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真的太能吃,在消化的粮食这一方面,让同样14亿多人的印度望尘莫及。中国不仅吃掉世界70%的西瓜,50%以上的猪肉,1/2的鸡蛋、2/3的鱼肉,还是世界最大的牛肉、羊肉、大豆进口国,还是全球可口可乐销量第一的国家。难怪近来不少国人表示,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甚至是热战冷战都不太担心,比较担心的反而是粮食战争。
之所以不担心贸易战或者科技战,是因为作为一个工业门类齐全的大国,我们完全有能力扛得了这波剧烈的冲击,而担心粮食安全,主要是因为国人真的太爱吃了,中国人对吃的要求是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
我们大部分人印象中的美国是个不折不扣的高科技工业国家,但在很多人可能忽略了美国还是个农业大国。于是,当关税战打响的时候,我们的反制措施中不少内容都是针对美国的农业。
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耕地面积,第二是印度,第三是中国,农业甚至被称为美国的心脏。美国耕地面积达28亿多亩,占国土20%以上,且55%为适合机械化作业的平原,农业不仅是经济支柱,更是国家安全的核心。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占据全球市场主导地位,其中大豆出口占全球总量的37%。2024年美国出口了价值1760亿美元的农产品,其中47%出口到三个国家:墨西哥(17.2%)、加拿大(16.1%)和中国(14%)。
美国的粮食自给率约为147%,全球排名第5位;加上机械化的生产的便利性和技术上的垄断,世界四大粮商美国占其三,因此农产品一直是美国掌握世界话语权的重要工具之一。
从19世纪开始,美国就通过一系列土地法案政策将农业与国家发展深度绑定,如今美国控制全球约30%的粮食贸易,通过期货市场炒作、囤积等手段推高粮价,如2008年全球粮价暴涨3倍,直接影响了中东、非洲地区的政治稳定。而且美国还凭借转基因技术,逐步构建起了对全球种子市场的垄断态势,比如孟山都种子专利和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
最为典型的种子战争的受害者当属阿根廷,直到现在阿根廷的土地上到处都种着美国的大豆。
自特朗普第一任期起,美国就不断出台国家粮食产业的激励政策、战略规划,来增强本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美国颁布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和法规,先后出台《全球粮食安全法案》《美国政府全球粮食安全战略2022-2026》等政策文件,举办全球粮食安全峰会,组建全球粮食安全联盟,强化其在世界粮食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中国常年稳居全球大豆进口量的榜首,毫不夸张地说,地球上的大豆消费主力,一边是中国这个 “巨无霸” 买家,另一边则是余下所有国家的总和。尤其是进入2015年以后,中国几乎每年进口量稳定在9000万吨左右,如果再加上我们国内的大豆产量,我们现在每年的大豆消费量基本上都是在1亿吨以上。
我国虽然也是农业大国,但是耕地面积总共只有19亿亩,受限于耕地资源的合理调配,不可能拿出太多耕地来种植大豆,因此我国大豆种植面积常年徘徊在1.4亿亩上下,在结合天气、种植技术、土壤肥力等因素,大豆产量常年维持在1500 - 1800万吨,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小部分,对外依存度超80%。
而且大豆不仅是食用油的来源,最重要的是豆粕是我国畜禽饲粮的重要原料。这时候不得不说了,因为中国有14亿人口,对主食、肉类等粮食的消耗量巨大,选择进口大豆也是迫不得已。而细数过去几次中美博弈,大豆就几度成为其中的关键棋子,更是凸显了粮食安全战略布局的至关重要性。
时针拨回到2001年,中国全力冲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却在谈判桌上遭到美国的横加阻拦,其中美国抛出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就是一块巨大的“拦路虎”,强硬要求中国全方位开放粮食市场,小麦、大豆无一遗漏。
彼时的中国的谈判团队面临艰难抉择:小麦作为国人餐桌上的绝对主粮,关乎14亿人的吃饱问题,是粮食安全的核心防线,相较之下,短期内放开大豆市场也是权衡利弊后的无奈之举,寄望于借此换取加入WTO的关键入场券,为经济腾飞觅得新机。
