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餐饮行业收入同比增长5.3%,低增速背后,有人欢喜有人忧,数据显示,关店数量近300万家,不少餐饮人折戟,但同时也有不少高增速餐饮品牌,就如日本西餐连锁品牌萨莉亚。
1月份发布的2025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2024年9月至11月,萨莉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6.4%,至612.7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42亿元)。
萨莉亚在全球拥有1605家门店,其中超450家门店位于中国大陆,中国门店的营收增速高于萨莉亚的整体增速。
高增速背后,得益于萨莉亚的极致性价比,萨莉亚对成本的控制,可谓是达到了“变态”的程度,在餐饮行业里面,几乎难逢对手。
本文将从产品定位、流程创新与供应链管理三个维度,解析萨莉亚如何通过系统性革命实现“低价不低质”的商业奇迹。
01
精准定位“西餐普惠化”
萨莉亚的产品逻辑颠覆了传统餐饮对“性价比”的认知。它并非通过降低品质换取低价,而是通过重构产品体系,将意式餐饮从“仪式感消费”转化为“日常刚需”。
价格锚定:打破西餐高价壁垒
西餐给消费者最直观的印象是,量少价高,萨莉亚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西餐,直击消费者心理痛点:意面14-20元、披萨18元起、沙拉7元、葡萄酒36元/瓶,饮料8元无限续杯。
这种定价策略不仅低于同类西餐品牌,甚至比许多中式快餐更亲民。例如,其招牌米兰焗饭仅售15元,而一线城市一碗普通拉面价格已超30元。
通过将客单价压缩至30-50元区间,萨莉亚成功覆盖学生、工薪阶层等大众群体,成为“西餐自由”的代名词。
品类组合:标准化与多样性的平衡
萨莉亚菜单涵盖沙拉、披萨、意面、焗饭等11大品类、约100种产品,可以满足家庭聚餐的多样化需求。
萨莉亚采用的是预制菜模式,由中央厨房统一提供预制菜,门店只需剪开包装袋,摆摊加热,就可以上菜,不需要厨艺,更无需刀工,既保证了口味的一致性,还确保了出餐效率。
这种“快餐化西餐”的定位,既保留了西餐的仪式感,又实现了快餐的便捷性。
心理价值:创造“超预期体验”
向来高端的西餐被平价化,价格大打折扣的同时,食材也会被打折扣,这就跟用户的预期相差甚远。但萨莉亚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其创始人正垣泰彦曾表示:“降价到某个水准线会增加点单量,但再降只会减少利润。关键在于让顾客觉得‘划算’。”
这个“划算”的点就是性价比,对于平价西餐,用户是不抱多大希望的,但用餐时发现,16元的海鲜意面含3只虾、5个鱿鱼圈,跟16元的拉面里只有一丁点的牛肉粒相比,萨莉亚简直就是良心商家。
通过这样的性价比,为用户创造出超预期体验,再加上是预制菜,口味稳定,卫生相对安全等,形成品牌忠诚度。
02
极简主义下的效率奇迹
萨莉亚的运营体系堪称“餐饮工业化的教科书”。它将每个环节分解为可复制的标准化动作,通过极致优化实现人力与时间的双重压缩。
操作手册:将服务变成“流水线”
在餐饮行业内面,萨莉亚算是一个另类,可以称之为餐饮行业里面的“电子厂”,员工的所有行为,全部被员工手册安排的明明白白。
比如,服务员需单手托三盘(拇指食指托一盘,三指托另一盘,手腕卡住第三盘);擦桌需喷雾后左右擦拭4次,以达到最佳效果;洗碗也有流程操作,就连左右手该干什么都有规定,左手按着碗,右手拿抹布擦一圈后,流水一冲,再把碗卡进洗碗筐里。
厨房里的操作流程也是一样。约100种的食物,要用什么样的盘子,如何摆盘,如何加热,需要加热多长时间,要不要搅拌均匀等,公司全部做出了明确规定,员工只需要按照规定操作,人人都是“大厨”。
广州萨莉亚餐厅总经理宫本德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萨莉亚的门店准备了专门的烹饪设备,只要按照手册操作,无论谁烹饪食物,味道和火候都是一样的。
动态排班:精准匹配需求曲线
极致的成本控制,不仅体现在流程上,也体现在员工配置上。萨莉亚的员工多数为兼职,这样不仅可以控制成本,还能实现排班最优解。
萨莉亚独创“人时营业额”考核体系(即每工时创造的营业额),以小时为单位,通过动态排班实现人力效率最大化。以日本某门店为例,可容纳200人就餐的餐厅,10点到12点是3人,13点到15点是4人,接下来的时间只有2人,19点晚高峰时是5人,21点之后是2人。高峰时期5个人,服务着200名顾客,可见萨莉亚的效率之高。
效率奇高的同时,人力成本也是极低,以北京门店为例,南方周末了解到,北京门店兼职时薪是26.4元,每个兼职人员每个月最多只能上96个小时,如果按照8小时工作制计算,12天的薪资只有2500多元,还没有五险一金的开支。
如此低的人力成本,可能连夫妻店都自叹不如。
03
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供应链掌控
萨莉亚的低价根基,在于对供应链的垂直整合。它通过自建生产体系,将成本控制延伸至产业链最上游。
食材自产:打破中间商垄断
萨莉亚在全球布局自营农场与工厂:日本种植“萨莉亚18号生菜”(单棵可做5-7盘沙拉,是普通生菜的2倍);澳大利亚牧场供应牛肉与乳制品;意大利酒庄直采红酒。这种“从种子到酱汁”的全链条控制,既保障品质稳定,又将采购成本降低20%以上。
中央厨房:标准化与规模化的引擎
萨莉亚早于同行30年布局中央厨房体系。其广州工厂每日生产20万份酱料,通过冷链配送至全国门店。中央厨房模式不仅减少门店后厨面积(平均130-230平米),还将食材损耗率控制在1%以下,远低于行业5%的平均水平。
选址策略:低成本扩张的智慧
萨莉亚门店多选址于商场B1层、倒闭餐厅旧址等非核心地段,租金成本仅为竞品的1/3。例如,其北京西红市门店利用商场边角位,通过醒目西红柿装饰吸引客流,单店日均营业额超6000元。这种“轻装修、重效率”的模式,使单店投资回收期缩短至18个月。
结语:
萨莉亚的成功,本质上是一场“系统性成本革命”的胜利。它通过产品普惠化、流程工业化与供应链垂直化,将意式餐饮从“小众享受”变为“大众日常”,在低价与品质之间找到了微妙平衡。
其创始人正垣泰彦曾言:“连锁的本质不是做出兴隆的店铺,而是做出能持续盈利的店铺。”在消费理性时代,萨莉亚的案例证明,唯有将极致性价比根植于系统性能力,才能穿越周期,成为真正的“硬核品牌”。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