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变了!为什么全世界,就中国在拼命建核电站?释放了哪些信号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后,中国核电审批进入近八年的停滞期,只有2015年有零星项目获批。

2019年成为一个转折点,当年核准4台机组。

2022年增至10台,2024年达11台,2025年上半年再批10台,这种踩油门式的增速并非偶然。

从全球视角看,超100个国家已制定核电发展计划,法国规划建设14台EPR2机组,美国目标2050年装机达4亿千瓦,31国签署《三倍核能宣言》。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2050年全球核电装机将达5.1亿至9.5亿千瓦的背景下,中国的布局实则是对全球能源转型趋势的回应。

关键是,地缘冲突加剧导致能源供应链动荡,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年用电量已突破13万亿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占比近六成。

只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年耗电量就超500亿千瓦时,能源安全成为不可动摇的底线。

长期以来,中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导,石油对外依存度始终处于高位。

国际油价的频繁波动,如同无形的手,直接对国内经济运行产生显著影响,不容忽视。

核电的能源密度优势在此凸显,1千克铀-235完全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一台百万千瓦核电机组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超600万吨。

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国在运核电机组58台,在建28台,核准在建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总装机容量超1亿千瓦。

这种规模扩张直接服务于能源独立目标。

2024年核电发电量达4509亿千瓦时,减煤1.4亿吨,相当于减少3.7亿吨碳排放。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已构建从铀矿开采到废料处理的完整产业链,本地化率超90%,通过与纳米比亚、哈萨克斯坦等国的铀资源合作,建立海外铀矿供应基地,同时推进国内内蒙古、新疆等地铀矿勘探开发,2024年国内天然铀产量突破1800吨,进一步夯实燃料保障基础。

在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下,核电凭借对减排目标的支撑作用与突出的经济性,成为低碳能源体系中的优选方案之一。

从数据维度来看,核电全生命周期内每千瓦时电力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12克,这一水平与风电基本持平,显著低于光伏与天然气发电。

2023年中国核能发电的碳排放因子进一步印证其低碳优势,仅为0.0065kgCO₂e/kWh。

为推进绿色转型,2024年8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沿海核电基地的建设进度,并设定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的目标。

按照规划路径,中国核电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逐步提升。

从当前的4.5%,提高至2035年的10%,到2060年进一步升至15%,届时核电年发电量预计将达到3万亿千瓦时。

核电规模的持续增长,不仅能直接减少碳排放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还能有效降低能源转型过程中的综合成本。

相关测算结果显示,当前核电的综合成本已低于集中式光伏与陆上风电。

此外,通过技术改造延长机组寿命,也成为摊薄投资的重要途径。

部分已运行超过20年的核电机组,经改造后寿命可延长至60年,单位度电成本随之再降低15%。

中国核电发展历程斐然,已成功跨越引进、消化、吸收再至创新的完整路径。

彰显着核电领域的强大实力与蓬勃发展趋势。

1985年秦山一期开工时依赖技术引进,如今自主三代技术华龙一号已出口巴基斯坦,四代高温气冷堆实现商业化运行。

福岛事故后升级的安全标准更筑牢底线,中国从未发生INES2级及以上事故,机组能力因子长期保持在92%以上,远高于风电的25%、光伏的18%。

十五五期间明确的热堆、快堆、聚变堆三步走战略,彰显技术引领野心。

目前,中国正推进热堆加后处理还有增殖快堆先进系统,聚变技术研发纳入国家重大专项,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已实现1.2亿摄氏度持续403秒运行,为聚变堆研发奠定基础。

这种技术突破直接转化为产业优势:建一台核电机组的成本较欧美低30%,建设周期缩短2-3年。

2025年新建机组中,浙江三门、广东台山等项目均采用国产技术,设备国产化率超95%,核心部件如主泵、压力容器实现100%自主生产。

中国核电发展并非单一主体推动,而是形成了国家队引领、民企赋能的协同模式。

中核、中广核等国企承担核心项目建设,吉利、万向等民企通过参股进入产业链。

2025年国家能源局明确支持民企参股比例超10%,在核电设备制造、运维服务等领域开放更多市场空间。

这种协同激活了全产业链活力。

一台华龙一号机组投资200亿,能带动设备制造、燃料供应、工程建设等上下游产业上千亿投资,创造超5万个就业岗位。

以西子洁能为例,这家民企从1998年起涉足核电设备,2018年获民用核安全设备制造许可,2025年更成立核能子公司,研发的核电用耐热钢部件已应用于岭澳、阳江等多个核电厂,产品合格率达99.8%。

这种生态效应使得核电不仅是能源项目,更成为稳增长、促就业的重要引擎,2024年核电产业链贡献GDP超3000亿元。

数字经济的崛起使电力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训练一个GPT级大模型需几十万度电,国内某超级算力中心单月耗电量就达1.2亿千瓦时,堪比一个中等城市的月均用电量。

风电、光伏受天气影响较大,夜间、阴雨天发电能力骤降,核电年利用小时数超7000小时,能力因子稳定在90%以上,可24小时不间断供电,成为理想的基荷电源。

核电凭借稳定供电与高利用率的卓越特性,定位突破传统战略能源范畴,进一步升华为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未来产业基础设施,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

在这一趋势下,全球科技巨头已率先行动:微软为保障数据中心电力供应,计划自建小型核反应堆。

谷歌则在特定区域试点核电、算力协同模式,这些举措共同印证了核电对高耗能科技产业的关键价值。

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明显早于许多国家,2025年核准的10台核电机组,大多选址于浙江、广东、山东等东部电力负荷核心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现有的算力枢纽形成地理上的精准匹配。

以福建漳州三期核电项目为例,该项目投运后,每年可向周边算力产业园区稳定供应120亿度电力,电力输出也非常可观,足以满足20个超大型数据中心一整年的用电需求。

这一稳定的电力供应,为人工智能、高端制造这类对电力稳定性要求严苛的产业,筑牢了能源保障之基。

中国加快推进核电发展,从本质上看,是基于能源安全、绿色转型与技术主权的多维度战略考量。

还可借助核电技术输出与跨境电力互联,向东南亚、中亚等地区提供清洁电力,进而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中占据更具影响力的话语权。

这或许就是中国拼命建核电的深层逻辑。

以能源自主支撑大国崛起,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30

标签:财经   核电站   中国   信号   形势   全世界   核电   机组   能源   电力   铀矿   民企   目标   聚变   产业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