文图/顺德融媒记者杨芳 通讯员陈美珊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09

标签:美食   神龙   顺德   长龙   博物馆   佛山   佛山市   文化馆   匠心   计划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