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农爆冷!就业大幅降温
周五,又出了一个重磅数据。
美国非农就业数据再次爆冷,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8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2万,市场预估为增加7.5万,前值为增加7.3万。
与此同时,6月和7月非农就业人数合计下修2.1万人(5/6月份的数据7月份才刚刚大幅下修28万,劳工局局长因此被特朗普免职),失业率升至2021年以来新高。计入本次报告的修正后,过去三个月的月均新增就业人数仅为2.9万人。
挑战者数据还显示,2025年8月裁员人数8.8万人,为2020年8月以来的最高值。2025年以来,裁员人数达到89.2万,同比2024年增长66%。
虽然此前公布的一些数据已经预示了这种结果,比如职位空缺数据大幅下滑,ADP就业人数下滑,上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也大幅增长,美国8月PMi数据疲软。
但,经济数据的疲软程度还是超出了市场预期,衰退的担忧再次升温。
这份数据里面还有一些容易让人忽视的内容。
第一,结构性行业问题
教育和医疗是就业增加的主要行业,合计新增4.6万人,而这些都是消费性行业,而不是生产性行业。相比之下,耐用品和商业服务就业分别下降1.9万和1.7万人。
第二,兼职就业上升
8月份全职工作岗位数量锐减35.7万个,这是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兼职工作岗位飙升59.7万个,创下自2月以来的最大增幅。
全职走向兼职,往往是经济走弱的领先指标。因为失业率的统计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这种兼职不会体现在失业率上,但实际上已经是劳动力走弱的信号。
第三,多重职业者增多
拥有多份工作的人数(即多重职业持有者)在8月意外激增超过44.3万人,达到878.5万,这是自新冠疫情以来的最大单月增幅。
这说明,劳动者收入不足,需要承担更多的工作,以保持消费水平。但,考虑到7月份刚刚大幅减少,这个数据的可靠性还有待验证。
所以,报告发布后,美国总统特朗普再度批评美联储主席鲍威尔,称早就该降息了。但,问题来了:美国真的会衰退吗?
2,衰退往事:狼来了一直上演
关于美国衰退的声音,自从2022年美国快速加息之后,就一直没有断过。
2023年上半年,甚至出现了一些苗头,由于美债价格的持续大跌,引发了硅谷银行危机,叠加利率倒挂在历史上预示衰退的准确性,当时有关衰退的声音是非常响亮的。随着美联储直接下场,宣布贷款给银行,硅谷银行危机也就很快过去了。
直到2024年初,美国失业率快速飙升,市场认为疫情期间的超额储蓄已经消耗完毕,衰退的声音再次响起,美联储吓得直接降息50个基点,但很快,失业率又停止了上升,美国劳动力市场非常强劲,预期又落空了。
那么,为什么大家会害怕衰退呢?一直又预期衰退呢?
其实也很简单,疫情期间,美国政府进行了一轮财政大扩张,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直接增加了4万亿美元,无形中创造了需求,随着美联储开启加息和缩表,理论上来说,由美联储带动需求扩张也就结束了,没有刺激力量,需求下滑,自然很容易带来经济衰退。
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衰退了?可是为什么没有衰退呢?
实际上,衰退的本质是需求下滑,但如果需求没有下滑呢?谁规定加息之后,需求就一定下滑呢?显然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反常识的知识点!那么,到底这中间发生了一些什么呢?
✔芯片与科学法案
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在白宫正式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法案将为美国半导体的研究和生产提供520多亿美元的政府补贴,还将为芯片工厂提供投资税抵免。法案另授权拨款约2000亿美元,用于促进美国未来10年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各领域的科研创新。
✔通胀削减法案
2022年8月16日,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IRA)。根据该法案,联邦政府将在气候和清洁能源领域投资约3700亿美元;在医疗保健领域投入约640亿美元,以降低处方药价格、强化医疗保障。法案包括对部分大企业征收15%最低税等内容,致力于在未来十年内创造近7400亿美元财政收入。
实际上,这两个法案都有影响,但都不是大头,真正的大头是美国政府。美国政府用债务利息,实现了变相的财政扩张。这是一个很反常识的知识点,听我细细拆解。
根据最新的数据,美债海外持有者只持有9.1万亿美元,而美债总规模达到了37.3万亿美元,占比为24.39%,也就是说,将近3/4的美债是美国人自己持有的。我们记住一句话,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2022年,美债利息支出为4750亿美元,而2025财年这个数据将会来到1.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每年的利息支出增长了近8000亿美元。
那么这些钱去哪儿了呢?通过利息的方式,还是给了美国人!也就是说,美国政府通过加息的方式,给美债持有者又发了将近8000亿美元。有了钱,自然就会支出,总需求上升,也就不会衰退了。
为啥别的国家加息就会导致衰退呢?为啥教科书告诉我们加息会衰退呢?
