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说起抗战时期的大汉奸,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汪精卫。
这个曾经刺杀过清朝摄政王的革命志士,最后却投靠日本人建立伪政权,成了千古罪人。
可你知道吗?在南京城里,有个人比汪精卫的危害还要大得多。

他不需要拉起队伍当伪军,也不用建立什么傀儡政府,就凭一张嘴、一支笔,几乎让整个抗战初期的中国军队陷入绝境。
日军能够如此精准地打击国军高层,能够在关键时刻破解我方的战略部署,这个人功不可没。
他究竟是谁?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深渊的?
1891年的福州,黄浚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
这孩子打小就不一般,4岁就开始认字读书,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的时候,他已经能背诵不少古文了。
到了7岁,居然就能写出像模像样的诗句,周围的人都说这是个神童。

11岁那年,黄家把他送进了京师译学馆,这在当时可是相当了不起的学府,专门培养外语人才的地方。
黄浚的求学之路相当顺遂。
学馆毕业后,他又去了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
在那个年代,能出国留学的都是家底殷实的公子哥。
在东京的那几年,黄浚结识了不少日本朋友,其中就包括一个叫须磨弥吉郎的人。
两人表面上是同学关系,经常一起喝酒聊天,实际上须磨的真实身份是日本情报机关的特工。
这个人很会伪装,看起来就是个普通的大学生,谁也没想到他后来会成为对华情报工作的重要负责人。
回国之后,凭借着家族的关系和自己的学历背景,黄浚很快就进入了国民政府工作。

他的起点就很高,直接进了行政院当机要秘书。
这个职位可不得了,每天接触的都是国家最高机密的文件。
哪个部门要开什么会议,哪位高官要去什么地方视察,军队的调动部署计划,重要的战略决策,这些信息都要经过他的手。
说白了,黄浚就站在国民政府权力核心的边缘,什么秘密都能摸到。
黄浚这个人有个致命的毛病——太爱享受了。
他喜欢开好车,喝洋酒,出入高档场所。
南京城里有名的歌舞厅、酒楼,哪里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更夸张的是,他还娶了一个名妓当小妾。

这个女人出身风月场所,见过世面,也极会花钱。
黄浚为了讨她欢心,什么贵的东西都往家里搬,光是在南京就置办了好几处豪宅。
这种生活方式需要大量的金钱支撑。
黄浚虽然是高官,但说到底还是个领工资的,那点薪水根本不够他挥霍的。
到了1931年,他的经济状况已经相当紧张了。
债主天天上门催债,黄浚焦头烂额。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须磨弥吉郎出现了。
老同学特意从日本赶来看望他,表面上是叙旧,实际上是来挖墙脚的。
须磨很清楚黄浚的处境,也知道他手里掌握着多么重要的情报资源。
几杯酒下肚,话题就转到了金钱上。
须磨装作不经意地说,自己在日本有些生意需要了解中国的政策动向,如果黄浚能提供一些信息,报酬自然不会少。

说着就从包里拿出几根金条,往桌上一放,那黄灿灿的光芒晃得人眼睛都睁不开。
黄浚当时心里肯定也挣扎过。
毕竟他受的是传统教育,知道什么叫家国大义。
可是看看手里的欠条,再看看那几根金条,最后还是动摇了。
他大概觉得,只是提供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应该不算什么大事。
就这样,黄浚踏出了万劫不复的第一步,正式成了日本人的眼线。
黄浚跟须磨之间传递情报的方式相当隐蔽。
他们不敢频繁见面,毕竟黄浚的身份摆在那里,动不动跟日本人接触肯定会引起怀疑。
两个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玄武湖边的树洞。
玄武湖是南京有名的景点,游人众多,不会引人注目。

黄浚会在固定的时间去那里散步,看似闲庭信步,实际上是去送情报。
他把写有机密信息的小纸条藏在巧克力的糖纸里,然后塞进某棵树的树洞中。
须磨的手下会在另一个时间去取走。
这种方式确实很难被发现,两个人根本不需要见面,就能完成情报交接。
时间长了,他们又发展出新的方法。
黄浚雇了个司机,这个司机也是日本人安插的。
黄浚会去南京城里某个咖啡馆喝咖啡,司机就把车停在外面等。
日方的联络人也会开车来到同一个咖啡馆,两个司机会在外面抽烟聊天。
趁着这个机会,两人会互换帽子,情报就藏在帽子的夹层里。

这招更加高明,因为就算有人盯梢,也只会看到黄浚在咖啡馆里悠闲地喝咖啡,根本想不到司机之间的小动作。
黄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他把自己的儿子黄晟也拖下了水。
黄晟在外交部当副科长,也能接触到不少重要信息。
父子俩配合起来,给日本人提供的情报就更加全面了。
黄晟年轻,可能还不太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听从父亲的安排。
父子俩就这样成了日本间谍网络的重要节点。
1937年7月,淞沪会战打响了。
国军在上海跟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双方投入的兵力都相当庞大。
在这个关键时刻,国民政府的军事高层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江阴要塞封江计划。

