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抢!中企遭英方强制接管,百亿投资或血本无归,不给还要吃牢饭

文|咸菜

编辑|江娱迟

前言

在中美关税之战打的正热闹的时候,英国突然在这个时候搞了我们一下,英国经过议会商议要强制接管中资拥有的英国钢铁公司。

前面我国企业已经向该公司投资了上百亿人民币,如果被英国接管,那么这百亿投资可能就会亏的血本无归。

并且英国方面还扬言不遵守这一规定的管理人员,将会收到牢狱之灾,英国在这个时候突然强制接管中资企业有何企图?

图片来自网络

英国接管中资企业

2019年,中国接手英国钢铁公司的时候,当时有许多人认为这将是一场双赢的合作,英国钢铁公司曾是欧洲工业的象征,但是受困于成本压力和市场竞争,曾一度濒临破产边缘。

中国企业以近7亿英镑的价格接手,承诺投入数十亿资金用于技术升级和环保改造,同时保留数千个本地工作岗位。

当时的英国政府对于此事可是表示十分欢迎,还称这是“外资提振经济的重要一步”。

英国钢铁公司

英国钢铁公司的困境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脱欧后,欧盟的关税壁垒让英国钢铁出口竞争力大幅下降,而高昂的环保成本更是让企业雪上加霜。

尽管中资企业投入巨资升级设备,但英国政府承诺的20亿英镑“绿色钢铁”补贴迟迟未能足额兑现,导致工厂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2025年初,英国政府态度突变,先是媒体开始密集报道该钢厂“污染超标”“数据安全风险”,随后议会迅速通过决议,以“保护关键基础设施”为由启动强制接管程序。

英国钢铁公司

更令人意外的是,英方不仅拒绝提供合理补偿,还威胁追究中资高管“商业欺诈”责任,甚至可能面临刑事指控。

但是在这一系列动作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经济博弈,2025年正值英国大选前夕,执政党面临制造业衰退的舆论压力,而将矛头指向外资企业,成了转移矛盾的有效手段。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对华科技战的蔓延,也让英国在“脱钩”与“合作”之间选择了前者。

英国钢铁公司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场突如其来的接管无异于一场灾难,过去十年的投资不仅未能收回成本,如今连核心资产都可能被低价收购。

按照英国政府提出的补偿方案,中资企业仅能拿回不到30%的债务金额,其余部分则因“违约罚款”被一笔勾销,更棘手的是,部分高管被限制离境,面临法律风险。

面对不公待遇,中资企业并未坐以待毙,法律团队迅速启动国际仲裁程序,依据《中英双边投资协定》向英国政府索赔。

商务部

英国钢铁公司公开了历年环保投入数据,驳斥“违规排放”的指控,试图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为了避免核心技术被强制收购,部分知识产权已提前转移至海外子公司。

那么英国的这个举动,最终谁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英国钢铁公司

连锁反应

英国政府强制接管中资钢铁厂的决定,看似是针对单一企业的行动,正在引发一连串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让各方都尝到了苦果。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这笔账算得让人心惊肉跳,直接经济损失超过80亿英镑,相当于前期投入的资金几乎全部打了水漂。

虽然部分投资购买了海外保险,但这类保险通常只覆盖战争、征收等极端情况,像英国政府这样以“国家安全”为由的强制接管,保险公司往往能找到拒赔理由。

更棘手的是法律诉讼,国际仲裁程序动辄耗时三五年,光是律师费就是天文数字,最让市场不安的是,其他在英中资企业开始人人自危。

英国本土付出的代价同样沉重,钢铁厂所在的斯肯索普小镇,酒吧里的工人们已经没心思看球赛了,两千多个家庭突然面临失业危机,当地超市的营业额一周内下降了15%。

更严重的是产业链断裂的风险,这家钢厂生产的特种钢材供应着罗尔斯·罗伊斯的航空发动机生产线,现在采购部门不得不紧急寻找替代供应商。

英国钢铁公司

英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发布预警,称某些车型的生产可能被迫暂停,国际投资者用脚投票的反应更直接,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英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同比暴跌40%,创下脱欧公投以来的最大跌幅。

外交层面的火药味也越来越浓,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连续三天在记者会上点名批评英方做法,暗示可能对某些在华英企采取对等措施。

但是英国钢铁公司这并不是一件孤例,还有其他什么案例?

图片来自网络

全球化的警示

英国钢铁厂的遭遇绝非偶然,放眼全球,类似剧情正在不同国家轮番上演,巴基斯坦某中资电厂刚投运两年,就遭遇新政府上台后电价政策突变,导致预期收益缩水近半。

美国以数据安全为由,要求TikTok限期剥离在美业务,否则面临全面封禁,澳大利亚突然收紧外资审查,导致多个中资矿业项目被迫搁置。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出海策略,在投资决策阶段,仅看财务报表远远不够。

tiktok

某能源集团在东南亚的教训就很典型,虽然当地投资环境评分良好,但忽视了反对党“限制外资”的竞选承诺,结果新政府上台后项目立即被叫停。

法律文本的严谨性同样关键,不少企业吃过“政府口头承诺”的亏,比如某汽车厂依赖当地官员保证的土地优惠,最终因缺乏书面证明而多支付数亿费用。

舆论场的较量同样不容小觑,一家科技公司在欧洲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尽管技术完全合规,但因不熟悉当地媒体运作规律,负面报道持续发酵三个月才着手应对,品牌形象已严重受损。

相比之下,某家电企业提前在主要市场建立媒体关系网络,在遭遇不实指控时能迅速组织专家发声,有效控制了危机蔓延。

结语

当资本和政治碰撞的时候,那么企业的命运就不是企业能够左右的了,英国钢铁公司的命运只是一个缩影。

而这也给我国企业在海外投资一个启示,这不仅需要资本和技术,更需要敏锐的政治嗅觉和应对危机的能力。

信息来源:环球网2025-04-14 英国称将从中国企业手中接管英国钢铁公司,外交部回应

长安街知事2025-04-14 英方通过法案允许接管中资拥有的英国钢铁公司,外交部回应

环球时报2025-04-14 眼看英国将炼不出钢,英议会通过紧急法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1

标签:英方   英国政府   外交部   血本无归   钢铁厂   中资   英国   中国企业   钢铁   财经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