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不管美国加多少税,反正不赚钱我是不卖!

本文严格依据权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结合2022-2025年最新动态及历史数据,最终观点保持中立。结尾附有参考资料。如有新动态,望提醒博主。

2025年4月,美国对华商品关税在不断加码的舆论漩涡中,飙升至145%的历史性高点。

此刻,许多中国企业面临严峻冲击,市场情绪一度跌入谷底,资本纷纷观望。

但令人意外的是,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却在舆论场上“横眉冷对”——那句在2018年就曾抛出的“不赚钱我绝对不会卖”再度刷屏,引发全网热议。

79岁的“玻璃大王”之所以敢这样硬气,不仅因为他早已对全球产业链了然于心,更是因为他笃信一个朴素又强大的商业原则:没有合理利润,再庞大的市场也只能饮鸩止渴。

就在2024年7月,福耀美国工厂遭遇大规模刑事搜查,市值蒸发约百亿,可他依旧拒绝低价倾销,用“坚守底线”的策略来面对美国的巨大压力。

许多人惊讶于他的果决,也有人认为他错失良机。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贸易战初期的“曹氏底线”

2018年是中美贸易战正式打响的起始点,彼时美国政府签署钢铝关税令,一场激烈而漫长的经贸摩擦迅速在全球蔓延。

就在舆论普遍担心中国企业会如何应对之际,曹德旺的一番话引爆了全场:“美国要是加税就加吧,20%不够可以40%,40%不够可以50%,只要不赚钱,我是不会卖给你的。”

这一态度让他瞬间成为贸易战舆论场的风暴中心。

从当年的业绩会上可以看出他的底气:福耀玻璃专注于汽车玻璃领域,技术壁垒和规模优势相对明显。

曹德旺直言,美国加的税不会让他在关键环节让步。

因为若产品无法保有合理利润,那么企业就只能做“赔本买卖”,这对长期发展是自杀式的行为。

表面看这是企业家特立独行的豪言壮语,而其背后则是对国际市场结构的深刻洞察。

美国之所以需要中国商品,往往是因为中国在成本控制和制造工艺上形成了优势;若硬要人为抬高关税,则最终会演变为美国消费者为自己政策买单。

曹德旺多年经营福耀的经验告诉他:企业必须守住利润的红线,做长远赢利,而非为短期份额牺牲底线。

商业逻辑上,全球化下的制造业面临价格与技术博弈。

有人对比苹果在2023年对华供应链的依赖度:高达45%,却依旧能凭借高溢价保证30%以上的利润,这充分说明,一旦在某一领域具备替代性或定价权,那么外部加税也未必能真正逼迫企业大幅让利。

福耀的策略同理:曹德旺在美国设厂,面向高端汽车市场,单车玻璃价格比国内高出约15%,这部分溢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关税冲击。

有部分学者和民间自媒体质疑福耀缺乏战略弹性,认为在博弈过程中假如放弃少部分利润,却能赢得更多市场份额,何乐而不为?

二、2024年搜查危机

如果说2018年的“底线言论”还只是贸易战的舆论开场,那么到了202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刑事搜查,才真正考验了曹德旺坚持底线的决心。

那年7月26日,美国国土安全部、FBI等多部门联合对福耀位于俄亥俄州的工厂展开突击搜查,指控涉嫌洗钱、劳工剥削等四大罪名,这一消息来得猛烈,几近于一场政治化狙击。

市面分析普遍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刑事调查,而是美国对中资企业的“法律工具化”操作:当一家公司占据25%美国市场份额,且与本土企业存在直接利益冲突时,往往会成为被盯上的目标。

一位接近福耀的行业人士透露,福耀美国工厂在技术和市场上已经具备一定优势,对当地玻璃同行产生了强烈竞争压力。

如果再叠加中美关系在当时并不稳定,这次“搜查风暴”多少带着政治斗争的意味。

福耀集团第一时间回应,称主要是配合对第三方劳务公司的调查。

“72小时内恢复生产”,这句话显得底气十足,但资本市场却不买账——A股和港股连遭重挫,单日跌幅在7%-9%之间,三日内主力资金净流出3.55亿元。

相比之下,2024年同一年,特斯拉上海工厂因“数据安全”问题被调查,特斯拉股价却仅仅下跌2%。

这两相对比,让人看到中美企业在政策环境与市场容忍度上存在巨大不对称:当中企在美国遇到风吹草动时,往往被放大,而美企在中国则常常能相对迅速得到平衡处理。

僵局背后,既有政治动机,也有福耀的利润份额之争。

在竞争激烈的汽车玻璃市场,任何一方占据大份额都会招致对手集体性抵制。

而美国在2024年就推出了《反强迫劳动法案》,意在进一步打击中资制造业,为本土企业争取时间。

曹德旺“底线思维”之所以被推到风口浪尖,原因正在于他不愿意让步:如果选择低价快速换市场,或许能顺利过关;但他坚信产品定价应有底线,不然就是“自断手脚”。

回头再看,这场搜查危机在当时所牵动的不仅仅是福耀一家企业。

它成了衡量中国制造能否在海外市场硬气生存、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曹德旺被推向前线,成为中资企业面对不确定环境的缩影。

