宕渠故都的文明回响!探秘渠县城坝遗址

渠江如一条碧绿的丝带,在川东丘陵间蜿蜒流淌。当它行至渠县土溪镇时,突然拐出一道优雅的弧线,三面环绕着一片占地约560万平方米的平坝。这里,便是被考古学家称为“川东文明灯塔”的城坝遗址。

城坝遗址全景。

从距今一万年的旧石器时期的砍砸器,到战国时期的青铜编钟,再到汉代的“九九乘法表”竹木简牍,时间的跨度在城坝遗址被压缩成文化层中叠加的陶片与瓦当。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卫东将其比作“一部镌刻在地下的巴文化百科全书”,城坝遗址证实了川东地区自先秦以来融入中华文明大一统格局的进程。

巴人的青铜王国

在渠县汉阙文化博物馆的“华夏一统”展区,一组战国中期的青铜乐器静静陈列。城坝遗址出土的虎钮錞于、编钟、铜钲三件套构成的礼乐组合,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东周时期巴人青铜礼乐器实物,展示了巴人青铜文明的高峰。

錞于顶部的虎形钮昂首咆哮,敲击时发出的低频声波能穿透百米,印证了《华阳国志》中“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的记载。“这组乐器的铸造工艺代表了当时巴人冶金技术的巅峰。”城坝遗址中心主任唐硕指着錞于内壁的放射状纹路介绍,通过X射线荧光分析,他们发现其合金成分中锡含量精确控制在12.5%,这既保证了足够的硬度,又具备良好的声学性能。特别是虎钮与器身的分体铸造工艺,在同时期楚文化和蜀文化青铜器中都极为少见。

考古队在城坝遗址进行考古工作。

2020年发掘的M45号墓具有较高价值。这座长7.9米的船棺墓中,墓主人头枕龙纹玉佩,脚踏青铜剑,周身环绕着23件青铜礼器与兵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墓底设置的器物坑,这种“墓中墓”结构在巴文化遗址中属首次发现,暗示墓主人可能具有“王侯”级别的身份。考古队员在清理墓主人骨骼时,发现其右侧肱骨有明显的愈合性骨折痕迹,左侧股骨则呈现出长期骑马形成的骨密度异常。体质人类学家周慧教授分析:“这很可能是一位常年征战的賨人首领。”

秦汉帝国的西南枢纽

“宕渠”二字阳文隶书,在灰陶瓦当上舒展自如,这枚2017年出土的文字瓦当,成为确认城坝遗址为秦汉宕渠县城的关键物证。考古工作人员已累计从遗址中发掘出10件相同形制的瓦当,均出土于郭家台城址的宫殿区,当面为直径约15厘米的标准尺寸,与汉代中央官署用瓦规制完全一致。

城北渠江边的津关遗址,堪称“汉代西南地区的水上海关”。在这里出土的200余件竹木简牍,记录了从官员任命到市井琐事的各类文书。“这些简牍是研究汉代基层治理的活教材。”城坝遗址中心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枚户籍简,上面不仅记载了户主“公乘陈伯”的爵位和家庭成员,还详细记录了家中“牛一头,田五十亩”的财产状况,甚至包括“女红(女儿名红)”的婚嫁信息。

更令人惊叹的是一组西汉晚期的习字简,其中“五六卅,四六廿四”的乘法口诀,与今天小学生背诵的乘法表惊人相似,只是顺序从大数开始。这些习字简的出土,证明汉代的数学教育已普及到边地县城。同时发现的《仓颉篇》残简,上面“苍颉作书,以教后嗣”的字样,说明官方识字教材已深入巴蜀地区。

炉火映日的工业文明

《华阳国志》记载“宕渠有铁”“宕渠……有铁官”,这一记载在考古发掘中得到证实——发现了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冶铁作坊遗址,出土炼渣2万余件、鼓风管残块1200余件。通过对炉渣的科学分析,揭示出城坝遗址在东汉中晚期已掌握块炼铁技术,产品包括农具、兵器和生活用具。

冶铁作坊遗址出土的陶范和铸模,显示当地已形成从矿石开采到成品加工的完整产业链。结合简牍中“铁官丞”的官职记载,考古学家推测这里可能是汉代“宕渠铁官”的官营作坊,其产品不仅满足本地需求,还通过渠江水路远销至汉中盆地和三峡地区。

在城坝遗址的居民区,考古队员清理记录了55口汉代水井,其中3口至今仍在使用。典型的J11号井的弧形砖圈由7块带榫卯结构的陶井圈扣合而成,直径0.75米的设计既保证了取水便利,又增强了井壁稳定性。

“这些水井的分布规律揭示了城市的扩张轨迹。”考古队工作人员通过对井中沉积物的分析,重建了汉代宕渠城的环境变迁。在水井填土中,考古队工作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猪、狗、鸡的骨骼,这表明汉代宕渠已形成规模化的家畜饲养业。

巴賨文化的精神家园

城坝遗址出土的虎纹铜戈、柳叶形剑等兵器,普遍饰有虎、蛇等图腾纹样,其中长胡三穿方内虎纹戈的精良工艺,被考古学家评为“蜀中同类兵器之冠”。

“这些兵器不仅是战争工具,更是身份象征和精神图腾。”城坝遗址中心工作人员指出,賨人将白虎视为祖先的化身,铜器上的虎纹往往与巴渝舞的舞姿相结合,形成“武舞合一”的文化特质。汉高祖刘邦将賨人的巴渝舞引入宫廷,使其成为汉代三大国舞之一。城坝遗址出土的抚琴俑、铜钲等乐器,为复原这一历史提供了实物依据。

《华阳国志》记载的“板楯七姓”——罗、朴、昝、鄂、度、夕、龚,在城坝遗址的墓葬和简牍中均有发现。M23号墓出土的铜印上“昝信”二字,与户籍简中“度强”“夕寿”等人名,共同构成了賨人社会的精英群体。

“七姓并非简单的血缘集团,而是兼具政治联盟性质的社会共同体。”城坝遗址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在津关简中发现“七姓不输租赋”的记载,印证了《后汉书》中賨人因助刘邦定三秦而获得赋税优待的史实。

文明长河的永续对话

从战国青铜剑的寒光到汉代简牍的墨迹,从冶铁作坊的烟火到津关码头的舟楫,城坝遗址以230万平方米的文化堆积,书写着巴蜀文明融入中华文明大一统的壮阔史诗。

城坝遗址郭家台城址展示区。

“城坝遗址最重大的价值,在于它完整见证了巴文化从独立发展到融入中华文明的全过程。”唐硕凝视着远处的发掘现场,语气中充满敬畏,“从战国賨国到秦汉宕渠,从‘蛮夷君长’到‘车骑将军’,这里演绎的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兴衰史,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微观缩影。”(城坝遗址中心供图)




达州融媒记者:程序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30

标签:历史   渠县   故都   遗址   文明   汉代   简牍   青铜   瓦当   文化   水井   兵器   工作人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