江阴要塞位于长江下游,是扼守南京的重要关口。
国军准备利用这个地理优势,在江面上沉船,彻底封锁长江航道。
日本海军在长江上游有七十多艘军舰,运载着六千多名官兵。
如果封江计划成功实施,这些日本舰队就会被困在上游,成为瓮中之鳖。
国军可以从容不迫地发动攻击,把这支舰队全部歼灭。
这个计划制定得相当周密,保密级别也非常高。
国民政府高层深知这个计划的重要性,特意下了死命令,任何人不得泄露。
参与计划制定的人员都签了保密协议,会议记录也严格管控。
可惜的是,这份机密文件最后还是落到了黄浚手里。
7月28日,黄浚拿到了这份文件。
他看了一遍,立刻意识到这是个重大情报。
如果日本人提前知道了这个计划,就能做好准备,甚至可以反将国军一军。
黄浚没有犹豫多久,很快就把这个消息传递了出去。

日本情报机关收到情报后如获至宝,马上通知了在长江上的海军。
日本舰队接到警报,立即改变了原定计划。
他们加速通过江阴水域,在国军还没来得及完成封锁之前,就全部撤到了安全的下游地区。
国军苦心设计的这个围歼计划彻底落空,白白放跑了七十多艘军舰和六千多名日军。
这些兵力后来在淞沪战场上给国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可以说,就是因为黄浚的这一次泄密,导致中国军队错失了一次重大的战机。
江阴要塞的事情只是个开始。
1937年8月,黄浚更加肆无忌惮地泄露军事机密。
日本人给的钱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大胆。

这个月里,国民政府的几位高层人物接连遭遇日军的精准打击,每一次都差点丧命。
8月16日这天,冯玉祥将军准备去前线视察部队。
他的行程本来是绝密,只有极少数人知道。
可就在冯玉祥的车队行驶到半路的时候,突然遭到了日军飞机的轰炸。
炸弹就在车队附近爆炸,场面相当惨烈。
冯玉祥命大,躲过了这一劫,但随行的几名军官当场殒命。
车队的车辆也被炸毁了好几辆。
这次袭击的精准度让人震惊,日本人就像知道冯玉祥的确切行程一样。
六天之后,宋美龄也遇到了危险。
8月22日,宋美龄到江西去视察空军基地。
她刚到机场,日军的轰炸机就到了。
炸弹在机场跑道上炸开,巨大的冲击波把宋美龄掀翻在地,当场就受了伤。

幸亏伤势不算太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暴跳如雷,他意识到这绝不是巧合,肯定是有人在泄密。
8月23日,白崇禧准备从南京前往上海前线。
他的座车已经准备好了,路线也规划好了。
就在要出发的前一刻,白崇禧突然改变了主意,临时换了另一条路线。
结果原定路线上真的埋伏着日军的特工,准备发动袭击。
白崇禧凭着多年的战场经验和敏锐的直觉,躲过了这一劫。
三天之后,8月26日,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
蒋介石当天要去开一个重要的军事会议,地点和时间都是最高机密。
可就在他的车队行驶途中,又遭遇了日军飞机的空袭。
这次轰炸来得毫无预兆,炸弹就在车队附近爆炸。

蒋介石的警卫反应极快,立刻把他推下车,躲进了路边的掩体。
炸弹炸毁了好几辆车,蒋介石死里逃生。
这一连串的事件让国民政府高层震怒。
这些高官的行程都是绝密,日本人怎么可能次次都掌握得如此准确?唯一的解释就是——内部有间谍。
蒋介石下令彻查此事,把任务交给了宪兵司令谷正伦。
谷正伦是个办案老手,他立即组织了专案组,开始秘密侦查。
专案组梳理了所有可能接触到这些机密信息的人员,名单上有几十个人。
侦查员们开始对这些人进行监控。
他们跟踪可疑人员,监听电话,调查他们的社会关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专案组很快就发现了蛛丝马马迹。
有侦查员注意到,黄浚经常去玄武湖散步,看似平常,但时间总是很固定。
他还经常去某个咖啡馆,每次都是一个人去,喝完咖啡就走。
专案组派人在玄武湖边布控,果然发现了那个树洞。
他们没有打草惊蛇,而是继续观察。
不久之后,他们看到有人来取走树洞里的东西。
顺藤摸瓜,专案组摸清了整个间谍网络的组织架构。
黄浚是核心人物,他的儿子黄晟也参与其中,周围还有十几个人在为日本人工作。
谷正伦决定来个一网打尽。
专案组的人伪造了一封须磨弥吉郎的邀请信,让人送到黄浚手里。

