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愁身后没房?从汉代陶楼明器看古人对永恒安逸的极致追求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古代中国人不把死亡看作结束,反而觉得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这个“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在汉朝特别流行,人们往墓里放各种明器,想给去世的人建个舒服的地下家园。

其中汉代的陶楼模型特别有意思,它们就像一个个微缩建筑,让我们能直接看到当时有钱人的生活排场,还有他们对死后世界的具体想象。

不只是模型,是“事死如事生”的直白表达

汉代人普遍相信,人离开这个世界后,灵魂并不会消失,而是需要在一个和生前差不多的地方继续生活。这种对身后事的深切关怀,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墓葬风气,让它朝着一个特别的方向发展。

我们知道更早的时期可能存在用活人活物陪葬的情况,听起来多少有些残酷。

到了汉代,风气变了,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陶、木头、石头这些材料,制作出各种模型来代替真人真物放进墓里,这些东西有个专门的名字,叫“明器”。而

陶楼就是这种“灵魂需要住所”想法下的典型代表,它可不单单是个建筑玩具模型那么简单,每一座陶楼里,都装满了墓主人对死后那个世界的具体规划和想象。

当时的贵族、高官还有那些有钱的地主们,他们活着的时候住着气派的大宅子生活优渥,自然希望这份排场和舒适能原封不动地“搬”到另一个世界去。

于是,陶楼就出现了,它代表着主人生前的社会地位和财富,并期望这份荣光能在死后得以延续。

至于为什么陶楼能在汉代流行起来,这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特别是庄园经济的兴盛分不开。那会大地主阶层势力强大,他们手握大片田地,家里养着众多依附的农户和仆人,住的地方往往是高大坚固、像堡垒一样的庄园。

这种庄园不仅是居住区,同时还具备生产粮食、抵御外敌等多种功能,活脱脱一个小社会。所以我们在汉墓里看到的陶楼,很多时候并不是孤零零一栋小楼,而是模仿了整个庄园建筑群的样子。

这很直白地告诉我们墓主人希望在另一个世界,也能继续当他的庄园主,过着和生前一样的日子。

至于为什么主要选用陶土来制作?一方面,汉代的制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和普及;另一方面,相比其他材料,陶土也确实要经济实惠一些。

这就使得不同经济条件的人,或多或少都能负担得起一些明器。当然了那些结构复杂、装饰华丽的顶级陶楼,依旧是普通人家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高楼耸立,细节里藏着汉代生活的“剧本”

仔细观察出土的汉代陶楼,会发现它们远非粗糙的模型。从单层到五六层甚至更高,造型各异,结构复杂。

楼体上门窗齐全,栏杆环绕,斗拱结构清晰可见,屋顶覆瓦,有的甚至还有精致的瓦当和屋脊装饰。

这首先反映了汉代建筑技术,特别是高层木构建筑的发展水平。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量建造高层建筑的时期,文献中多有记载,而陶楼则提供了直观的实物佐证。

更引人入胜的是陶楼内外的人物和场景。楼门处常有持械的门吏或卫士俑,警惕地守卫着;楼层内部或平台上,则可能有宴饮、乐舞的场面,抚琴俑、击鼓俑、舞蹈俑栩栩如生,再现了墓主人生前享受的娱乐活动。

有的陶楼旁边还配有陶井、陶灶、陶猪圈、陶粮仓等附属模型,构成一个完整的微缩庄园。

比如河南地区出土的一些陶楼,常带有望楼结构,兼具瞭望和防御功能,这与当时地方豪强筑壁自守的社会现实相符。

而厨房、厕所等生活设施的模型也不鲜见,力求在细节上还原真实生活场景

可以说每一件陶楼明器,都像是一个凝固的“生活剧本”。它不仅展示了建筑样式,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人物的活动、附属设施的配置,勾勒出墓主人理想中的死后生活图景。

安全有保障(卫士),饮食无忧(粮仓、厨房、家畜),精神愉悦(乐舞宴饮),等级秩序井然(主仆有别)。这种对现世生活全方位的复制和理想化,体现了汉代人强烈的恋世情结和对死后世界秩序性的追求。

对比之下,普通平民墓葬中的明器就简单得多,或许只有一个陶灶、几件陶罐,反映了不同阶层对死后生活想象的差异。

繁华背后,是焦虑还是永恒的祈愿?

陶楼所展现的是一个秩序井然、富足安逸的理想世界。但是这种极力模仿甚至美化地上生活的做法,背后也可能隐藏着汉代人对于死亡和未知的焦虑。

谁也不知道死后的世界究竟是何模样,与其面对不确定性,不如将熟悉且享受的现世生活模式投射到彼岸。

通过建造这些地下“豪宅”,墓主人及其家人似乎在寻求一种心理上的确定感和安全感,希望以此确保逝者能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享有生前的尊荣与舒适。

进一步看,陶楼的细节有时也流露出一种超越现实的夸张。某些陶楼层数极高,结构异常繁复,可能并非完全写实,而是加入了更多象征性和理想化的成分。

这或许暗示墓主人不仅希望延续生前的状态,甚至期望在死后达到一种在现实中未能完全实现的、更完美的生活境界。

地上或许有战乱、有赋役、有天灾人祸的烦恼,但在精心构筑的地下陶楼世界里,这些似乎都被过滤掉了,只剩下永恒的富足、安宁与享乐。

这种对物质世界的执着,甚至可以说是某种程度上的“炫富”心理,也折射出汉代社会崇尚功利、重视现实利益的价值观。

即使是面对死亡这样终极的哲学命题,汉代人的解决方案也显得相当“实在”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模型,来确保一个同样物质化的来世

这其中不乏对生命本身的眷恋,但也隐约可见一丝试图用财富和排场“贿赂”死亡、换取永恒安逸的天真。

设问一句,难道拥有了这地下“豪宅”,就真的能高枕无忧了?答案恐怕无人知晓,但这并不妨碍汉代人对此孜孜以求。

结语

千年已逝,陶楼依旧。它们静静矗立在博物馆的展柜中,现在我们端详它们,却能从中读出那个时代人们对生与死的看法,感受到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

信息来源:《定州博物馆:陶楼——汉代代表性明器》,河南网络广播电视台,2022年1月21日。

信息来源:《博物院丨陶土制成的“豪宅”,藏着汉朝人的终极幻想》,正观新闻,2025年2月28日。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7

标签:历史   明器   汉代   极致   安逸   古人   身后   模型   世界   生前   主人   庄园   陶土   结构   排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