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笔记306 :罗伯斯庇尔为什么会迅速垮台?


1、1793年6月24日,雅各宾派主导的国民公会颁布由孔多塞起草的宪法,这是法国大革命期间最激进的宪法之一。它确立普选权(包括男性公民)、保障基本生活权、规定社会福利,甚至允许人民起义推翻暴政。8月的全民公投中,178万赞成对1万反对的结果,彰显其深厚民意基础。这部宪法被视为革命理想的集中体现,却因雅各宾派的现实考量最终被束之高阁,为后续统治危机埋下伏笔。


2、罗伯斯庇尔搁置1793年宪法的核心原因,在于雅各宾派的小众化本质。该派以激进知识分子和巴黎底层为基,缺乏全国性支持。若按宪法举行普选,代表地方势力的吉伦特派残余、保守派及温和派极可能联合胜出。因此,他以“革命紧急状态”为由无限期推迟选举,将宪法承诺化为泡影,直接暴露其权力欲与民意的背离。


3、宪法公投后,民众期待通过选举参与治理,却迟迟等不到投票日,反而迎来“恐怖统治”的断头台。巴黎因无套裤汉(城市贫民)支持尚可控制,但外省普遍不满。1793年3月爆发的旺代叛乱极具代表性:农民在教士号召下,以“保卫国王与信仰”为名起义,迅速席卷西部,成为反对雅各宾政权的最大武装力量,凸显中央与地方的尖锐对立。


4、雅各宾派通过《嫌疑犯法令》等建立恐怖司法体系:48个巴黎区革命委员会负责举报与逮捕,无需证据即可指认“嫌疑犯”;革命法庭简化程序,取消被告请律师权、质证权,法官甚至被要求“宁错杀勿放过”。1793至1794年,仅巴黎革命法庭就判处约2700人死刑,全国范围估计达1.7万人,这种“有罪推定”的司法恐怖让社会各阶层人人自危。


5、恐怖司法不仅针对贵族和教士,连普通市民、商人甚至雅各宾内部异见者都难以幸免。里昂商人因“囤积居奇”罪名被集体处决,马赛市民因“同情叛军”遭清洗。这种无差别镇压打破了“革命仅针对敌人”的共识,连最初支持雅各宾的中等阶层也转向反对,形成“沉默的反抗”——社会生产停滞,黑市泛滥,统治根基被动摇。


6、罗伯斯庇尔深受卢梭“公意”理论影响,却走向极端:他认为“公意”无需通过代议制体现,而应由“最纯粹的革命者”(即他自己)诠释。这种理念否定了大革命确立的议会民主原则,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他曾在演讲中宣称:“代议制只是公意的工具,当它偏离公意时,革命有权将其废除”,为独裁统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7、为填补天主教衰落留下的精神真空,同时强化个人权威,罗伯斯庇尔于1794年提出“最高主宰”信仰——一个非人格化的理性神,由他担任“大祭司”传达意志。这既是对卢梭“公民宗教”的实践,更是为其统治制造神圣性。然而,这种人造宗教既无教义体系,又无历史根基,从诞生起就充满矛盾。


8、1794年6月8日,最高主宰节在巴黎举行:罗伯斯庇尔身着紫袍,手持鲜花,以大祭司身份主持仪式,焚烧象征“愚昧”的偶像,还安排少女扮演“自由女神”。但民众看得一头雾水:天主教徒视其为对信仰的亵渎,启蒙知识分子(如伏尔泰信徒)斥之为“新迷信”,普通市民觉得荒诞可笑。仪式结束后,巴黎街头流传嘲讽:“最高主宰的大祭司,不过是穿着戏服的暴君。”


9、启蒙运动40余年,知识分子普遍接受“自然神论”或无神论,而80%的民众仍信奉天主教。雅各宾派既打压天主教(没收教会财产,驱逐教士),又搞不出替代信仰,最高主宰节成了“两头不讨好”的典型。这种宗教政策的混乱,让罗伯斯庇尔失去了精神层面的统治合法性,连激进革命者都私下批评其“背离启蒙精神”。


10、掌权后,雅各宾派因路线分歧迅速分裂。丹东派(以乔治·丹东为首)主张结束恐怖统治,恢复宪法秩序,实现“革命的常态化”。丹东曾公开呼吁:“我们已砍掉暴君的头,不该再砍掉同胞的头。”他主张与欧洲列强议和,发展经济,这与罗伯斯庇尔“继续革命”的路线产生根本冲突。


11、1794年4月,罗伯斯庇尔以“通敌叛国”罪名逮捕丹东及其追随者,未经公正审判便将其送上断头台。丹东是革命元老,深受中等阶层和部分军队支持,其死亡让雅各宾派失去了温和派的缓冲,也向外界释放了“不同意见即死罪”的信号。此后,议会内人人自危,议员们开始暗中串联,酝酿反罗伯斯庇尔的同盟。


12、与丹东派相反,埃贝尔派(以雅克·埃贝尔为首)更为激进:主张取消私有制,实行面包配给制,杀光所有“反革命”(包括温和派),甚至呼吁“烧光巴黎,重建新城市”。这派得到无套裤汉的狂热支持,但政策完全脱离实际(如取消私有制导致生产崩溃),被罗伯斯庇尔视为“危害革命的极端主义”。


13、1793年3月,罗伯斯庇尔以“煽动叛乱”为由处决埃贝尔及其核心成员。这一行为直接失去了无套裤汉的支持——巴黎各区的街头活动家不再响应雅各宾号召,连雅各宾俱乐部内部也出现动摇。更严重的是,底层民众的疏离让罗伯斯庇尔失去了最可靠的街头力量,为后来议会反击创造了条件。


14、国民自卫队1789年成立时,仅限缴纳60苏直接税的“积极公民”加入,骨干是富裕市民和小资产阶级,忠于议会与宪法。1792年布里索改革后,虽允许穷人加入并由公家提供装备,但军官层仍为原班人马,核心立场未变。他们厌恶雅各宾的恐怖统治,始终与议会保持一致,这意味着罗伯斯庇尔无法依靠军事力量压制反对者。


15、1794年7月26日,消失一周的罗伯斯庇尔在国民公会演讲,声称“共和国存在阴谋”却拒绝点名,引发议员恐慌——此前他常以“阴谋”为由清洗异己。次日,议会突然表决“罗伯斯庇尔不受法律保护”,其支持者试图起义却因无套裤汉和国民自卫队的冷漠而失败。7月28日,罗伯斯庇尔与21名追随者被送上断头台。正如丹东114天前的预言:“你的统治,终将和你砍下的头颅一起落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4

标签:历史   欧洲   笔记   雅各   丹东   巴黎   宪法   套裤   公意   议会   天主教   贝尔   激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