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最新持仓曝光,两只大A在列,deepseek:试错问路,还是?

此前,一直有舆情中关于巴菲特买入大A股的传闻,比如早期舆情炒作比较厉害的紫金矿业和科大讯飞,和最近的卫星化学和双环传动,都是沸沸扬扬的,结果没有实证,也就不了了之了。

更有甚者,以巴菲特不买入大A而诟病我们自己的市场,就好像是我们错了一样的,假途伐虢。

巴菲特固然是一颗光芒四射的炒股赚钱的恒星,并不是他不照耀的地方就没有钱赚了。

有一句话:市场从来不缺赚钱的机会,缺少的只有发现赚钱的眼睛。

所以,如何客观看待巴菲特的的股票持仓,和如何从其持仓里发现正确的交易理念,形成自己的交易的策略,才是关键。


以下是巴菲特截止2025年股票持仓的变化情况:

巴菲特旗下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延续“消费+金融+能源”的长期配置框架,其持仓前十名的股票:

第一、苹果(持仓占比41%) 尽管2024年Q1减持13%,但仍是第一大重仓股,持有约7.89亿股(价值超1350亿美元)。

第二、美国银行(持仓占比10.5%) 2024年Q4减持14.72%,反映对金融板块的谨慎态度。

第三、四和五分别是美国运通(8.1%)、可口可乐(6.9%)、雪佛龙(5.8%) 消费与能源龙头持续占据核心仓位,其中雪佛龙因油价波动被小幅减持。

接下来分别是西方石油(4.5%)、穆迪(3.2%)、卡夫亨氏(2.7%)、安达保险(2.3%)、达维塔保健(1.9%), 安达保险为2024年新晋前十,体现对保险行业的长期看好。


一、调仓动向——加仓方向:

西方石油:2024年Q4增持3.49%,延续对传统能源的战略布局; 达美乐披萨:Q4加仓86.49%,押注快餐行业复苏; 威瑞信(VeriSign):2025年1月买入2万股(约3000万元人民币),试水网络安全领域。

二、减持/清仓方向 :

花旗集团:Q4减持73.5%,因银行业风险敞口过高; Nu Holdings(巴西数字银行):Q4减持53.52%,缩减新兴市场金融投资; 动视暴雪、通用汽车:2023年Q1起持续减持,退出游戏和汽车赛道8。

三、现金储备与区域配置

1、现金储备:截至2025年Q1,伯克希尔持有超3300亿美元现金(占比约50%),为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应对潜在市场回调。

2、日本投资:持续增持五大商社(伊藤忠、三菱等),持股总价值超200亿美元,布局亚洲供应链与通胀对冲资产。

巴菲特持仓策略仍以“高壁垒、强现金流”为核心,在美股高估值背景下,通过增持能源、消费及现金防御,平衡长期价值与短期风险。


中国GDP全球排名变化与A股市场潜力分析(2015-2025)

一、‌中国GDP全球排名变化‌:

中国GDP从2015年的68.9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30万亿元(约19万亿美元),十年间经济总量接近翻倍。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24年已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但名义GDP仍稳居第二(美国为29万亿美元)。

中国GDP占全球比重从2015年的15.2%升至2024年的18%以上,经济贡献度持续增强。

二、‌A股市场潜力与核心驱动因素‌:

“巴菲特指数”对比‌:2024年中国GDP总量约为美国70%,但A股总市值仅为美股的15%(约15万亿美元 vs 60万亿美元),市值/GDP比值仅为80%,显著低于美国的220%。

全面注册制落地、退市机制优化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2025年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放宽至30%,吸引长期资金入市。

2024年科创板企业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达12%,新能源汽车、半导体设备等细分领域利润增速超20%;消费复苏带动社会零售总额突破50万亿元,智能家居、健康医疗等赛道年均增长15%。

A股整体市盈率(PE)处于近十年30%分位,对比美股(PE 25倍)、日股(PE 18倍)具备配置性价比。

近十年中国GDP的持续增长与结构升级为A股提供了基本面支撑,叠加资本市场改革与估值优势,A股长期潜力显著。

在全球市场中,不论如何,A股市场都是一个重要的市场,巴菲特当然明白这一点。而巴菲特也确实没有完全放弃这个市场,比如巴菲特曾经买入中石油和比亚迪,都大获全胜。

所以,虽然截止目前,A股还没有进入其持股前十名位置,但是也不能排除其蜻蜓点水的方式。因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必将带来巨大的利益,就是一个特别巨大的诱因,巴菲特的鼻子非常灵,不会嗅不到这个味道的。