因为利息增加支出会挤压其他政府支出,从而导致总需求下滑。经济预期走弱,又会影响到消费和投资,从而形成了衰退螺旋,或者也叫通缩螺旋。但,加息导致衰退的前提是财政收缩。
如果一个国家在加息的同时,又实施财政扩张,相当于两个水龙头,一个在收水,一个在放水,放的水比收的水还多,结果就是池子里的水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出现了上升。
所以,加息并不一定代表衰退,降息也并不一定代表扩张。从国债利息支出的角度来看,降息反而可能是危险的。
3,未来降息路径演绎:衰退Or滞胀
未来会怎么走呢?衰退真的来了?还是演变成滞胀呢?
我们还是回到最初的原点,看看总需求扩张的方向,到底朝向哪一边?
如果美联储真的降息,未来将会遇到两个问题:
✔美元贬值:利率降低,内外利差缩小,美元贬值,这会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升,从而形成通胀压力。
如果劳动力市场非常强劲的话,消费者就会要求更高的工资,从而形成通胀螺旋;当然如果需求跟不上,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反而会遏制总需求,最终演变成为衰退或者是通缩。
✔需求收缩:降息会导致美债利率下降,也就意味着居民和投资者从美债中获得的利息收入减少,一个人的支出是另一个人的支出。降息就会导致原来的这部分利息带来的需求会收缩。
如果不从其他地方补充的话,就有可能演变成为衰退。如果从其他方面进行补充,那么需求就不会收缩,叠加美元贬值和关税带来的高物价,就有可能引发通胀螺旋,最终变成滞胀。
所以,美联储降息的结果,并不是确定的,美国政府的不同行为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看到这里,也许大家就会更能理解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和《大而美》法案了。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未来十年,该法案将使政府直接支出减少约1.1万亿美元,政府收入下降约4.5万亿美元。这意味着,美国财政赤字将增加约3.4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在降息之后,承担了新的财政扩张来源,成为美国总需求的支撑。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衰退很难发生,因为需求并没有变少。
当然,如果按照这个执行下去,美国的通胀风险就会大幅上升,所以特朗普搞了一个对等关税,每年可能会征收3000多亿美元的关税,相当于某种程度的财政收缩,对冲了《大而美》法案的影响。
特朗普的目的,是通过加杠杆的形式,为美国经济重新获得一次加速的机会,把蛋糕做大,然后每一个人都能分到一点,事情不就解决了。如果真的能够做到,那么特朗普恐怕真的得在国会山上留下一个位置了。
类似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80年代初,里根就顶着通胀压力,进行了大规模减税,结果通胀往下走,经济往上走。
但,当时的背景是油价从高位开始回落,且当时正是信息革命和全球化大爆发的年份,经济动力本身就很强,现在情况不太一样了。大宗商品反而处在低位,全球还处于逆全球化中。
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就是对抗衰退最有利的武器,目前已经生效,即便短期经济因为预期兑现等问题有所调整,只要美国的总需求仍然是扩张的,衰退不太可能发生。
最终,美国经济还是要走向滞胀。而滞胀可能会演变出各种活动,因为目前美国是二战以来贫富差距最大的时刻,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而这份大而美法案,又是一部劫贫济富的法案,如果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可能会导致差距进一步拉大。
比如,该法案给有钱人减税的同时,削减了大量针对穷人的援助,与此同时,为了应对财政赤字而增加的关税,最终还是会转移给消费者,而这些消费品是穷人的必需品。
所以,特朗普想让美国再次伟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的这顿操作,一步险棋,做成了继续保持现在的老大哥地位,败了,美国国运恐怕会发生变化。
4,一切问题的根源都在中美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同样的政策,在不同的国家,效果不一样,在同一个国家不同阶段,也会不一样。
而决定这一切问题的根源,本质上都是中美问题。
我们站在中国的角度,似乎很难去理解特朗普的行为,但如果深入到美国本土,就很容易理解。
为什么美国人痛恨移民?因为在过去40多年的全球化中,本土的大多数白人从中产的蓝领,变成了最底层,财富快速向少数人集中,包括那些从国外移民而来的精英。(参考:《美国债务模式的破产与演绎》《怎样才能让美国制造业回归?》)
过去40多年,美国引领信息革命,吃了最甜的那块高利润,但现在出了问题,中国正在迅速的追赶,而且是全方位的追赶,所以,美国采取了一些措施,在压制中国追赶速度的同时,让自己占领科技制高点。
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就层在“里根国防论坛”上表示,要阻挡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是不现实的,美方的目标是“拖慢他们的进度”,以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所以,美国现在的财政扩张,本质上目的就是为了加速这个过程。让美国重新在人工智能这条赛道上,获得领先,再度获取高利润。
一旦成功了以后,可能所有的国家又要被美国吃干抹净,就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一样,到时候美国经济起来了,财政收入增长,的确可以解决目前的财政困境。一旦失败了,结果就是债务危机。
而美国现在面临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能否在人工智能领域获得制高点?
