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7年,北宋嘉祐二年的科举考场迸发出千年难遇的星辉。欧阳修主持的这场抡才大典,不仅以古文运动涤荡骈俪文风,更锻造出中国科举史上最耀眼的"龙虎榜"——苏轼、苏辙、曾巩、张载、程颢等九位登科者,皆是大才,而且还出了日后的9位宰辅。他们中既有主导熙宁变法的中枢重臣,又有执掌元祐更化的文坛领袖,更孕育了关学、洛学两大思想流派。这场科举不仅改写了北宋中后期的政治版图,更将文学革新、哲学思辨与治国实践熔铸为独特的士大夫精神图谱。本文就跟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这9个人。
曾布(1036-1107)是江西南丰人,曾巩异母弟。嘉祐二年(1057)与兄同榜进士,列二甲第72名,初任宣州司户参军。熙宁二年(1069)入京任枢密院编修,力挺王安石变法,参与制定青苗法、免役法,后因与吕惠卿争权遭贬,历任知饶州、广州。元丰八年(1085)神宗崩,升翰林学士,主修《神宗实录》。绍圣元年(1094)任知枢密院事,主导恢复新法,推行盐法改革,整顿西北军务。
曾布
崇宁元年(1102)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宰相),此为最高官职,任内试图调和新旧党争,但因与蔡京政见不合,次年罢相出知润州。任相期间修订《常平免役敕令》,优化役法细则;推动市舶司改革,扩大海上贸易。大观元年(1107)病逝于润州,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肃”。其仕途起于嘉祐龙虎榜,历经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四起三落,虽位列宰辅却陷于党争漩涡,最终未能实现政治理想,成为北宋晚期改革派分化凋零的缩影。
章惇(1035-1105)是建州浦城(今福建南平)人,出身官宦世家,父章俞官至银青光禄大夫。嘉祐二年(1057)初应进士试,因族侄章衡中状元耻居其下,拒受敕命,四年(1059)再试得甲科第五,初任商洛县令。熙宁变法期间任三司使,主管财政革新,推行免役法、市易法,元丰五年(1082)任门下侍郎,位列执政。哲宗即位后,元祐八年(1093)拜知枢密院事,主导“绍圣绍述”政策,次年升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此为最高官职。
章惇
章惇任相期间复行新法,置律学博士、开梅山蛮地,拓边河湟;军事上启用章楶大破西夏,筑平夏城巩固边防。徽宗即位后,建中靖国元年(1101)因反对端王继统遭贬,历任越州、湖州知州。崇宁四年(1105)病逝于湖州任所,追赠观文殿大学士,谥“文定”。作为争议性的改革家,他以铁腕手段推动北宋晚期政治变革,虽因党争被《宋史》列入“奸臣传”,然军事拓边与法制建设影响深远。
吕惠卿(1032-1111)是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出身地方士族,父吕璹官至漳浦县令。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初任真定府节度推官,后入京任集贤院校书,参与编修《起居注》。熙宁二年(1069)得王安石举荐,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主推青苗法、市易法,被誉为“护法善神”。熙宁七年(1074)升参知政事(副宰相),此为最高官职,任内完善免役法细则,设军器监强化武备。但因与王安石争权遭贬,历任延州、太原知府,
吕惠卿
