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说钍这玩意儿到底是个啥。钍是一种放射性元素,比铀常见多了,全球储量铀才几百万吨,钍却有上千万吨。
中国是钍资源大国,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包头的白云鄂博矿。这个矿本来是铁矿加稀土矿,开采几十年了,顺带伴生一大堆钍。官方数据和包钢股份自己披露的,白云鄂博钍资源折合二氧化钍大约22万吨,纯钍金属大概20万吨左右,占全国钍资源的77%以上。
这数字不是今年突然“发现”的,早几年地质报告就探明了,主东矿区集中分布。只是以前没当回事,因为传统核电站用铀,钍利用不起来,就当尾矿堆那儿了。
网上很多人说“够用2万年甚至6万年”,这得算算账。钍不是直接烧,得放进特殊反应堆里转化成铀-233才能裂变发电。一吨钍完全利用,能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00-300吨铀,或者几百万吨煤。

中国现在一年用电量差不多8万亿度左右,如果全靠钍基核电,假设效率高点,22万吨钍理论上确实能顶好几千年到上万年用电。
但这有个前提:必须实现燃料闭合循环,把用过的燃料再育种成新燃料,烧得特别彻底。实际中,技术还没到那步,损失率、转换效率啥的都会扣掉不少。
所以说“2万年”有点乐观,真实点讲,几千年是没问题的,远超铀资源那点家底。俄罗斯卫星网和南华早报今年报道过,说能供6万年,那是用更理想的算法算的,反正能源安全是彻底解决了,不用再看国外铀矿脸色。

再说钍为啥这么牛。传统核电站用固体燃料棒,加水冷却,一出事容易熔堆,切尔诺贝利福岛那种教训太深刻。
钍基熔盐堆完全不一样,用液态熔盐把燃料溶解了,高温700多度循环流动,常压运行,不用水冷却,能建在内陆沙漠里。
安全方面更绝,堆底有个“冻塞”,正常用风扇吹冷气保持它固体堵着。一断电或温度超标,冻塞自己化了,熔盐自动流到地下大罐子,摊平散热就凝固了,全靠物理定律,不靠人操作,几乎杜绝熔毁事故。

废料也少,传统压水堆一堆废料要埋几十万年,熔盐堆大部分废料几百年就衰减干净,体积只有千分之一。
中国在这块儿走得最快。甘肃武威民勤那个2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是目前全球唯一运行的钍基熔盐堆。2023年临界,2024年满功率发电,2025年4月实现连续稳定运行,10月底11月初又首次完成堆内钍-铀燃料转换,取出样品验证了钍能转成铀-233,还生成了钚-233啥的,数据全拿到了。
这步超级关键,证明钍真能当燃料用,不是纸上谈兵。中科院上海应物所带队干的,国际上美国、印度、挪威都研究过,但都没建成运行的,咱们是独一份。
电价真能“骨折”吗?这点最戳人。实验堆现在发电成本还没大规模数据,但根据中科院和相关报告测算,熔盐堆燃料成本极低,因为钍基本白捡,从稀土尾矿里顺手提,成本只有铀的几分之一。

加上堆本身建设简单,不用巨型安全壳和高压容器,整体造价能降30%以上。初步估算,商业化后上网电价可能0.1-0.2元/度,甚至更低。
现在居民电价第一档0.5-0.6元,工业电更高,要是真降到一毛多,高耗能产业直接起飞,铝厂钢厂数据中心成本大降,电动车充电跟喝水似的便宜。国外研究也说熔盐堆经济性好,但他们没资源没技术,咱们两样都有,落地快。
当然,别以为明天就全国铺开。实验堆才2兆瓦,够给几百户人家用,下一步是10兆瓦研究堆,再往后2030年左右上百兆瓦示范堆,2040年后才大规模商用。
技术难点还有,高温腐蚀、熔盐纯化、材料耐辐照这些都在攻关,但进度已经领先全球10年以上。包钢那边钍提取中试也做了,纯度高成本低,产业链基本闭环。

总的来说,这事儿是真的利好,但“2万年”和“电价骨折”得打个折。钍资源确实多到爆,技术路径也走通了,未来二三十年能源独立、清洁低价是板上钉钉。
以前咱们石油天然气靠进口,铀也70%靠外边,现在钍一出,等于老天爷给了张无限能源卡。国外急了,美国印度都在追,但资源和技术都在咱们手里,核电出海、人民币结算啥的,以后慢慢看。普通人最实惠的,就是电费真会降,空调想开就开,电动车随便跑,不用心疼钱包了。这波,中国核能要换道超车了,值得关注。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