信上说须磨要在某个餐馆设宴,请黄浚过去聚聚,顺便谈点事情。
黄浚收到信后没有起疑,他跟须磨已经合作多年,经常见面吃饭。
这次也觉得没什么不对劲的。
8月26日晚上,黄浚按照约定时间来到了餐馆。
他刚走进包间,就发现不对劲——屋子里坐着的不是须磨,而是一群荷枪实弹的宪兵。
黄浚当时就明白了,自己中了圈套。
他想往外跑,但门口早就被堵死了。
宪兵们把黄浚按倒在地,给他戴上了手铐。
与此同时,分散在南京城各处的专案组成员同时行动,把整个间谍网络的十八个人全部抓捕归案。
这个庞大的间谍团伙,就这样在一夜之间被连根拔起。
抓捕行动完成后,谷正伦立即向蒋介石汇报。
蒋介石听完汇报后沉默了很久。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身边居然潜伏着这么一个危险人物。
那些高官的遇袭,那些作战计划的泄露,原来都是黄浚一手造成的。

审讯开始了。
面对铁证,黄浚没法狡辩。
他承认了自己为日本人提供情报的全部事实,也供出了接头方式和传递路线。
审讯记录显示,从1931年到1937年,黄浚向日本人提供了数百份机密文件,涉及军事部署、战略计划、高官行程等各个方面。
他从日本人那里拿到的金钱数额巨大,足够他挥霍几辈子。
国民政府高层对这个案子的态度非常明确——必须严惩。
黄浚的罪行太严重了,他泄露的每一份情报都可能导致无数士兵的伤亡。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汉奸是最不能容忍的罪行。
8月26日当晚,军事法庭就对黄浚进行了审判。
整个审判过程很快,因为证据确凿,黄浚本人也全部认罪。
法庭当场宣判,黄浚犯叛国罪,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他的儿子黄晟以及其他间谍团伙成员,也都被判处了相应的刑罚。
当天深夜,黄浚被押往南京雨花台。

这个地方本来是个风景秀丽的山冈,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无数故事。
而这一夜,它又见证了一个汉奸的末日。
刑场上已经搭好了木桩,周围站满了荷枪实弹的士兵。
黄浚被推到木桩前,他看着眼前黑漆漆的夜空,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
从一个人人称颂的神童,到进入国民政府的高官,再到成为日本间谍,最后走上刑场,这一生的跌宕起伏,恐怕他自己都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局。
枪声响起,黄浚倒在了雨花台的土地上。
这个曾经差点葬送整个抗战大业的汉奸,终于得到了应有的下场。
跟他一起被处决的,还有间谍团伙里的其他核心成员。
十八个人的间谍网,就这样彻底瓦解了。
黄浚被处决的消息很快传开了。
当时正值抗战初期,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对汉奸的痛恨达到了顶点。
南京城里的老百姓听说抓到了这个大汉奸,纷纷拍手称快。

很多人都说,就是这些败类,让日本人能够如此精准地打击国军,害死了多少前线将士。
国民政府对黄浚案进行了广泛的宣传。
各大报纸都刊登了相关报道,详细披露了黄浚泄密的经过和造成的损失。
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警告那些潜在的汉奸,也让全国人民提高警惕,防范敌特渗透。
黄浚的家人在他死后也受到了牵连。
他的妻妾和其他子女虽然没有参与间谍活动,但也被人指指点点。
汉奸的家属,在那个年代是抬不起头来的。
他辛辛苦苦置办的那些豪宅和家产,全部被没收。
他曾经挥霍无度的奢华生活,最后什么也没留下。
从情报工作的角度看,黄浚案暴露了当时国民政府在保密工作上的巨大漏洞。
一个机要秘书,居然能够如此轻易地接触到最高级别的军事机密,还能毫无阻碍地把这些情报传递出去。
这说明当时的保密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对内部人员的监管也非常松懈。
黄浚案件被破获后,国民政府开始加强保密工作。

他们建立了更加严格的情报管理制度,对接触机密文件的人员进行背景审查,设置了多重监督机制。
各个部门之间的文件传递也更加谨慎,不再像以前那样随意。
可以说,黄浚用自己的生命,给国民政府上了一堂惨痛的保密课。
黄浚的故事也成了后来间谍案件研究的经典案例。
历史学家和情报专家都对这个案子进行过深入分析。
他们指出,黄浚之所以能够得手,不仅是因为他身处要职,更重要的是他成功利用了人们对他的信任。
大家都觉得他是留学回来的高材生,又是官宦世家出身,根本不会怀疑他会当间谍。
这种思维盲区,恰恰给了敌特可乘之机。
黄浚的一生堪称悲剧。
他本来有着光明的前途,凭借才华和家世,完全可以在国民政府里平步青云,为国家做出真正的贡献。

可他偏偏迈错了那一步,为了金钱出卖了国家,出卖了民族。
江阴要塞的泄密,高官行程的暴露,这些罪行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
他比汪精卫更可怕,因为他隐藏得更深,危害也更直接。
1937年8月26日那一夜,雨花台的枪声不仅结束了他的生命,也为所有想要效仿他的人敲响了警钟。
历史证明,任何背叛国家和人民的人,最终都逃不过应有的惩罚。
信息来源: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 《民国人物传》第八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 《抗日战争时期的汉奸问题研究》,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史料选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