人工智能本身就有很多的风险,能不能成功?什么时候成功?成功了能不能带来足够的收入?这些都是不确定性。
目前,美国如此巨量的投资,如果一旦没有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或者是在新一轮人工智能高潮中,没有获得的利润份额,投资就会面临回报率不足的问题,引发新一轮债务危机。
第二个问题:能否守住既有的利润?
美国不仅需要与中国在人工智能进行竞争,还要在半导体、智能手机、汽车、飞机等传统领域与中国竞争,是否能够保住原有的高利润?连马斯克都说,如果没有关税,中国汽车会横扫全球。
如果说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些不确定性,在传统领域,几乎没有太大的疑问,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因为技术已经成熟,没有太大的争议,竞争的关键无非是成本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林毅夫说中国在2035年之前,还有8%增长潜力的原因。
换句话说,就算消化现有的技术,也足够中国未来10年增长了。而在传统领域更多是存量竞争,中国的升级恐怕将会带来传统发达国家的利润收缩,包括美国。
因为当技术处在同一个水平的情况下,其他国家几乎没办法与中国竞争。这不是什么一厢情愿的爱国主义幻想,而是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得出的可靠结论。至少在这四个方面,其他国家很难竞争:
✔工程师红利: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工程师,数量是其他国家的总和,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工程师成本远低于其他国家。苹果的工程师不见得比中国的工程师更优秀,可能是系统的领先而已,但他们却有着5-10倍的薪资差距。
✔规模优势:中国有14亿人口,这是90%以上同文同种的14亿人,这是普遍高等教育的14亿人,这种人口优势是统一大市场的优势,全国一盘棋,这种规模优势不仅体现在成本端,更加体现在效率端,产业链集群相互配合。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这是一个系统。
✔基础设施:如果说印度人多,也有规模和工程师的优势(暂不论真假),中国过去40年花了上百万亿建设的基础设施,包括铁路网、电网、高速网、通信网络、物流网络,另一个国家想要复制,恐怕得花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资金。大多数国家连电网都没办法保证,而中国大部分地区恐怕十几年都没因为缺电而停电。
✔天选之国:如果说上面三个,其他国家使劲够一下还能勉强达到,老祖宗“qiang”的地方就很难替代了。发展经济最重要的是物流和信息,物流看看中国的地图就知道了,长江这条运河直插内陆,基本上陆地大城市全在长江周边。长江货运量不仅世界第一,而且超过世界前十名河流货运量之和。相比之下,全球能有内部运河的国家屈指可数。
很多人很难理解这条运河的重要性,海边的国家,往往可以享受运输便利,但往往很难形成大规模集群,因为原材料向内陆运输成本比较高(除非是像日本一样的狭长地形)。
所以,很多国家只有少数几个沿海城市发展比较好,无法形成集群,而一条长江就创造了好几个城市群,比如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江经济带等等。
在信息发送方面,中国的语言体系又是象形文字,不管各地用什么方言,最后交流用的文字都是一样的,这就大大增加了整个国家内部文化的统一性。
纵观全球,能和咱们拼一把的,也就老美了。但在传统领域,显然老美也不是对手,因为老美的人力成本太高,资源过于集中,导致国家产业已经空心化,而这是不可逆的,除非推倒重来。
就像很多动物,从海洋走到了陆地,进化出了陆地行走的器官,再想下海,就不太容易了。
更新时间:2025-09-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