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张纯如在车内饮弹自尽,丈夫亲吻额头告别,满脸凄然

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在历史的浩渺长河中,有这样一位美籍华裔女性,以柔弱之躯扛起了还原历史真相的千钧重担,她就是张纯如。

2004年,张纯如因揭露了日本人的暴行,她也忍受不了无休无止的恐吓、威胁,拿起手枪对准了自己的脑袋……

这是张纯如的遗容,36岁的她着一袭蓝色小西装静卧棺内,神态庄严肃穆且安详,生前,她以笔为剑,勇揭南京大屠杀真相,她的英勇与奉献永垂不朽,值得人们永远铭记于心。

在棺木即将合拢的那一刻,丈夫难掩对亡妻的深切眷恋,他缓缓靠近,轻柔地在妻子已失去温度的额头上印下最后一吻。

此情此景,触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弦,泪水在无声中滑落,就连负责记录这一刻的摄像师,也因情感的冲击而几度哽咽,难以继续手头的工作。

张纯如堪称传奇人物,她的名字值得全体中国人铭记。

1968年,张纯如诞生于美国新泽西州,她的父母皆为毕业于哈佛的留学生,家里也常讲中文,桌上摆着老照片,墙上挂着书法,父亲当年还是台大物理系“状元”,可以说是出生在书香门第。

她原本与南京大屠杀毫无关联,但她的祖父张铁军为抗日时期国军将领,后任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张纯如年幼时,她常听祖父讲述抗战故事,南京大屠杀日军屠城惨状尤多。

那时候日军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掠夺,祖父自己也差点没活下来,这些故事在她心里埋下种子,让她对历史和真相有了特别的执念。

大学时,她先学理科,整天泡在实验室里,忙着算公式做实验,可大二那年,她觉得这日子没意思,果断转到新闻专业,想用文字记录真实。

她一年半就修完课程,后来,她靠《钱学森传》崭露头角,查资料查到手酸,写得认真又扎实,书一出就火了,评论家都夸她有才。

这本书让她在文坛站稳脚跟,也为后来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铺了路。

23岁那年,张纯如在旧书店看到南京大屠杀的照片,触目惊心,她发现英语世界里几乎没人好好写这段历史,心里憋着一股气,非得让真相大白。

她跑遍加州图书馆,翻资料翻到手脏,还查了老报纸和信件,资料堆满桌子,纸边都翻卷了。

为何希特勒的罪行举世皆知,而日本在中国实施的大屠杀却少为人知呢?她为此屡屡心悸,遂萌生创作一本有关南京大屠杀书籍的念头。

为了写得全面,她亲自去南京找幸存者,听他们讲当年的惨事,她每晚整理笔记,熬到天亮,桌上全是改过的稿子。

1995年7月,27岁的张纯如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南京,为撰写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的书搜集资料,她在南京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探访了10处遇难同胞丛葬地,并采访了经历了南京大屠杀的8位幸存者。

回到美国后,张纯如在整理研究资料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部分与约翰·拉贝相关的文献记录,这些资料立刻激发了她的研究兴趣,她推测拉贝可能还保存着更多未公开的珍贵资料。

为了深入探究,张纯如主动联系了拉贝的外孙女,经过一系列的沟通与努力,她成功获得了拉贝在南京期间记录日军暴行的日记手稿,一年后,在张纯如的协助与推动下,拉贝的外孙女正式向全球公布了这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拉贝日记》。

她在最美的年纪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关在一个小小的屋子里,所有的生活都围着这些资料转,为了写好这本书,张纯如将自己代入成遇难者,仿佛经历一次那样的人生。

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在美国出版,冷静记录了日军42天的暴行——几十万人丧命,城里血流成河,她还揭露战后日本怎么淡化罪行,把屠杀说成“战时措施”。

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轰动,她用瘦弱的肩膀担起了一个民族的伤痛——没有她,西方可能根本不会了解南京大屠杀,没有她,尘封了60年的拉贝日记不知道还要继续埋藏多少年?

