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佤山,一片云雾缭绕的土地。
几百年来,山上的人守着一块块石碑,一道道界河,一份份早已刻进血脉的认同。1953年,班老佤族头人托人翻译了一封傣文信,送到北京,送到毛主席手里。
他们说:“如果不要我们,也请回个信。”
没有辞藻,没有修饰,一句话,写尽了佤族人民对祖国最深沉的信念。大山能挡住风雨,挡不住他们望向北京的眼神。
从刀耕火种到电商直播,从土墙茅草到蓝顶红瓦,阿佤山翻了天,但那颗心,始终没变。
1934年秋,云南西南角,班洪佤山燃起枪火。英国殖民者越界勘探,动了阿佤人的地。
班洪、班老十七个部落头人一夜聚齐,敲响木鼓,举族誓师。“誓断头颅,不失守土之责;誓洒热血,不作英殖之奴。”这是1936年2月2日,《阿佤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的誓言。
那年,十七王携带历代印信、册文、委任状,走过刀山火海,送到中英勘界委员会面前。
班洪佤族人不是专家,没读过洋学堂,但他们能指着地图告诉每个山头的名字,能抖出从清朝到民国的官印一枚接一枚。面对英方软硬兼施,佤族头人血书誓词:“虽剩一枪一弹一妇一孺,身可碎而心不可渝。”
1937年,中英勘界流产。英方步步紧逼,国民党政府妥协求援。1941年6月18日,中英秘密交换文件,划定了臭名昭著的“一九四一年线”。
班洪、班老大片土地被生生划走,佤族人民却拒绝承认。印章在手,誓词在心,大山仍是大山,阿佤人的心照旧向着北京。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传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阿佤山头顶的云海都震了一震。那一年冬天,边地战事初定。佤族头人开始筹划,要不要冒险,给新中国写封信?
1953年12月,班老地方六位头人屋勐、混抚、南勐、早盤嘎中、金勐、混于,联名托人翻译,起草傣文信,送往北京。信中写道:“班老历来是中国的土地,如不要班老,也请回个信。”并随信送上一对象牙、一把银刀。
收到这封信,毛泽东主席亲自批示。
中央办公厅迅速回信,告诉班老头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是各民族大家庭,班老的归属,不容置疑。毛主席的信像一束光,穿越云岭,照进佤山深处。
1950年代初期,佤族人民顶着英方不断骚扰,坚持升起五星红旗。每年春种秋收,都会在寨子中心挂起手工绣制的红旗。
没有国境线的确认,就用脚步丈量;没有边防军驻扎,就用自家的刀矛守护。班洪佤山,每一根木鼓,每一座神树,都在无声诉说着归属。
山还在,人还在。山上那句古话传了下来:“天不认,大地认;人不认,祖宗认。”佤族人认祖宗,认祖国。
而这封信,是从深山里,用最朴素的语言,交出的答卷。
1941年的一条线,把阿佤山割得七零八落。
1948年1月4日,缅甸独立。滇缅边界成了焦点。阿佤山,一半归缅,一半归中。谁认线,谁卖祖宗。这是班洪寨口传的老话。
1950年代,中缅双方开始就边界问题谈判。1957年7月、1959年6月,两轮谈判交锋激烈。班洪、班老的头人们托云南省人民政府多次转达一个声音:坚决不认“1941线”,班洪班老要回归祖国。
1960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边界条约》正式签订。条约规定,班洪、班老地区归属中国。这一天,班洪寨里敲响了百面木鼓。寨老屋勐带头,点燃篝火,对天盟誓:“今日起,山是中国的山,水是中国的水,子子孙孙,认祖国一条路。”
这场归属的路,走了近三十年。从抗英,到拒约,到自愿归国,佤族人没走错一步。山民们唱着山歌走向田头,老人们换下破衣裳,挂上了自己亲手织的五星红旗。
归国之后,阿佤山仍旧艰难。道路泥泞,寨子闭塞,疾病横行。班洪乡卫生所的第一位医生岩根,靠着一只药箱,走遍班洪、班老的山寨。
每年下乡,最难是雨季,泥巴路一走就是五天。岩根说过一句话:“祖国把我们要了,咱得好好活着。”
国家也没有忘记。
1960年代,中央派出农业、教育、医疗等工作队,深入阿佤山。学校一间一间建起来,诊所一座一座搭起来。佤族孩子第一次听到了普通话,第一次穿上了校服。寨子里第一次有了邮递员,每月骑着马,送来北京的报纸。
回家,不是凭空来的,是佤族人咬牙守住的,是国家千里迢迢牵回的。
归属之后,新的路才刚刚开始。山高水远,但心已扎根。班洪佤寨的村民们说:山上的水再冷,心里的火却越烧越旺。
党的十八大之后,阿佤山迎来最大的巨变。
2012年,临沧沧源县启动脱贫攻坚战。到2019年底,全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沧源的变化,看一座寨子就知道。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房子刷了黄墙红瓦,家家户户门口种花。2016年12月8日,沧源机场建成通航。飞机第一次飞过阿佤山,带来了游客,带来了希望。
蜜蜂成了新希望。2021年,班洪乡引进智能养蜂箱,一部手机就能操控蜂群。班洪村老支书岩翁,曾带着乡亲修沟修路,如今又成了电商带货主播。佤山黑蜜,卖到了全国各地。
2021年8月19日,习总书记给班洪、班老村的老支书们回信。信里说,要建设好美丽家园,守护好民族团结,守卫好神圣国土。
回信当天,班洪村广场上,十位老支书围坐成一圈。太阳炙烤着石板地,汗水从额头流到脖子,但每个人眼里都亮着光。木鼓声起,歌声响起:“共产党,西代勐(非常好)!”
沧源如今有了4G网络,高铁通车,硬板路通到每个村寨。孩子们在学校吃营养餐,村民们用医保卡看病,橡胶、甘蔗、百香果种植遍地开花。
边境线上,五星红旗一面连着一面。巡边的队伍里,有70岁的老支书尼红,也有刚从中专毕业的青年岩亮。他们换着岗位,但守的,是同一片山,同一份誓言。
阿佤山,还是那座山。阿佤人,走出了新路。
木鼓声一响,山风就跟着回荡。五星红旗一扬,山里的云也像撒开的喜讯。归属的路走过了,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党的光辉照边疆,阿佤人民心向党!3位佤族老人联名致信《经济日报》就《阿佤新歌》报道畅谈感想.澎湃云南.2021-06-08.
佤族.古宫历史网.2019-03-08.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 唱响佤山幸福歌.新华社.2024-09-08.
1953年阿佤山头人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云南日报.2022-03-11.
彰显民族大义的《阿佤十七王敬告祖国同胞书》.云南日报.2021-08-28.
更新时间:2025-05-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