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中国抛美债不是一时冲动,美方两次误判。
特朗普也没料到,就连美国的两个近邻,也悄悄转向了,局势变了,反应还来得及吗?
5月的美债市场出了奇怪的事,一边中国继续减持,一边外国资金不断买入,你说怕的人还怕吗?买的人到底图什么?
先说数字,美国财政部给出的5月报告很直白。
中国美债持仓再次下降,降到了7563亿美元,已经连续三个月削减。
换句话说,中国现在美债持仓创下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可市场崩了吗?没有。
美债总持仓还涨了,总额超过9万亿美元,日本继续买,英国突然冲到了第二,几个月内多买上百亿。
你说这是“接盘侠”?不如说是战略配合。
中国慢慢走,美国盟友集体顶上,财政部官员一句话点破了底层逻辑——“市场参与者在变化,债券结构仍具吸引力。”
你能看出什么?我看到的是两套系统在拉锯,一套在撤,一套在补。
美债依然是全球最大债市,美联储短期无力收回,长期还得靠海外资金,可现在这套“外援模式”已经变味。
以前靠中日韩,现在靠美欧日,中国渐退,欧洲补位,美国自己维稳。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在“去美元化”的链条上,已经不再观望,而是实打实往前走。
美方知道吗?知道,他们看得见数字,判断也没错,错在反应。
一开始,特朗普政府试图“吓”住中国。
美债利率上调,美联储释放鹰派言论,连参议院也有人提出“冻结敌对国家持债利息支付”的议案。
我当时就说,这种话放出来,别说中国,连日本都得防一手。
结果如何?中国没退,继续稳步减,市场没慌,盟友补位,最后反倒让美方自己陷入判断困境。
你说这是误判,还是反噬?美债从安全资产,变成谈判工具,再变成不确定性来源,信得人越来越少。
中国减持,谁接?不是东盟,也不是中东,而是美国最亲的两个盟友:日本和英国。
看着是不是像默契?我觉得,这不是临时起意,是事先安排好的一步“组合接力”。
先说日本,日本本来就是美债第一大持有国,5月持仓达到1.135万亿美元,再创新高,比前一个月又涨了100多亿。
你说日本图啥?很简单,汇率稳定、出口结算、安全回报。
日元兑美元今年持续走弱,日本央行又不敢升息,只能靠买美债稳汇差、锁风险,对日企来说,美债是护身符,不是投资标的。
英国也来了,英国今年大幅提升美债持仓,一度超过中国,成了第二大海外债主。
我细看了一下,英国买入时机正好卡在中国减持节点之后,像是补位,更像是传接棒。
这波操作说明,美方早已判断中国可能持续退出,所以才安排这两大盟友接盘。
逻辑清晰,操作精准。看上去是市场行为,实质上是战略协调。
问题来了,这种补位机制能持续多久?
日本国债负债比已经接近300%,英镑信用因脱欧影响也未完全恢复,两国承压极大。
再接下去,美国财政部每季度都要发几千亿新债,你指望两个负债国家继续加仓?加得动吗?
更何况,市场不是死的,中国减持的同时,并没有抛售消息,也就是说,操作是慢的,是收口的,不是砸场子的。
我觉得,这就更说明,中国不是闹事,而是在调整,不声不响地离开中心位置。
反观美方,原本以为中国不会走,也不敢走。
没想到走了之后,市场没崩,反而被盟友补位,美债短期利差反而拉升,美国自以为“安全过关”。
问题是,你现在靠的是情绪市场,不是结构信任。
中长期来看,中国减持美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人民币国际化、黄金增持、外汇多元化联动。
美国看到了表面数据,却没认清趋势。
你说特朗普真懵了吗?我觉得,他看到了后果,却还没意识到,这结果正是他自己当年撕掉信任规则种下的因。
中国减持不是对抗,而是退场;日本买入不是信任,而是交换;英国补仓不是忠诚,而是配合。
你想得清楚吗?盟友接盘后会变成核心债主吗?中国彻底退出后美债还能稳吗?美元还能一统市场吗?
这场博弈,才刚开始。
这次中国减持美债的动作不大,却让外界神经紧绷,因为时间点精准。
我查了数据,5月中国黄金储备再度增加,是连续第20个月增持,总储备达到2296.37吨。
你说这是不是巧?每次美国喊加息、收水、搞制裁,中国就悄悄加金减债,时间对得上,逻辑也对得上。
谁说减持只是技术层面?这摆明了是系统性调整,而且中国周边两个邻国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做出决策。
韩国宣布,将其外汇储备中对美元资产,比重下降一个百分点,同时增配非美货币债券。
越南则在国际支付中,扩大本币结算范围,年初还和中国签了跨境人民币结算合作协议。
这两个国家以前都是靠美元结算,手里握着不少美债,现在一边在动储备结构,一边试着减少对美元的依赖。
我注意到,这些都是延续性动作,这说明什么?说明早就有预判,只是等信号。
美国一直讲规则,讲信用,可现在自己先退群、先毁约、先加关税,别人怎么还敢拿美债当护身符?
你有武器,我有算盘,你提加息,我就减债,你说制裁,我就转金,各国不是吓坏了,而是学聪明了。
特朗普喊“脱钩”,结果中国真动了,可美国还没做好心理准备。现在谁脱谁?谁先走谁稳?你说得清吗?
日本、英国是政治盟友,经济得靠你;中国、韩国、越南是贸易搭档,金融也在变。
美债不再是单选题,是多项选择,谁搭得住?谁担得起?市场早有答案。
特朗普向来喜欢把经济工具当外交武器,关税是刀,美债是盾,可问题来了,你的盾还能防吗?
过去几年,美国靠大印钞、大举债稳经济。
一旦通胀压力回来,加息、收水变得频繁,美债就变得危险。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2022年起,美联储加息,债券价格下跌,持有者账面缩水,结果中国就减仓了。
这是避险,如果你知道资产快贬值,还不跑,那才奇怪,而特朗普政府当年对中国最大误判就在于——以为“你不敢走”。
结果人家悄悄走了一年,利息都不问了,现在只剩美方一边做加法,一边找盟友救场。
特朗普的错是惯性思维,他以为,中国不会砸锅,因为锅太重;不会跳车,因为车还在跑;不会翻脸,因为脸要用。
我告诉你,这三样中国都看过,也用过,现在都不用了。
你说中国没在公开场合批评美债?当然,可你看看行动,美债减了,黄金多了,本币支付扩大了,人民币国际化加快了。
这还不算回应?这才是最有效的回应。
市场变了,局势也变了。
特朗普想回归,再搞一次贸易战,再拿美债当手段,谁还会信?谁还会怕?
信任值一旦掉到负数,哪怕利率再高,美债也是风险资产,你拦得住中方减持,拦不住市场风向。
过去,中国是最大的买家之一,现在只想做“旁观者”,不反对,不对抗,也不再承担。
这场游戏,早已换了规则。
中国不再做赌注,你要战,我不战;你要拖,我先走。
这不是输赢,是方向。
我最后一句话:一个国家最聪明的战略,从来不是赢人一招,而是提早离席,不让别人设局。
参考资料:
《连续3个月减持!5月中国减持9亿美元美债,日本、英国增持》·澎湃新闻·2025-07-18
《5月海外持美债规模创新高,中国连续三月减持》·环球网财经·2025-07-19
《美债5月海外需求回升 中国持仓继续下降 加拿大从“卖卖卖”转为“买买买”》·新华财经·2025-07-18
《3月中国减持189亿美元美债至7654亿美元!中国变为第三大债主,英国升至第二》·每日经济新闻·2025-05-17
更新时间:2025-07-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