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央行 3 月金融数据看中国经济发展形势


4 月 13 日,央行发布 2025 年 3 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及一季度社会融资统计报告。数据显示,3 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 7%,环比增速持平;狭义货币(M1)余额同比增长 1.6%,增速环比上升 1.5 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 265.41 万亿元,同比增长 7.4%,环比增长 0.1 个百分点。“无论是一季度还是 3 月当月,金融数据都明显好于预期。”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表示,这表明当前信贷有效需求正在回暖,宏观经济正加快恢复。

一、货币供应量

3 月末,M2 余额 326.06 万亿元,同比增长 7%,环比增速持平;M1 余额 113.49 万亿元,同比增长 1.6%,增速环比上升 1.5 个百分点。华源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首席分析师廖志明指出,中国人民银行自 2025 年 1 月起启用新口径 M1,在先前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个人活期存款、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新口径下 M1 增速走势更加平稳。自 2024 年四季度以来,新旧口径 M1 增速均明显回升,反映出经济活性逐渐改善。

二、信贷

数据显示,3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约 3.64 万亿元,同比多增约 5470 亿元,超过此前市场分析人士普遍预计的 3 万亿元。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 9.78 万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 1.04 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 1603 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8832 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 8.66 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 3.51 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 5.58 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 5442 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 866 亿元。

董希淼指出,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主要贡献项是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增加。从一季度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 8.66 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增量的 88.5%。这同时表明,居民部门有效信贷需求还应进一步激发。

业内专家分析,在金融体系继续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的同时,企业、居民等资金需求端出现了更多积极变化,共同推动 3 月贷款增速回升。“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因素影响后贷款增速更高。” 业内专家分析,3 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达 7.4%,这一增速已经处于比较高的水平,但还未考虑地方债务置换因素的影响。

去年以来,随着地方再融资专项债加快发行,融资平台等主体用发债资金归还银行贷款,地方债券置换贷款的情况增多。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用于化债的特殊再融资专项债发行超过 2 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又发行超过 1.3 万亿元,市场调研初步估算,对应置换的贷款约有 1.6 万亿元,还原后人民币贷款增速超过 8%,贷款支持力度实际上比统计数据还要更高。

从 3 月份信贷结构来看,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回暖是 3 月贷款的重要支撑因素。数据显示,3 月制造业和服务业生产经营景气程度都有提升,其中制造业 PMI 达 50.5%,连续两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同时,重大项目建设也在加速落地,百亿级以上的大项目增多。这些积极因素反映到信贷市场,体现为有效融资需求的回暖。

个人住房贷款较快增长,主要与重点城市房地产市场迎来 “小阳春” 有关。市场机构数据显示,3 月不少城市新房和二手房成交活跃度都明显提升,30 个重点城市二手房成交面积整体同比增长 20% 以上,成交回暖带动个人住房贷款投放增多。有国有大行东部地区分行反映,3 月该行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量较上年同期大体翻了一番,提前还款的情况在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后也有较大缓解。

此外,消费贷款增势向好也对近期贷款增长有支撑作用。近段时间各地区各部门出台了很多大力提振消费的措施,政策效果也在显现,消费者更有意愿增加高品质消费。金融系统积极助力提振消费,银行在保证商业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加大了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并通过丰富金融产品、提供便捷服务等,更好满足了居民消费信贷需求。

三、社会融资

初步统计,2025 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 15.18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 2.37 万亿元。3 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 5.89 万亿元,同比多增 1.06 万亿元。

从结构上看,一季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 9.7 万亿元,同比多增 5862 亿元;信托贷款增加 531 亿元,同比少增 1452 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 5300 亿元,同比少增 202 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 5251 亿元,同比少 4729 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 3.87 万亿元,同比多 2.52 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 962 亿元,同比多 199 亿元。

“社会融资规模超预期较快增长,主要得益于信贷需求有所回升和政府债券发行增多。” 董希淼介绍,今年 3 月,除了贷款同比多增外,政府债券新增近 1.5 万亿元,同比多增近 1 万亿元。

权威专家分析,社会融资规模的大头通常是贷款和政府债券,今年 3 月除了贷款外,政府债券增长较快,也带动了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继续提升。3 月政府债券新增近 1.5 万亿元,同比多增近 1 万亿元。特别是用于置换隐性债务的特殊再融资债维持较快发行节奏,短期看融资平台债务置换归还银行贷款,可能会影响信贷总量,但长期看有利于缓释地方债务风险,推动融资平台完成市场化转型,腾挪出更多地方财力来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财政部还公布将发行首批 5000 亿元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权威专家表示,为国有大行补资本,能够增厚银行安全垫,更好满足国际监管要求,同时进一步增强其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预计未来可撬动 4 万亿元信贷增量。

四、经济展望

在权威专家看来,近期信贷需求回升主要与宏观政策靠前发力、预期趋稳有关。“金融是实体经济的镜像,今年以来金融总量数据进一步好转,实体经济需求回暖是根本。” 上述权威专家表示,去年一系列宏观政策发力,有效扭转社会预期,行业环境出现改善,企业等经济主体投资意愿也有回升。

宏观政策协同效应也明显增大。除了货币政策明确适度宽松外,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也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靠前发力,政府债券发行和财政支出节奏明显加快,多地重大项目也在加速落地,这些最终都体现为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需求,带动信贷加快增长。权威专家按目前财政支出数据测算,1-2 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进度为 15.2%,高于过去三年同期平均水平。

“下阶段金融总量增长仍有支撑。” 权威专家预计,4 月是传统的信贷 “小月”,叠加当前外部冲击加剧的影响,部分企业的有效信贷需求可能回落。此外,市场人士亦普遍认为,我国经济具有强大的韧性,各方面还会继续保持有力度的政策支持,助力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金融部门也在多方施策稳固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挖掘国内有效需求,促进金融总量合理增长。

广发证券银行分析师倪军团队认为,当前汇率是掣肘货币政策的重要因素,但随着美国 “对等关税” 政策靴子落地,美国衰退预期大幅上升,美元指数大幅回落趋势延续,跨境套利交易回报率大概率将持续下降,或为国内流动性改善创造条件。考虑到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多次提到 “择机降准降息”,随着汇率及跨境资本流动压力缓解,大概率二季度初是下一个降准窗口期。预计经济复苏将进入加速期,社融、M1、M2 增速均有望持续回升。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连平建议,2025 年择时下调两次存准率,下调幅度在 0.75 至 1.0 个百分点,释放更多中长期资金以满足市场需求;鉴于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二季度与三季度是较好的降准窗口期。

总的来说,3 月金融数据释放出积极信号,信贷有效需求回暖,宏观经济加快恢复。但同时也需关注外部冲击以及居民部门有效信贷需求的进一步激发等问题。未来,随着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和协同配合,中国经济有望保持回升向好态势。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金融   数据   央行   信贷   债券   融资   经济发展   贷款   形势   人民币   需求   社会   财经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