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体检中心,不到七点半,54岁的王阿姨搓着手在大厅等候。和去年一样,她带着满满两页体检单,准备“全项目一站式查个遍”。登记时,旁边的老同事小李悄悄凑过来说:“阿姨,这些检查都是必须做的吗?我听说有的根本没用,还花冤枉钱。”
王阿姨犹豫了:每次体检都做一大堆项目,真的有必要吗?钱花得安心,身体却始终没大问题。难道不是多查多保险? 你还在为体检项目而“全包套餐”吗?或许你以为多查无害,其实,现代权威医学证据早已揭示:有些体检项目,不仅“多余”,甚至可能误导健康管理,带来不必要的医疗支出和心理负担。
很多人都忽略了,体检也分“保值”与“冤枉”两类,尤其是下面这4项——不少人年年做,实则“用处不大”。别再被广告和焦虑情绪左右,体检花钱也要花明白。
到底哪些项目真没必要?第3项尤其让人“白白破费”,你会不会也上过这个当?答案,细细分析给你听。
在很多人心里,体检项目越多越保险。体检中心的营业员往往会推荐“全项套餐”,动辄几十个项目,上千元是常态。
但根据《2023版中国健康管理指南》和《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USPSTF),绝大多数健康成年人(无明显症状、不属于高危人群),常规体检只需血压、血常规、血脂、空腹血糖、肝肾功能等基础检查即可。
过度体检不仅不会更健康,还可能带来假阳性结果,引发不必要的复查、焦虑甚至额外医疗负担。2019年一项对12万名体检者的大数据分析显示,“套餐化”体检中的冗余检查项目,有45%以上并未给健康管理带来实质性帮助,反而让不少人徒增负担。
近5年我国健康体检市场年增长率超15%,但国家卫健委多次发文提醒,理性选择体检项目是预防“医疗资源浪费”的关键。你以为的“细致入微”,其实是“重复累赘”,更别说里面还藏着一些效益低下的“套路项目”。
权威医生和指南一次次提醒:以下这4项,对普通无症状人群来说,如果不是特定需求,真的可以省下这笔钱。
第一项:肿瘤标志物全套
很多体检机构都在卖力推荐“肿瘤标志物全套筛查”。动不动就是CEA、CA125、AFP等十余项,费用从几百到上千元不等。
权威数据表明,这些“肿瘤标志物”用于疾病早筛,假阳性率极高,准确率并不高。以肺癌标志物CEA为例,吸烟者、肝炎病患等都有可能“虚高”。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研究显示,一般健康人定期做肿瘤标志物筛查,对降低死亡率无明确益处。
明白地说:没有症状、无高危因素的人,例行筛查肿瘤标志物,性价比很低,甚至可能因“假异常”被导向重复检查。
第二项:全身PET-CT
很多人想“查个彻底”就做“全身PET-CT”,以为能揪出一切异常。
但中华医学会影像学分会专家共识明确建议,全身PET-CT并不是常规体检项目。接受一次全身PET-CT的辐射量约为普通胸片的50-100倍,有潜在辐射风险。对于健康人来说,PET-CT早期查癌意义有限,可能更多地筛查到良性结节,反而引发不必要恐慌和过度治疗。
第三项:高端基因筛查
近年来,“癌症易感基因检测”“慢病基因筛查”成为体检市场新宠。价格动辄数千元,不少人以为查出“易感基因”就能防患于未然。
但大量国际循证医学综述提醒,绝大多数无症状普通人,现有基因筛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极低。生活方式和环境才是疾病的最关键决定因素,并不是“查出相关基因”就代表会发病。
很多人图时髦花了钱,“得到结果”却摸不着头脑——这种筛查,目前也只能作为科研参考,并不影响实际防控措施,属于典型“花钱图安心”的冗余项目。
第四项:心脏超声与心脏CT
很多中老年朋友觉得,做个心脏彩超、心脏CT总没坏处。实际上,没有心脏病家族史、无心脏相关症状(如胸闷、气短、心悸)的健康人,做这些高成本检查的获益微乎其微。
欧洲心血管协会指南显示,健康成年人例行做心脏影像学检查,并不能起到“预防作用”,反而可能发现一些无害变异,增加复查和不必要干预。
体检项目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越贵越有效,懂得筛选和权衡,才是真正的健康投资。
首先,定期体检的意义不可否认——早期发现慢病、管住高危因素。但要结合年龄、家族史、既往病史、职业暴露等个体背景,定制最适合自己的体检方案。
如果你没有明显症状,也非高危人群,其实只需做好以下基础项目:
1.常规血压、血常规:把心脑血管基础风险看明白。
2.血脂、血糖、肝肾功能:防患于未然,预警代谢问题。
3.尿常规+腹部彩超:排查常见肝肾胆胰等器官异常。
4.必要时女性乳腺超声/宫颈癌筛查、男性前列腺检查:依照年龄分阶段推进。
如需加项,应充分听取正规医院内科或全科医生建议,不必盲目跟风套餐或商家推荐。
家庭体检预算有限时,更应以基础项目为主,精查代替“广撒网”。选择正规医院及权威机构,远离低价高推销的“体检游击队”,确保体检结果真实可靠。
最后,健康管理更重要的是养成科学生活习惯、定期复查、及时复诊。不是越查越放心,而是“查得准、查得值”,配合长期健康干预,效果才显著。
每年体检一次的好习惯值得坚持,但体检不等于“花冤枉钱买安心”。理性识别真正有用的项目,遵循医生建议花钱更省心。如果你还存疑,不妨带着个人问题去医院当面咨询医生。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本文意见仅供健康管理参考,成效因人而异。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建议(USPSTF)》
《2023中国健康管理指南》
更新时间:2025-09-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