之所以坚持并非盲目,他要证明一个道理:即使法律和政治手段再复杂,只要你坚守合规与利润的底线,就能走出逆境。

三、坚守底线的代价与收获

回顾2024年那次搜查危机,对福耀而言,是沉重的打击。

股价大跌、市值蒸发百亿,品牌声誉也受到影响。

毕竟美国市场拥有巨大消费力和辐射效应,稍有闪失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为了稳定局面,福耀提出一揽子自救措施,比如关停部分亏损产线,裁减12%的冗余岗位,让整条供应链紧缩以保持运营效率。

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福耀净利润同比下滑19%,这是短期内不得不咽下的苦果。

然而曹德旺的思路向来聚焦在长期价值。

当搜查危机过去后,福耀以更灵活的方式完成了内部“体检”。

他们把部分对美出口转移到墨西哥工厂,并将产能提升30%,以规避美国关税壁垒的进一步升级。

这种跨国布局不但分散了风险,也让福耀在北美市场拥有多点支撑。

就在很多人以为公司会就此一蹶不振的时候,福耀却在2025年初拿到特斯拉Cybertruck玻璃订单。

要知道特斯拉向来对供应链品质与合作方抗风险能力要求极高,福耀能在危机尚未完全散去的背景下获得如此体量的合同,除了品质过硬,也说明福耀坚守底线的企业形象逐渐获得了客户的新一轮认可。

无论舆论还是金融市场,都对曹德旺的做法重新审视:坚持不做赔本买卖,顶住美国调查压力,最终用订单和发展说话。

对比之下,一家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能源车企却在贸易战中为保住北美份额接受美方25%的利润分成,三年后陷入破产清算的泥潭,令人唏嘘。

曹德旺则坚信一家公司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必须先保证财务健康,然后才能更好地投入技术研发与市场开拓。

这300天的谷底到新生,也让经营者和投资者都更加看清了:暂时的让步和妥协未必是好事,坚持底线的阵痛虽苦,却能在风暴过去后获得更持续的生命力。

四、2025年关税升级下的新战场

2025年4月,对华出口关税再度升级到145%,让本就险象环生的中企海外业务雪上加霜。

特朗普主导的“全球对等关税”政策一推出,许多出口型企业陷入了新一轮焦虑。

有人忧心中国制造或大规模撤退,也有人呼吁放弃部分利润保住市场。

福耀的选择仍然是“底线第一”,他们的新计划是将欧洲工厂投入运营,把针对北美的出口从美国本土转移到德国基地完成,从而“绕路”减少直接制裁风险。

同时加大在新能源玻璃领域的研发投入,把既有高端产品赢得更大议价空间。

据统计,对比同业,那些维持稳定利润率的企业在关税冲击中依旧保持了近47%的存活率,明显优于追求“以价换量”的厂商。

这一切表明,坚守利润底线并非顽固,而是务实。

利润能支撑企业研发、技术升级和全球布局,若一味让利换市场,最后往往变成“赔本赚吆喝”,极其脆弱。

面对美方的政策打压,曹德旺的“底线思维”在2025年被更多的行业人士视为可借鉴的范本。

结语

“贸易战的本质不是武器的较量,而是商业逻辑的博弈。曹德旺用七年时间证明,守住底线才能穿越周期。”这句评论既是对福耀玻璃的肯定,更是对所有中国企业的劝勉。

当初在2018年博鳌论坛上,曹德旺就曾提出“给小微企业减税”的倡议,被视为对商业环境的洞察和建言。

岁月往复,福耀的底线经济学从边缘理念一步步走进了主流视野,令不少政策制定者与企业家重新思考全球化的真正内涵。

回头再看当前形势,关税飙至54%已经成了难以回避的挑战。

但正如曹德旺的故事所启示的,面对博弈,或有妥协,或有坚守,你又会如何选择?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参考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9

标签:美国   特斯拉   玻璃   关税   底线   舆论   董事长   利润   工厂   财经   市场   企业   曹德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