元丰五年(1082)吕惠卿主持修筑永乐城对抗西夏,因战略失误致宋军惨败,被贬知江宁。绍圣元年(1094)复任知大名府,修订《常平免役敕令》,整顿西北盐政。崇宁元年(1102)被列入“元祐党籍”,罢官归乡。政和元年(1111)病逝于太原,追复资政殿学士。作为变法核心人物,他以精于律令、锐意革新著称,虽因党争被《宋史》归为“奸臣”,然市易法改革与军械制造体系革新深刻影响北宋中后期财政军事格局。
林希(1035-1114)是福建福州人,出身书香门第,父林概官至太常博士。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位列二甲第23名,初任苏州观察推官。熙宁年间任馆阁校勘,参与修《两朝宝训》,后因反对新法外放知润州,任内疏浚运河、整顿盐政。元祐元年(1086)任中书舍人,起草贬谪新党诏令,文辞峻切获旧党赏识。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转投新党,升同知枢密院事(执政,从二品),此为最高官职,主持重修《神宗实录》,删改元祐旧臣笔札。
林希
林希在任内推行绍圣绍述政策,复行免役法,整顿河北军屯。元符三年(1100)徽宗即位,因曾参与废孟皇后遭贬,历任扬州、舒州知州。大观四年(1110)致仕归隐,政和四年(1114)病逝于舒州。其嘉祐二年虽列名"龙虎榜",但未跻身苏轼等九宰辅之列,最高官阶止步执政,未至宰相。仕途以文辞见长却陷党争漩涡,初附旧党后投新党,修史时擅改实录遭非议,然在润州创"林公堤"防洪体系、扬州整顿漕运等地方政绩可圈可点,折射北宋晚期士大夫在政治摇摆中的生存困境。
蒋之奇(1031-1104)是常州宜兴(今江苏宜兴)人,出身官宦世家,伯父蒋堂官至枢密直学士。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位列二甲第18名,初任福州司户参军。治平年间任监察御史,因弹劾欧阳修“帷薄不修”案失实,贬监道州酒税。元丰元年(1078)任淮南转运副使,改革漕运,首创“转般法”提升粮食运输效率。元祐六年(1091)任户部侍郎,主持修订《元祐会计录》,建立宋代最完备财政账册体系。绍圣元年(1094)拜知枢密院事(执政,从二品),此为最高官职,协助章惇恢复新法,整顿陕西弓箭手军制。
蒋之奇
元符三年(1100)任尚书左丞(副宰相),主持修订《常平免役法》,优化役钱征收细则。崇宁元年(1102)因与蔡京政争罢相,出知杭州,疏浚西湖、重修六井。崇宁三年(1104)病逝于润州,追赠太师,谥“文穆”。其仕途以财政改革见长,首创的漕运转般法沿用至南宋,所编会计录成为宋代财政管理范本,然因早年诬告欧阳修、晚年附蔡京遭士林非议,折射出北宋官僚在政争与实务间的复杂抉择。
王韶(1030-1081)是江州德安(今江西德安)人,出身寒微,父王规早逝,由母纺织供学。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位列三甲第134名,未入该榜九宰辅之列。初任新安主簿,熙宁元年(1068)上《平戎策》三篇,得王安石举荐,任秦风路经略司机宜。熙宁五年(1072)任通远军知军,发动“熙河之役”,率军收复河湟五州,拓地两千里,安置汉蕃民众三十万,受封枢密直学士。
王韶
元丰二年(1079)拜枢密副使(从二品),此为最高官职,主持西北边防,创“弓箭手”军屯制度,开垦边地百万亩。任内推行茶马互市,设市易司调控边贸,岁增国库百万缗。元丰四年(1081)因与李宪争功遭贬知洪州,次年病逝任所,追赠金紫光禄大夫,谥“襄敏”。其仕途以军事战略见长,虽未至宰相,然熙河拓边奠定北宋西北防线,首创的军垦市易体系被纳入新法,更以《熙河阵法》革新宋军战术。作为寒门将领典范,以“出将入策”双重身份影响神宗朝军政格局,后世誉其“宋之卫霍”。
