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大市场,意味着打通“断头路”

新华社北京7月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7月1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等问题。

这一次,中央不再只讲“增长”,而是开始讲“发展”。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是一份分量极重的文件。它不只是一个政策口号,也不仅是一次经济范畴的调剂,而是一次对中国经济结构、逻辑和运行方式的系统性校准。

可以说,这是一次要动“筋骨”的改革,而非单纯地修修皮肉。

要理解这份文件,先得直面一个现实:中国的市场,从来就不够“统一”。

几十年改革开放,我们收获了增长,也留下了裂痕。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在跑马圈地,想办法把资源和投资拉进自家地盘,GDP是一把升官的尺子,也是一场地方政府间的“军备竞赛”。

结果是,表面上是一国之内的市场,但地方和地方之间,筑起了一道道“隐形墙”。

你在南汇修了一条通往浦东的路,却被浦东半路截断。你在江苏搞了个产业园,却被隔壁省用政策卡了脖子。修的是路,断的却是资源、人口、信息的流通链。这些年,那些“断头路”可不只是地上的,还有审批的、税制的、制度的。

于是,哪怕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依然存在“工业化快、城市化慢”“东部富、西部弱”“一线卷、下沉困”的结构性失衡。

而“全国统一大市场”,本质上就是要从根本上破除这种分裂——打通这些“断头路”,拆掉这些“看不见的墙”。

在市场建设层面,这是一次彻底的再造。

过去几十年,地方政府主导了大量产业政策。结果就是,全国一窝蜂搞汽车,一起上芯片,产业雷同、竞争恶化、资源重复配置,陷入低效内卷。这不是市场的选择,这是行政拉郎配。

更严重的是,为了保住地方企业,不少地方搞起了“软性壁垒”——外地企业进不来,本地企业出不去,表面是保护,实则是封闭。这种“地方主义”,不但拖累了企业竞争力,也阻断了优质资源的自由流动。

统一大市场的意义,恰恰就在这儿:不是谁来管谁,而是让市场在更公平、更透明、更高效的轨道上运行。

什么能干、什么不能干,不由地方自己说了算,得由全国统一标准说话。准入一张清单,全国通行,不允许你自己偷偷另起炉灶。

这不叫回归计划经济,而是给市场立规矩。就像一场球赛,不是球员说了算,而是裁判有权吹哨。

但光靠裁判还不够,球场的环境也得跟得上。

问题在于,弱势地区缺的不是热情,而是“硬件”和“软件”。过去二十年,中央投了大量财政转移支付,希望能拉一把欠发达地区。可这笔钱,大多进了“看得见”的项目里:修路、造桥、搞开发区,效果虽快,但后劲不足。

你投钱搞开发区,可产业没有基础、市场没有支撑、人才留不住,几年后只剩下一堆空壳厂房。你修好了路,可没有医疗、没有教育,年轻人依然不愿留下。

这不是发展,是空转。

统一大市场的另一个核心,就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地方不能再搞“一刀切”的花拳绣腿,中央的钱必须花在刀刃上——教育、医疗、公共服务,这才是留人、兴业、塑优势的根基。

一个地方能不能留住人,不是靠招商广告,而是看孩子能不能上好学,老人能不能看好病,年轻人有没有希望。能把人留下,才谈得上产业,谈得上未来。

当然,这条路不会轻松。

因为要打通的,不只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断头路”,更是思想、权力和利益之间的壁垒。每一份地方保护的背后,都是政绩考核的压力、地方财政的焦虑和资源竞争的本能。但如果这个系统性结构不改,再多的GDP堆出来,也只是空中楼阁。

过去的中国,靠的是规模和速度;未来的中国,必须靠质量和协调。这不仅关乎经济效率,更关乎社会公平。

你不能让几座城市吃尽红利,留下大片沉默地带自生自灭。那不是共同富裕的方向,也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

所以这场改革,不只是经济调整,更是一次关于国家治理结构的深度再构。

也许,眼下我们看不到它带来的立竿见影,但往后十年、二十年,这场“打通断头路”的行动,会成为决定中国能否走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轨道的关键一步。

它不是计划经济的回潮,而是市场经济的升级。

真正的统一,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在规则之下的协调运行。

真正的公平,不是平均分配,而是让每一个角落都能有机会参与、分享和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04

标签:财经   断头   大市场   市场   地方   中国   资源   地方政府   经济   计划经济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