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纸质火车票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同时也让“生活智能化加速老人‘低智化’”这一讨论再次升温。
在生活智能化加速的今天,当年轻人享受着智能生活带来的高效与便捷时,老年人却在这股浪潮中苦苦挣扎。
纵观“生活智能化”的进程,从医院的电子挂号、银行存取款及转账、政务大厅的线上办理,到公交地铁的扫码乘车、超市的自助结账,无纸化场景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对于老年人来说,这份“便利”却常常变成“麻烦”——
在社区,重要通知多通过微信群、APP推送,那些不擅长使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仿佛变成了“聋子”和“瞎子”,收不到消息,只能错过关键时间;去银行办理业务,人工窗口不断缩减,老人取养老金、激活社保卡时,在功能复杂的自助机前茫然无措,想求助都困难,若选择人工窗口,又得忍受漫长的排队等待;出门游玩,景区、电影院、博物馆纷纷取消纸质票,只支持手机扫码购票或预约入园,不会操作的老人只能在门口对着人工登记的长队干着急,无奈之下,甚至只能放弃出行;去超市购物,自助结账机数量远超人工收银台,且线上支付还有优惠,老人既不习惯电子支付,又弄不懂自助机操作,结账慢不说,还享受不到优惠,心里难免不是滋味。
以上现象并非个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相关调查显示,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熟练使用手机应用老年模式的占比仅为8.1%。这组数据直观地反映出老年人在生活智能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
出现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社会在推进智能化的过程中,对老年人的特殊需求考虑不足。企业在设计产品和服务时,更多地以年轻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为导向,导致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操作复杂、界面不友好,不适合老年人使用。
——老年人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面对快速更新的智能技术,他们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培训和指导,使得他们难以掌握智能化设备和服务的使用方法。
——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和支持还不够,没有形成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的良好氛围。
生活智能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但这并不意味着要以牺牲老年人的生活便利为代价。
“生活智能化”的初衷应该是“让老人生活更加美好”,而非让他们的生活更困难。
我们不能让老年人在这股智能化浪潮中被遗忘、被边缘化。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企业应加强适老化产品和服务的研发,简化操作流程,优化界面设计,使其更符合老年人的使用习惯。
社区、学校、公益组织等可以开展针对老年人的智能技术培训,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帮助他们提升数字素养。
家庭成员也应给予老人更多的耐心和关心,主动教他们使用智能设备。
此外,在公共服务领域,要保留必要的传统服务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兜底保障,确保他们在不会使用智能技术时,依然能够顺利地生活。
在追求智能化的道路上,我们不应忘记那些步伐稍慢的老年人,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耐心和帮助,让他们也能共享生活智能化带来的红利,让科技真正服务于每一个人。
更新时间:2025-09-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