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上千年以前,没有空调,没有暖气,没有羽绒服,甚至连我们今天家家户户都有的棉被,在宋朝之前都是稀罕物。
可气温从没因为科技落后就手下留情,北方冬天零下几十度照样到来。
那时候的人,是怎么在寒风刺骨中活下来的?

棉花没有普及之前,贵族和平民的过冬方式可以说是两个世界。
上层阶级为了保命,也为了享受,打造出了极其讲究的取暖设备,从春秋时期的燎炉,到秦朝的壁炉、火墙,贵族住宅里取暖系统越来越复杂。
汉武帝甚至在宫殿内部建温室,火墙里烧的是无烟炭,墙面涂的是保温好又能驱虫的花椒泥,那时候的皇后住的椒房殿,不只是地位象征,更是保暖天花板。
墙体厚、材料贵,连涂料都用朱漆,既防腐又保温。

唐朝时,贵族还发明了手炉,一个可以拿在手里取暖的小炉子,里面还放香料,边取暖边熏香。
宋朝又出现了脚炉,盛热水的铜壶包上布套,类似今天的暖水袋,这些细节说明,贵族阶层早就不满足单纯取暖,他们要的是精致地活着。

贵族的衣物上也是层层讲究,穿的是皮草,盖的是丝绸。
宋朝前,裘衣才是标配,用貂毛、狐狸皮、熊皮做衣服是常态,特别是在冬天,唐代的白叠子,是只有贵族才穿得起的棉衣。
到了《红楼梦》里,贾府里的人穿的是白狐腋、羽纱面,连袖子、领子都不放过,这些衣服不仅保暖,还讲究颜色、质感、搭配。
贵族过冬,像是一场秀,保暖只是基础,美感才是终极追求。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的普通百姓。
他们的取暖方式说白了就是“能凑合就凑合”,北方人家用火炕,炉灶做饭时顺便把热气引到炕下,睡觉时靠炕的余温取暖。
再就是火盆、火塘,泥巴制成的火盆里烧点柴火或稻草,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但温度上不来,烟气还呛人。

火塘则是屋子中间挖个坑,周围用石头砌起来,中间点火,一家人围着烤,不仅取暖,还能做饭,这种靠地气的取暖方式一直流传至今,一些偏远地区仍在使用。
他们穿的衣服就更难熬了,宋代以前,平民穿的是葛布、麻布做的衣服,冬天在里面塞点鸡毛、稻草、乱麻,保暖效果可想而知。
到了南宋,穷人穿上了纸衣、盖纸被,一层层纸里夹芦花、麻絮,这些纸衣得经过特殊工艺处理才不会一穿就破。

历史上记载,陆游收到朱熹送的纸被后高兴得写诗夸赞,足见在当时,一床纸被已经是很不错的御寒品了。
被子方面,普通人用的是麻布、桑皮布做外壳,里面塞的是芦花、茅草,床上铺稻草,有些家庭还能用上鹅绒、鸭绒,但那已经算是生活过得不错的人家了,南方人还会在鞋里塞芦花,用茅草编成鞋面,木底离地两寸,这样才不至于脚冻麻。

食物方面,贵族靠食补,平民靠热气,上层人吃的是花胶鸡、羊肉煲、参鸡汤,里面放中草药,既补身体又驱寒,出门坐轿子,轿里还放暖炉。
百姓没这待遇,只能靠喝热汤、热酒,或者跑跳游戏来驱寒,像是“玩跌拐拐”,一边动一边取暖。
最令人唏嘘的是,穷人熬不过寒冬的情况,并不罕见,冬天买不起炭,就只能靠“意念保暖”,冬至日画一朵素梅,有八十一瓣,每天染一瓣,染完就盼来春天,信念、仪式感、有时候成了他们熬过寒冬最后的精神支撑。

而导致生活如此艰难的背后,还有一层现实:木材、燃料并不是想砍就砍,早在西周,山林水泽就归国家所有,宋朝更是严格,砍一棵树不但要报备,甚至还有死罪可判。
白居易写的《卖炭翁》就是这种背景下的真实写照,普通百姓冒着生命危险上山砍柴,最后炭被抢走,生活一下子就崩了。

直到元朝以后,情况才迎来巨大转变,棉花的普及,堪称古人御寒史上的一次“工业革命”,北宋时,棉花已在中原和南方种植,但量不大。
元朝末年,黄道婆从海南带回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工具,推动棉纺技术飞速发展,明朝时期,朱元璋一纸政令,强制全国种棉,棉布快速普及,普通老百姓也终于穿上了真正保暖的棉衣。

明代农学家王祯曾评价棉花,说它比蚕丝省力,比苎麻实用,保暖性更强,柔软度也不差,从那以后,棉衣、棉被成了家家户户的标配,御寒条件有了质的提升。
但在棉花大规模种植之前,寒冬对于普通人来说,始终是一场考验,贵族有炉、有炭、有皮草,平民有草、有纸、有火炕,一个是精雕细琢的“享受冬天”,一个是硬抗到底的“熬过冬天”。

而这场千年的差距,直到棉花的普及,才逐渐被拉平。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必为御寒发愁,无论南方北方,家家有空调、暖气,棉衣、羽绒服一应俱全。
相比古人靠一炉一炕熬夜熬冬,现代人享受的是科技带来的温暖,这种变化,不只是生活改善,更是国家发展的成果。
所以每当我们打开电热毯、穿上羽绒服时,也许可以想想,几百年前的祖先,是如何一步步从纸衣火盆走到今天。
这不仅是御寒史,更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断进步的写照。
更新时间:2025-11-0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