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观念当中,“房屋”这个概念具有多重含义。
首先,在物质层面上,具有了所属权的房屋毫无疑问能够为其中的人们提供最基本的遮风挡雨、休憩养生和相互照应的空间条件;
使人不至于无立足之地。
进一步的,同一所房屋内的人们互动更加密切,关系更加亲近,这所房屋也就被赋予了社会意义——是各种关系互动的场所。
最后,人们于房屋当中度过的岁月会凝结成具体的记忆,承载各种情感,从而成为一种符号层面的文化。
这也就是为什么“房屋”在我们的观念中会超越住处的含义,进而成为“家”。
随着房屋的商品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如今房屋已经拥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
甚至在恋爱、婚姻和代际关系当中,“拥有住房”有时都是要先于关系的建立而存在的。
所以渐渐地,人们对于“房屋”的看法也就不再如之前那样纯粹;
甚至可以容忍房屋并不完全属于自己(贷款购房)、自己与房屋毫无感情(直接入住)、房屋被岁月摧残(购买“老破小”)甚至是住进“凶宅”。
2023年3月14日上午9点59分58秒,一套位于杭州市上城区的房产在司法拍卖截止前的两秒钟被人拍下,成交价为170万元;
是拍卖的底价,最终的买主也是唯一的竞拍人。
之所以会出现这么精确的时间,以及每平方低于该小区楼盘均价11000元的价格,都是因为这套房子是一套“凶宅”。
该住宅的法拍信息当中附有这样一条说明:“该房产于2020年4月曾发生凶杀案,主卧内墙因有血渍局部采用墙纸粘贴。”
在2020年4月28日,房屋的前户主从7层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家中妻子也已离世,只剩年幼的孩子。
由于孩子年纪尚小,无力偿还剩余的房贷,该住房只得按流程进入司法拍卖程序。
于是这样一套在传统观念看来非但没有什么人气,反倒充满“晦气”和“戾气”的住房,再次成为了商品,供消费者选择。
近年来,选择通过这种方式降低购房支出、节约成本的购房者数量并不少。
某房产中介甚至专门收集了“凶宅”“法拍房”为关键词的相关数据;
该网站给出的信息显示,仅北京一地,曾经涉及非自然死亡情况的住房数量就达到3000套。
这样的住房违背了我们传统的择屋观念,但由于其普遍存在五折到七五折的折扣,所以低廉的价格会让众多消费者跃跃欲试;
在对超自然力量的恐惧和对现实社会中的生存压力抉择当中“站队”。
已经有相当一部分购房者尝试忽视房屋内曾经发生过的事,只为能够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大约2020年之后,“凶宅被买走”的相关新闻多了起来,尤其是那些处于黄金地段、原本价值不菲的房子。
甚至有网友面对这种现象发出了各种调侃:“只要价格合适,别的无所谓”“跪求便宜凶宅”“本人长得辟邪,不怕鬼”等等;
与一开始人们的顾虑形成鲜明对比。
美国学者贝克尔(Ernest Becker)在他的作品《拒斥死亡》中曾经有过这样的感慨:
“当生存需求达到临界阈值,人类会主动解构文化建构的恐惧”。
是啊,当我们的生活一帆风顺,有能力为自己和家人置办一套温馨的房子时,其承载的是和谐和积极的意义;
“凶宅”则被贴上了“不详”、“不洁”的标签。
但如果生活本身已经有很大压力了,那么这种源自于文化层面的恐惧也会渐渐被现实所解构。
被解构的不光是房屋及其意义本身,甚至围绕着“凶宅”和各种法拍房,如今还衍生出了一种新的职业——凶宅试睡员。
那些有购买所谓“凶宅”的消费者们处于心理和文化层面的忌讳,往往会处在一种既想出手又顾及的状态;
有这样一群人就敏锐的发现了其中的“商机”:他们先替买主去该住房中呆一会、睡一晚,以自己的经验帮助这些消费者们做出判断;
甚至还有人借此机会在网络上进行直播,吸引了数万人观看。
由此可见,原本已有的“凶宅不详”的共识逐渐被“价格说了算”的市场经济生存逻辑所冲击,乃至被消解。
鲍曼曾经感叹:“……让普通人在生存压力下,平静地接受那些曾经不可想象的事情——比如,为了一个安身之所,与鬼魂为邻。”
也许现在就有很多人面临这样的抉择。
-The End -
作者-木易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更新时间:2025-08-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