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4日至5日
第三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
在安徽合肥召开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介绍
我国正在规划对一颗小行星
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01
如何对小行星实施撞击?
吴伟仁介绍,这项任务拟采用“伴飞+撞击+伴飞”的任务模式,发射观测器和撞击器。观测器先期抵达对目标小行星进行抵近观测,获取其详细特性参数,然后撞击器对小行星实施高速撞击。
撞击全过程将通过天地联合方式,采用近距离高速成像等技术,开展小行星轨道、形貌和溅射物变化观测,准确评估撞击效果。
具体来说,就是在距地球1000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对迎面来的小天体发射动能撞击器,交会后争取能够产生极大的动能从而改变小天体的轨道。目前计划能够改变3到5厘米的轨道,让小行星至少几十年到100年之内不能够再撞击地球。
据介绍,我国将向全球伙伴发出合作倡议,在地面联合监测、联合研制与载荷搭载、数据与成果共享等方面开展积极合作。
02
小行星撞击地球破坏力有多强?
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也被称为太阳系建筑大厦的砖石。小行星有着不规则的外形,每一颗小行星都与许多“小伙伴”一起共享一条轨道。
据统计,约90%已知小行星的轨道位于小行星带,其中离地球轨道很近的小行星,叫作近地小行星。近地小行星导致的高破坏性撞击事件虽属于极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则会产生极大影响,其严重程度和小行星的大小直接相关。
一个足球场大小的小行星就足以对地球上的局部区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一个城镇般大小的小行星将引起全球性灾难,导致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03
动能撞击是
目前世界公认的防御方式
国家航天局相关负责人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共同应对近地小行星撞击的威胁,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力量。
包括联合国在内,有多个国际组织致力于近地天体研究,由各个国家航天局组成的空间任务规划咨询组,负责制定小行星撞击应对任务的启动和执行、应对方案、时间期限。动能撞击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防御方式。
深空探测实验室总体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李海洋表示,采取动能撞击的形式,发射探测器撞一下小行星,就能稍微改变它的速度,小行星之后的运行轨迹就可以跟地球错开。此外,还有推离偏转、引力拖车等多种方法。
小行星虽然很危险,但专家介绍,小行星上面隐藏着太阳系最古老的秘密,值得探索。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工程师严韦表示,从科学界来看,小行星演化程度比较低,保留了一些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原始物质。探测和研究小行星,对研究整个太阳系的起源、行星的演化历史都很有帮助。
此外,科学家认为小行星上的资源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小行星上可能有很多地球上没有的稀缺资源,值得在未来进行开发。”李海洋说。
04
天问二号在轨超3月
首站2016HO3小行星
今年,我国启动首次小行星探测任务。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5月成功发射,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过三个月。
天问二号探测第一站,就是一颗名为2016HO3的小行星。它是一颗近地小行星,在太阳和地球引力的共同作用下,既绕太阳公转又与地球“共舞”。天问二号将在飞行过程中,围绕着这颗小行星进行伴飞、取样、返回,并将样品带回地球。
天问二号将执行约十年的深空探测任务,包含小行星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等13个任务阶段。
来源:成都日报
更新时间:2025-09-0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