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好色”出名的抗日将领,晚年活到103岁,生下一个儿子成巨星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作为黄埔军校的首期精英,他三十出头便戴上中将军衔;抗战战场上,他曾率部死守阵地,让日军寸步难行;可另一方面,“临阵撤离”的争议、风流成性的传闻,又让他的人生充满非议。

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历经北伐、抗战、内战等动荡岁月的将领,竟安然活到103岁高龄,而他的儿子,正是无数人熟知的影视巨星秦汉,这位传奇将军,便是孙元良。

孙元良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书香门第孙家,家主孙廷荣是晚清知县,67岁才得此子,欣喜之余为他取名“元良”,寄寓“贤才”之意。

可惜天不遂人愿,孙元良刚满几岁,老父亲便撒手人寰,抚养幼子的重担全落在了母亲身上。

好在孙元良自幼聪慧过人,诸子百家经典背得滚瓜烂熟,加上他生得眉清目秀、气质出众。

邻里们常说孙家这娃,将来准是个大人物,只是那时没人想到,这副好皮囊日后会既帮他青云直上,又让他身败名裂。

1922年,18岁的孙元良以全省前列的成绩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两年后又顺利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彼时的中国,正处在新旧思想碰撞的火山口,五四运动的余温未散,李大钊、陈独秀等先驱的演讲传遍街头巷尾,年轻学子们个个热血沸腾,都想为积贫积弱的国家找出路。

孙元良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北大听了李大钊的演讲后,当场热血上涌,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招生的消息传来,孙元良立刻动了心。

经李大钊推荐,他成功跻身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名单,与胡宗南、杜聿明、陈赓等人成了同窗。

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孙元良迎来了人生第一个高光时刻,由于他相貌周正、军姿标准,被选为仪仗队队员,站在军校大门口迎接名誉校长孙中山。

当孙中山的汽车缓缓驶来时,他立正向这位革命先驱敬礼,目光坚定,这段经历,成了他日后常向人提及的荣耀。

在同期学员中,孙元良的文化程度算是顶尖的,加上他会来事、口才好,很快就引起了校长蒋介石的注意,蒋介石常在训话时点名表扬他,说他有儒将之风。

不过,这位“儒将”私下里却不怎么安分,军校生活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要出操,晚上还要练刺杀。

但孙元良总能挤出时间和同学聊风月,哪个军官娶了漂亮太太,哪个女学生长得标致,他都能说得头头是道。

那时民国风气渐开,俊朗的年轻军官本就受女性青睐,孙元良凭着一副好皮囊和能说会道的嘴,在广州的社交圈很吃得开。

有同学劝他收敛点,他却满不在乎,可没人想到,这份“坦荡”日后会给他带来大麻烦。

1926年,北伐战争打响,刚从军校毕业两年的孙元良已经升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

这年8月,他率部参加南昌战役,奉命攻打南浔铁路沿线的敌军据点,起初战斗还算顺利,可当敌军援军赶到时,前线局势突然逆转。

孙元良见敌军火力凶猛,部队伤亡惨重,没等上级下令就带着残部撤了下来,这一撤,导致友邻部队侧翼暴露,差点被敌军包了饺子。

消息传到蒋介石耳中,老蒋气得拍了桌子,当场下令军法从事,就地枪决,孙元良吓得魂飞魄散,赶紧托人向同乡薛岳和刘峙求情。

薛岳连夜赶到蒋介石住处,说孙元良年轻识浅,情有可原,刘峙则帮他辩解,称他是为保存有生力量,属战术撤退。

在两人的力保下,蒋介石最终松了口,免去孙元良的死罪,只将他撤职查办,这次“临阵撤离”,成了孙元良军旅生涯的第一个污点,也让他得了个“逃跑将军”的绰号。

被撤职后的孙元良没消沉多久,靠着黄埔一期的身份和之前积累的人脉,很快又重返军营。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时任第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的孙元良,接到了死守上海庙行镇的命令。

庙行镇是上海的门户,一旦失守,日军就能长驱直入,孙元良知道,这次再退,就真的没脸见人了。

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坦克、重炮的优势,对庙行镇发起猛攻,孙元良亲自坐镇前线指挥,把部队分成几股,交替掩护着打巷战。

战士们躲在断墙后面,等日军坦克靠近了就扔手榴弹,子弹打光了就拼刺刀。

有一次,日军突破了前沿阵地,孙元良抄起一把驳壳枪,大喊一声“跟我上”,带着警卫排就冲了上去,在他的带动下,士兵们士气大振,硬是把日军赶了回去。

这场仗打了三天三夜,孙元良部以伤亡两千多人的代价,歼灭日军三千余人,成功将日军阻在上海城外。

庙行大捷让孙元良一战封神,国民政府为他颁发了宝鼎勋章,他也一跃升任第八十八师师长,成为国军嫡系中的青年才俊。

1935年,他借追击红军的机会返回四川驻防,次年便晋升为中将,此时他才32岁,是黄埔一期学员中最早晋升中将的人之一。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日军集结三十万兵力、数百架飞机、数十艘军舰,向上海发起总攻。