该书很畅销,被纽约时报列为推荐读物,并被评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当时她才29岁,是第一个如此年轻就获此荣耀的华裔作家。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不仅让张纯如声名远扬,同时也给她带来了诸多困扰,在深入查阅历史资料、采访幸存者的过程中,她目睹了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真相,直面了日本侵略者所展现出的极端暴行与令人发指的残忍。

在写作的过程中,那些噩梦般的图片和文字冲击着她的灵魂,她经常气得发抖、失眠多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无数次,她忍不住对着电脑哭泣,日本鬼子禽兽般的暴行使她患上了抑郁症。

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任何一张照片或者视频镜头都让人心生震撼,痛彻骨髓的悲伤和痛恨让人难以忘怀,可以想象,她在整理资料时内心经受了怎样的摧残和折磨!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又怎么能承受得了如此的残忍?几年下来,张纯如的抑郁症已经十分严重了。

更不用说她还要面对现实中的巨大压力,包括日本右翼分子、国内亲日分子以及个别媒体的攻击。

身心崩溃的纯如患上了抑郁症,曾一度不得不住院治疗。

后来,她整个人变了,白天不敢出门,晚上睡不着觉,资料里的血腥画面老在她脑子里转,她试着写东西,可笔总掉,手也抖。

2004年,家人看她状态不对,送她去医院,她住进病房,脸色苍白,精神垮了,医生开了药,可没多大用。

同年11月9日,张纯如将自己的白色轿车停在一段荒僻的公路旁,然后掏出手枪,最终她不得不使用这种极端手段解脱痛苦,可惜的是她去世时才36岁……

葬礼上,亲友送花悼念,她的书成了历史见证,她用生命换来的真相,提醒大家别忘了那段黑暗。

张纯如的丈夫布瑞特·道格拉斯在硅谷任工程师,2002年,张纯如借助代孕诞下儿子克里斯托弗。

她去世的时候,儿子才刚刚两岁,丈夫不忍妻子的离去,在遗休即将入殓之时,他趴到妻子的额头上,深情地吻了下去……

张纯如曾荣膺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美国华人团体“年度女性”称号,她去世前,与姚明、郎朗被誉为美国最引人瞩目的三位华人青年。

她的一生虽短暂,却闪耀着璀璨光芒,她揭露日本在中国的恶行,让世界知晓真相,若张女士健在,今年仅56岁,她的事迹着实应被写进课本。

张纯如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英雄,她就是个普通人,有血有肉,她写《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不是为了出名,是真心想让大家知道历史有多残酷。

张纯如的母亲张盈盈说,当年,她女儿对于南京大屠杀的调查研究仅仅是开始,现在,日本还没有正式地赔偿和道歉,美国的华人也一直在努力,希望这段历史能被更多的人铭记。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在美国的出版一度引起轰动,而她的研究后来又为更多的学者研究南京大屠杀提供了线索,例如,现在已经译成中文出版的《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也是她在耶鲁大学的资料馆中查找在华教会原始史料时发现的,她还经人牵线找到了拉贝的外孙女赖因哈特夫人。

如今张纯如的著作已被翻译成17种语言,再版多次,销量也已超过百万册,她像是一束光,照亮了那被埋葬、尘封的记忆。

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不是几句话能盖过去的,几十万条命,不是数字,是活生生的人,她顶着威胁写下去,硬是把真相拽了出来,她走了,可她的书还在,摆在书店里,让一代代人记住南京的痛。

张纯如拿命换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她用她的坚持和勇气,把历史翻开给世界看。

尽管她并非中国国籍,却倾尽所有,为中国的冤魂发出震耳欲聋的呐喊,谢谢张纯如女士,您安息吧!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张纯如让南京大屠杀走进全球视野 她改变了历史记忆 2024-12-14

中国国情——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历史不该被遗忘,哪怕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已经成为过去 2023-04-15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16

标签:外孙女   历史   凄然   暴行   南京   日本   美国   日军   中国   额头   真相   丈夫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