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68岁了,体检时医生说我的骨密度还算正常,让我继续保持。”在社区健康讲座上,李大爷这样分享着自己的情况。周围不少同龄人听后都很惊讶,因为他们当中很多人早已出现骨质疏松或腰背酸痛等问题。
其实,骨质疏松并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调查发现,生活中一些看似简单的习惯,能够帮助老人保持骨骼健康,不容易出现骨量流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那些骨骼依然硬朗的老人,普遍具备哪四个生活习惯。
习惯一:坚持规律运动,维持骨骼强度
很多研究已经证实,运动是防治骨质疏松的有效方式之一。美国骨质疏松基金会的数据显示,规律负重运动和抗阻运动,可以促进骨骼形成,提高骨密度,减缓骨量流失。
常见的适合老年人的运动包括:
快走、太极、广场舞:属于低冲击的负重运动,有助于维持下肢骨骼的稳定。
轻度力量训练:例如使用弹力带、哑铃进行上肢训练,能刺激骨骼对钙的吸收。
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简易瑜伽姿势,可以减少跌倒风险,间接预防骨折。
国内一项针对60岁以上人群的调查显示,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的人,骨质疏松发生率比缺乏运动者低约30%。
因此,不容易得骨质疏松的老人,几乎都有一个共通点:每天保持一定时间的规律活动,而不是久坐不动。
习惯二:保证足够钙质和蛋白质摄入
骨骼的主要成分是钙和蛋白质。缺乏这两种营养素,是导致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
钙的摄入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老年人每日应摄入约1000毫克钙。但现实中,很多老人钙摄入量不足一半。奶类及其制品、小鱼虾、绿叶蔬菜、豆制品,都是很好的补钙食物来源。
蛋白质的作用
蛋白质不仅构成骨骼基质,还帮助钙吸收。蛋白质不足,会让骨骼结构变得脆弱。老年人每天应摄入1.0~1.2克/公斤体重的优质蛋白,可选择鸡蛋、鱼、瘦肉、豆类等。
一项发表于《Osteoporosis International》的研究指出,坚持均衡饮食、保证钙和蛋白质摄入的老年人,其骨折风险显著低于营养不均衡的人群。
可以说,饮食是否合理,是决定骨骼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习惯三:要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
维生素D是帮助钙吸收的“钥匙”。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摄入再多的钙,也很难被骨骼充分利用。
我国老年人普遍存在维生素D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居住在城市、不常晒太阳的群体。研究显示,维生素D水平不足的人群,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率更高。
改善方法并不复杂:
晒太阳:每天在阳光下活动20~30分钟,尽量让面部和手臂暴露,能够促进体内维生素D合成。
饮食补充:深海鱼、蛋黄、动物肝脏中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
必要时补剂:对于日照不足或检测发现缺乏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制剂。
因此,不容易得骨质疏松的老人,往往有规律的户外活动,能够保证身体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
习惯四: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骨量流失
除了运动和饮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也会对骨骼健康产生影响。
不吸烟、不大量饮酒
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破坏骨细胞功能,酒精则干扰钙的吸收。长期吸烟或酗酒的人,骨质疏松风险明显升高。
控制体重
过瘦的人骨量储备少,骨折风险更高;而过度肥胖会增加关节负担。保持正常体重,对骨骼和关节都是一种保护。
规律作息
长期熬夜会影响内分泌功能,降低骨形成能力。保持规律睡眠,有助于骨代谢稳定。
定期体检
骨质疏松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骨密度检测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方法。很多骨骼健康的老人,都有定期检查的习惯,能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措施。
小结:骨骼健康,从习惯开始
调查和研究表明,那些不容易得骨质疏松的老人,普遍都有四个共同点:
坚持规律运动
饮食均衡,保证钙和蛋白质摄入
适度晒太阳,维持充足维生素D
生活方式健康,避免不良习惯
骨质疏松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而是长期生活方式的结果。想要保持骨骼硬朗,就需要从日常做起。
如果你已经具备这四个习惯,请继续坚持;如果还没有,可以从今天开始逐步调整。只要方法得当,即使年龄增长,骨骼依然能够保持健康与活力。
更新时间:2025-08-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