孙元良率领第八十八师驻守上海闸北,这里是日军进攻的重点区域,也是上海最繁华的地段之一。

战斗一开始就进入白热化,日军的飞机整天在头顶盘旋轰炸,军舰的炮火把街道炸得面目全非,孙元良率部坚守在四行仓库、八字桥等关键据点,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在闸北的76天里,第八十八师官兵伤亡惨重,原本一万两千人的部队,最后只剩下三千多人,孙元良白天在前线指挥作战,晚上就到战壕里慰问士兵,给伤员包扎伤口。

哪怕身处那炮火纷飞、伤亡惨重的残酷战场,孙元良那“风流”的毛病也丝毫没改。

在国家面临巨大危难之时,他不仅贪婪成性,把用于国防工事的经费都揣进了自己的口袋,还干出了令人愤怒至极的坏事。

当时,上海学生慰问团到部队慰问,慰问团里有位女学生长得眉清目秀,十分漂亮。

孙元良一看到她,就起了坏心思,他假惺惺地用甜言蜜语哄骗这个女学生,让她单独留在师部多待一会儿,实际上是想对她行不轨之事。

这事被副师长冯圣法知道了,赶忙跑去劝他,可孙元良根本不听,这时,时任第88师军械处主任兼南京通讯处主任的葛天正好到了师部,冯圣法就让他再去劝劝。

葛天按冯圣法的意思劝说孙元良,没想到孙元良竟大言不惭地说:“自古以来,英雄都和美人扯在一起,英雄哪有不喜欢美人的?况且我们在上海打仗立了功,做这点小事算不了什么。”

他这一番话,真是让人气愤不已,也遭到了其他正直国民党军官的鄙视。

虽然作风有争议,但第八十八师在他的指挥下,确实有效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为后续部队的撤退争取了宝贵时间。

1937年12月,南京保卫战打响,孙元良率第八十八师和第七十二军,负责防守安德门、雨花台、中华门一带。

此时的第八十八师刚从淞沪战场撤下来,士兵们疲惫不堪,武器弹药也严重不足,全师七千余人,要面对四万日军精锐。

战斗打响后,日军凭借优势兵力,对雨花台发起猛攻,孙元良指挥部队拼死抵抗,旅长朱赤、高致嵩相继阵亡,士兵们几乎是用血肉之躯在阻挡日军。

12月12日,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下令全线突围,孙元良率部从中华门撤退,可撤退过程中却出了岔子。

有传言说,他根本没跟着部队突围,而是带着几个亲信跑到了南京丹凤街的青楼里,花四十两黄金请鸨母把他藏起来,还认了鸨母做干妈,躲了十几天才逃出来。

蒋介石听说后震怒,下令彻查此事,孙元良则辩解说,他当时撤到了栖霞山,靠着当地民众的帮助,渡江到了武汉,所谓“藏身青楼”都是谣言。

这事的真相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不管怎样,南京保卫战的失利,让孙元良的声誉再次一落千丈,此后,他虽然还在军中任职,却再也没得到过重要的指挥权。

1949年,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孙元良随蒋介石迁居台湾,正式告别了军旅生涯。

孙元良一生结过两次婚,第一任妻子是上海社会局长的女儿吴懿辉,1932年结婚,1938年因病去世。

两人育有四个儿子,名字分别叫孙思辽、孙思热、孙思吉、孙思忠,“思辽”“思热”寄托着他对东北、热河沦陷的哀痛。

1946年,孙元良与出身名门望族的张如柏结婚,张如柏知书达理、温柔贤淑,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还很支持孙元良的事业。

两人感情很好,张如柏为他生下了七个孩子,其中第五个儿子孙祥钟,就是后来红遍两岸三地的影视巨星秦汉。

秦汉出生于1946年,刚满月就随家人迁居台湾,成年后,他凭借俊朗的外形和精湛的演技,在琼瑶剧《窗外》中一炮而红。

随后又主演了《烟雨濛濛》《庭院深深》等经典剧集,斩获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成为无数观众的“梦中情人”,秦汉成名后,很多人才知道他是孙元良的儿子。

晚年的孙元良身体格外硬朗,九十岁时还能自己爬楼梯,不用人搀扶,他的养生秘诀很简单:饮食清淡,心态平和,不与人争。

2007年5月25日,孙元良在台北家中安详逝世,享年103岁,孙元良的骨灰安葬在台北林口顶福陵园。

参考资料:

华声在线——国军将军孙元良:守仓库强奸女学生2013年10月11日

中国宁波网——孙元良:最后的黄埔一期生07月08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5

标签:历史   生下   将领   晚年   好色   巨星   儿子   日军   黄埔军校   上海   蒋介石   南京   部队   敌军   秦汉   雨花台   伤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