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亮不久,62岁的王奶奶拎着购物篮,习惯性地步行到小区附近的菜市场买菜。摊位上,各色鸡蛋堆成小山,标语上写着“新鲜土鸡蛋,1毛钱一个”。
王奶奶一时心动,正要伸手,却听见旁边大妈低声嘀咕:“别买,这会不会是‘人造鸡蛋’?”原本热闹的鸡蛋摊,气氛瞬间被戳破了一个小口子。
王奶奶犹豫着拿起一个摸了摸,感觉蛋壳有点怪,闻了闻,好像还有一股淡淡的化学味。她心里突然犯难:“现在市场上的鸡蛋,究竟哪真的安全吗?一毛钱的价格,里面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关于“人造鸡蛋泛滥”“成本一毛钱”的传闻层出不穷,这些内容到底是真是假?市面上有哪些鸡蛋,其实真的不建议常吃?背后又隐藏了哪些健康隐患?
关于“假鸡蛋” 到底是真是假?如何轻松分辨真假鸡蛋、规避隐藏风险?市场上哪些鸡蛋真的要小心?
今天就带大家揭开迷雾,谈谈中老年人最关心的鸡蛋安全与健康问题。尤其是第3类鸡蛋,其实大多数家庭都容易忽视,一定要警惕!
这些年,“人造鸡蛋”的话题屡屡在网上激起关注,很多人担心自己花钱买的,吃到嘴里的竟是化学合成的假货。
各种短视频里,用什么“海藻酸钠”“柠檬黄”“蛋模”做出栩栩如生的鸡蛋,甚至传说一分钟能产出6000个蛋,成本不足一毛钱,光听这些描述,再便宜也让人后背发凉。
事实究竟如何?根据国家家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科院上海农业科学院多位专家的权威分析,目前流通在市场上的“人造鸡蛋”,绝大多数只是实验展示产物。
其制作过程需人工调配蛋清蛋黄,制作“蛋壳”成本反而远远高于普通鸡蛋,一公斤人造鸡蛋原材料成本约40元,而真实鸡蛋只需每公斤约10元。
正因为造价高昂、做工繁复,加之假鸡蛋表面多有坑洼、伴有化学异味,极难批量流入正规市场。
央视财经频道也曾反复实验,“人造鸡蛋”虽然外形接近,但口感一尝便知,而且遇热时气泡多、味道怪异。
专家阮光锋明确指出:“‘一毛钱’成本是网络谣言,目前完全仿真的假鸡蛋并不存在大规模流通风险。”真正让人担忧的,反而是一些储存、加工不当的劣质鸡蛋以及对某些特殊加工蛋的误解。
逛菜场时你可能发现,鸡蛋五花八门,土鸡蛋、柴鸡蛋、青壳蛋、粉蛋、散养蛋……价格从几角到数元不等,外观颜色也各异。还有一些所谓“有机”“土味特浓”的蛋标价更高。那到底哪种更有营养?选择鸡蛋究竟看什么?
实际上,蛋壳颜色由母鸡品种及饲料决定,并不代表营养价值优劣。所谓“草鸡蛋”“土鸡蛋”未必比普通蛋更健康。
经过中国营养学会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大样本研究对比,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三类鸡蛋数值几乎无异,唯一的区别只是微量元素(如叶黄素)上略有偏差,并不能作为健康标准。
新鲜度才是影响鸡蛋安全的关键!新鲜鸡蛋蛋壳光滑坚硬、无异味,蛋清粘稠度高,打破后蛋黄圆润饱满、分层明显。
如果闻到异味、蛋壳发黏、蛋清稀薄,则极有可能储存不当或已变质。这才是真正该避开的“危险蛋”。
市面上鸡蛋多,但有些其实并不宜多吃。根据多地疾控及食品安全指南提示,下述四类鸡蛋建议慎食:
毛鸡蛋(未孵化蛋):在部分地区,毛鸡蛋被认为“补身”,但实际上孵化未全的鸡蛋极易滋生沙门氏菌、李斯特菌等致病微生物。
即使彻底加热,也难以保证完全无害。数据显示,感染沙门氏菌的毛鸡蛋易引发肠胃炎、发热及中毒症状,对老年人和儿童危害尤甚。
炸鸡蛋(高温油炸蛋):表面金黄的炸蛋虽香,但高温油炸会让蛋白质变性、维生素损失近50%。更危险的是,油炸时会产生杂环胺、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频繁食用会增加心血管和肝脏负担,长远来看极易导致动脉硬化、血脂升高。
据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数据,长期高温油炸食品摄入与癌症风险正相关。
溏心蛋(半生熟蛋):许多中式、日式餐饮中常见“溏心蛋”,细腻却暗藏隐患。蛋黄未熟易检出沙门氏菌、寄生虫卵,食用后可能引发肠胃不适甚至严重感染。
数据显示,全球范围沙门氏菌性胃肠炎逾30%由食用未彻底煮熟的蛋引发。家有老幼,尤其更要警惕。
过期或储存不当的鸡蛋:鸡蛋极易吸附细菌和异味,温度、湿度过高,表面脏污、蛋壳出现裂痕时细菌能迅速入侵。过期蛋、冰箱中反复进出存储的“口感蛋”甚至发霉蛋都要坚决丢弃。
鸡蛋既然营养丰富且有助于保持心脏及免疫健康,日常如何选、如何吃更安全、健康?
选择大型超市、正规商贩,有品牌溯源的鸡蛋。新鲜蛋壳光滑无裂纹、手感干爽、轻轻摇晃无晃动。盲目相信所谓“土味浓”或“花色蛋壳”,远不如买新鲜鸡蛋。
买回家后不要清水洗蛋,只需保持蛋壳干净,置于通风冰箱储存,避免串味与交叉污染。若需要清洗,吃之前现洗即可。
鸡蛋烹饪以水煮、蒸蛋为宜,尽量避免高温油炸和半生处理。全熟食用可基本杀灭致病菌,健康成人每日建议1~2个鸡蛋,不必过量。
最警惕低价诱惑与不明渠道“特价蛋”,若发现蛋壳发黏、异味明显,勿为省钱而将家人置于健康风险中。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膳食指南与健康中国2030》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人造鸡蛋”到底有多假?》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成本只要1毛钱的人造鸡蛋泛滥?真相来了》,中国质量报,2023-01-31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