张璪(1040-1103)是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人,父张洎为南唐旧臣归宋,官至给事中。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未列该榜九宰辅之列,初任凤翔府签判。熙宁变法期间任集贤校理,参与修《仁宗实录》,后历任知谏院、权发遣开封府,任内清理积案七百余件。元丰五年(1082)擢翰林学士,起草《元丰官制敕令》,确立三省六部新制。元祐元年(1086)任同知枢密院事(执政,从二品),此为最高官职,主持裁撤保甲法,修订《元祐敕令式》。
张璪
绍圣元年(1094)复任吏部尚书,协助章惇恢复新法,整顿川陕茶马贸易,岁增税赋六十万贯。元符三年(1100)拜尚书左丞(副宰相,正二品),主持修订《常平免役敕令》,优化役钱分配细则。崇宁元年(1102)因与蔡京不合罢相,出知扬州,疏浚运河故道三百里。次年病逝于润州,追赠太师,谥“简”。其仕途跨越新旧党争三十载,初附新党、元祐转旧、绍圣再归新党,以精熟律令、善处繁剧著称,虽未至宰相正职,但枢密、尚书两任执政期间推动法制与财税改革,尤以元丰官制重构影响深远,折射北宋晚期官僚在政潮更迭中的生存智慧与实务能力。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苏洵幼子、苏轼胞弟。嘉祐二年(1057)与兄同榜进士,初任商州军事推官。熙宁变法期间任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因反对王安石激进新政,外放河南推官。元丰年间历任齐州掌书记、绩溪县令,任内赈济水患、疏浚河道,创“苏公堤”防洪体系。元祐元年(1086)任右司谏,弹劾新党官员蔡确、章惇,升户部侍郎。元祐六年(1091)拜门下侍郎(副宰相),位列执政,此为从二品最高实职,主持裁撤市易法、修订科举制度,力主平衡新旧党争。
苏辙
绍圣元年(1094)因“元祐党人案”贬雷州别驾,后移居许州。崇宁三年(1104)致仕退居颍川,筑室著书,注释《老子》《古史》等典籍。政和二年(1112)病逝,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其仕途沉浮与苏轼相仿,但政治立场更为持重,任地方官时重民生、轻赋役,在中央力主渐进改革。虽未及苏轼文名显赫,然《栾城集》五十卷展现深厚史论功底,《黄州快哉亭记》等文风以稳健见长,与父兄共铸“三苏”文化丰碑,成为北宋士大夫群体中调和鼎鼐、经世致用的典型代表。
郑雍(1033-1108)是开封襄邑(今河南睢县)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郑戬官至宰相。嘉祐二年(1057)进士及第,初任陈州项城县令。熙宁年间任监察御史,反对青苗法过激推行,外放知齐州,疏浚小清河防洪灌溉农田万亩。元丰五年(1082)任刑部员外郎,参与修订《元丰刑统》,确立死刑覆奏制度。元祐元年(1086)升中书舍人,起草废除新法诏令,后历任户部侍郎,推行“均税缓征”政策,减免东南积欠赋税六十万缗。绍圣元年(1094)任礼部尚书,主持太学改革,增置武学、律学博士。
郑雍
元符三年(1100)拜枢密副使(从二品),此为最高官职,主持整顿河北禁军,裁汰老弱兵员三万。崇宁元年(1102)因反对蔡京新法遭贬知亳州,任内重修隋唐大运河亳州段,疏通漕运梗阻。大观二年(1108)致仕归乡,同年病逝,追赠资政殿学士,谥“文简”。其仕途虽未至宰相,然历仕四朝始终秉持稳健改良路线,在齐州创“郑公渠”水利体系、户部推动税制平准,更以《礼制通义》奠定北宋中期礼学框架,成为新旧党争中少有的实务型调和派代表。
小结:
这九位宰辅,曾布、章惇等推动变法革新,王韶拓边西北重塑国防,苏辙、郑雍调和党争推进实务,吕惠卿、张璪完善法制财税体系。他们中既有主导熙宁变法的中枢重臣,又有元祐更化的文坛领袖,其政治博弈、军事开拓与思想争鸣共同熔铸了北宋士大夫经世致用的精神典范,在文学、哲学、制度等领域留下了跨越时代的烙印。
更新时间:2025-04-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