2001年,中国如愿入世,大豆市场的大门也缓缓向美国敞开。很多人可能没有印象,在2003-2004年美国就对中国发起了大豆战争,通过舆论操控、专利垄断、恶意收购,使中国85%大豆压榨企业破产,短短两年间,中国大豆产量从2001年尚有1541万吨的规模,到2003年时已锐减至1100万吨,产业根基摇摇欲坠,近乎崩塌。
世界四大粮商(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趁机低价收购本土大豆企业,民营大豆加工企业首当其冲,破产倒闭率接近90%,到2004年底仅剩下90余家苟延残喘,其中60多家还被外资掌控,仅余30来家国字头企业靠着雄厚家底与政策扶持艰难支撑,外资控制中国大豆加工市场,直到现在金龙鱼仍占国内40%市场份额。
“绝不能让悲剧重演!”,这场 “大豆劫” ,让中国意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和美国粮食战的险恶,在关键时刻紧急委派中储粮扛起大豆产业 “救市” 大旗,促使主粮防线加固,通过中储粮体系、技术创新和关税反制,逐步扭转被动局面。
2008年美国粮商借全球金融危机,发起对中国的第二次大豆战,然而中储粮敏锐捕捉战机,顺势海量吸纳优质大豆,进一步夯实储备根基,经此一役,中国大豆储备实力达到令全球瞩目的地步,也让妄图搅乱中国大豆市场的粮商们望而却步。
此后美国粮商再未敢轻举妄动,发动第三次 “大豆战争”。在2018年美国发动贸易战以前,中国每年从美国进口的大豆大约3000万吨左右,占大豆总进口量的40%左右。
2018年贸易战初期,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25%关税,美国出口锐减,国内豆粕价格一度飙升,养殖户苦不堪言。从那之后,中国没有再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从巴西进口的数量逐渐增加,去年已经超过7400万吨。而
如今从美国进口大豆占比已经下降到20%左右,然而就粮食安全来说,美国大豆依然是一个潜在的风险。毕竟就算是每年超过2000万吨的供应量,一旦产生缺口,影响也是不小。
现在全球大豆种植产业最主要的就是美国和巴西,其他如阿根廷,俄罗斯都只是有相当数量的种植面积,与美国和巴西相比,完全不是一个量级。所以就实际进口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大豆主要就是从美国和巴西这两个国家进口的。
此时不得不感叹,中国在关键时候总是有一些“国运在身”。
现在巴西的卢拉政府与中国越走越近,确保了巴西作为我们最重要的大豆和铁矿石供应国,不会因为政治分歧而导致供应风险,不会和美国联手来发动粮食战争。现在当再次面临关税战,中国直接从巴西一次性采购了240万吨大豆,相当于月均进口量的三分之一。
而且在2018年贸易战以后,随着中国加大巴西大豆的采购量,巴西国内的大豆种植面积一直在快速增长,从10年前的3000万公顷左右,已经增长到了超过4700万公顷,近10年增长了50%,年产量也从9000万吨左右,增长到了超过1.6亿吨。
巴西大豆产量的大幅增加,极大地稀释了美国大豆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与贸易话语权,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改变了全球大豆的贸易结构。
正如俗话所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只有让供应链像一张大网,粮食安全才能更有底气。除此之外,除了进口大豆,我们还在直接从国外进口大量的牛羊肉猪肉鸡肉各种肉,这样就省去了养殖的中间环节,也可以减少我们对于进口大豆的依赖。
关税战虽然带来了压力,但也反映出了我们对进口大豆的过度依赖,倒逼国内农业必须能够站出来挑大梁,近年来东北的黑土地上的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23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突破7000万亩,产量创历史新高。不过该说的是,国内土壤、气候条件有限,大豆单产跟巴西、美国相比还有不小差距,自力更生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也在全球“广结粮缘”,除了巴西、阿根廷,中国还跟澳大利亚、乌克兰签下粮食、牛肉等订单,甚至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农业项目,在关税战的阴霾下,只有敞开胸怀、携手并肩,粮食安全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站稳脚跟。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