巴菲特经典投资失败案例及教训:

在巴菲特的投资中,我们一直关注其投资盈利的状况,但是却忽视了其投资失败的案例。

一、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1962-1985):

在1962年巴菲特以每股7.5美元买入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票,想通过短期套利退出,因与管理层冲突被迫控股经营。 失败原因是低估全球化对纺织业的冲击(海外廉价劳动力竞争),陷入“沉没成本谬误”持续注资挽救。 其损失最后累计亏损超1,000万美元,耗费了将近20年精力,后于1985年关闭。

二、德克斯特鞋业(1993-2001):

1993年巴菲特以4.33亿美元收购德克斯特鞋业,因为非常看重其管理层能力和高端鞋类市场地位。 却因为忽视全球化对制造业的颠覆(中国低价产品冲击),且以伯克希尔股票支付导致双重损失(股票增值而资产归零)。 最后导致商誉减值至零,被巴菲特自己称为“金融灾难”。

三、全美航空(1989-1998):

1989年,巴菲特以3.58亿美元买入全美航空的优先股,押注航空业复苏。 失败原因是航空业重资产、低差异化,叠加海湾战争导致油价飙升,利润率骤降。 最后投资亏损75%,后靠英国航空注资收回本金。

四、康菲石油(2006-2008):

油价高位时重仓买入,预期能源需求增长, 结果因为低估了2008年金融危机对油价的冲击(从147美元/桶暴跌至30美元/桶), 最后账面亏损超26亿美元。

五、乐购超市(2006-2014):

2006年逢低买入英国零售商乐购,看中其渠道优势,却因为公司财务造假丑闻和管理层失职,导致业绩持续恶化,最终亏损4.44亿美元。

六、所罗门兄弟公司(1987-1991) :

1987年斥资7亿美元购入优先股,看中所罗门兄弟公司在国债承销上的垄断地位,结果所罗门兄弟公司因国债操纵丑闻濒临破产,暴露治理缺陷。 最后,巴菲特耗费大量精力整顿后保本退出,票息收益与投入不成正比。

所以,我们许多人,在追捧巴菲特时候,不要只顾他的光环,他也在股市中经历过数次挫败,但他得益于“把鸡蛋放在了不同的篮子里”这样的控制风险的办法,否则,现在的巴菲特还不知道在哪里拧螺丝呢!



巴菲特或对A股采取利弗莫尔试错式的渐进模式。

当然这是一种假设,因为在过去我们也发现了巴菲特买入股票后,因为判断的失误,也确实卖出了该股票,进行了必要的纠错。

包括过去的紫金矿业和科大讯飞,还有最近的卫星化学和双环传动,也可能是子虚乌有,也可能是无风不起浪。不管基于何种原因,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中国十年的GDP增速,和A股市场的潜力,都是让人不能割舍的巨大利益。

从上一个阶段,我们的讨论中,我们也能发现,巴菲特始终秉持其选股的策略,但是也会出现选错的时候。而他采取方式也是利弗莫尔试错的方式,就是在不断地排除错误的可能之后,才会进行试错的方式买入股票。

过去,我们也讨论过利弗莫尔的试错买入的方法,就是在对的情况下,才开始加仓。而前期的持仓只是试探性的,所以数量必须可控,才能是风险可控。

我想,这也是巴菲特对A股买入没有进入前十持仓的一中可能性。因为通过各种迹象探究到,巴菲特确实在A股有一些动作,但还没有到大举进攻的时候。


在这里,我有一个建议,就是去观察那些在舆情中,被巴菲特已经买入的股票,即使没有进入其持仓前十,但是在未来或者有较大上涨的可能。但这个里面有一个要求,就是必须和巴菲特的交易方式如出一辙,就是要贯彻其复利的技巧。否则,即使我们发现了他在买入这个股票,最后的结果却是他获得了巨大盈利,而我们却遭到了亏损,这是以为道不同的缘故,这一点是必须重视的。


以上所述,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在评论里发表不同见解,我们一起探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莫尔   希尔   所罗门   舆情   美国   中国   股市   美元   股票   财经   市场   最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