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康监测的道路上,血糖测量就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身体的健康状况。但很多人却只关注空腹血糖这半面镜子,忽略了餐后血糖的另一面。就像王叔叔的故事一样,他原本以为只要空腹血糖正常就万事大吉,却没料到餐后血糖的悄然升高,已经为他的健康埋下了隐患。
王叔叔是一位外企白领,生活看似健康,不抽烟,偶尔饮酒,工作也不算太忙。他的爱人患有糖尿病,因此他偶尔也会陪着一起测测餐后两小时血糖。最近几次,王叔叔发现自己的餐后血糖总是“稍高一点”,但他没当回事,以为只是没休息好或者测量不准确。毕竟,每年单位体检时,他的空腹血糖都显示正常,这让他觉得餐后血糖的“小波动”不足为惧。
然而,几天前,王叔叔晚餐后再次测量餐后血糖,发现数值依然没有降到正常范围。连续几天的监测结果显示,餐后血糖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比之前更高了。王叔叔的爱人察觉到了异常,坚持让他去医院检查。王叔叔虽然心里没底,但还是听从了爱人的建议。医生让他连续监测三天的空腹及三餐后血糖,结果发现他的血糖问题主要集中在餐后血糖偏高,而空腹血糖仍然处于正常范围内。
医生详细询问了王叔叔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后,建议他尽快开始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这让王叔叔十分不解,餐后血糖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医生解释说,其实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同等重要,餐后血糖升高也是糖尿病的早期预警信号。
糖尿病,这个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常见的慢性病,已经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的生活里。它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一旦引爆,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造成严重伤害。过去,我们只知道空腹血糖高于7 mmol/L,或者两小时糖耐量高于11.1 mmol/L,就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糖尿病的早期信号远比这两个数字复杂得多。
实际上,很多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并没有典型的症状,而且随着患者年轻化趋势的加剧,很多初诊患者的胰岛功能只是轻微受损,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偏高,而空腹血糖仍然正常。这种情况被称为糖尿病前期,而我国超过70%的血糖升高患者主要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这与西方国家以空腹血糖升高为主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呢?研究者们根据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数值,将血糖异常升高进一步划分为几类。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 mmol/L且餐后两小时血糖不超过11.1 mmol/L的患者,被称为单纯空腹血糖升高;反之则称为单纯餐后血糖升高。这两种状态分别对应着糖调节受损阶段中的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异常,它们在流行病学和病因方面都有所不同。
有趣的是,餐后血糖的升高与年龄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发现,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病率约为4.7%,而在小于50岁的人群中,发病率仅为0.7%。随着年龄的增长,餐后两小时血糖可能会升高6-9 mg/dl,而空腹血糖仅会增加1-2 mg/dl。此外,性别也在其中扮演了角色,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多为男性,而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则以女性为主。这可能与男性普遍较高的体重指数和腰臀比有关。
糖尿病的发生主要源于两种原因: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包括基础胰岛素分泌和糖负荷后的第一相分泌。基础胰岛素分泌是在进食间期,为了维持血糖水平而缓慢分泌的基线胰岛素;而第一相分泌则是在进食后,为了应对血糖峰值而快速大量分泌的胰岛素。研究表明,患者从正常糖耐量状态进展为糖调节异常,可能会经过两种发展阶段。一种是由于肝脏胰岛素抵抗增强和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空腹血糖受损;另一种是由于外周胰岛素抵抗加重和第一相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糖耐量异常。
换句话说,单纯空腹血糖升高的患者表现为肝脏胰岛素抵抗增加,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肝糖原分解增加,使得空腹血糖升高。而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则表现为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增加,糖负荷后胰岛素第一相分泌不足,使得餐后血糖升高。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同等重要。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综合征,糖代谢异常对其他系统也有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研究表明,餐后血糖对于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意义。流行病学调查指出,血糖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而餐后血糖是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对于合并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来说,控制餐后血糖在理想范围有助于保护心血管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是一时一刻的血糖值达标,而是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的长期控制。空腹血糖只是一天中的某一个时间点的血糖值,而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都属于餐后范围。因此,对于糖尿病的综合管理来说,控制餐后血糖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空腹血糖作为一个点血糖值,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治疗方案的合适与否。治疗强度过高,可能会导致夜间低血糖;治疗强度不足,则会使餐后血糖居高不下。低血糖是糖尿病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对于使用胰岛素注射降糖治疗、老年人及孕期高血糖等特殊患者群体来说,尤其需要避免。
那么,如何控制空腹和餐后血糖呢?虽然餐后血糖对于心血管的影响更为深远,但两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空腹血糖是血糖的基线,空腹血糖控制不好,餐后血糖也会水涨船高。临床上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会有针对性地选用口服降糖药物开启血糖控制治疗。
对于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主要问题在于外周胰岛素抵抗和糖负荷后的第一相胰岛素分泌不足,因此建议早期应用促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如诺和龙;或是随三餐服用的血糖调节剂,如瑞格列奈等药物;以及延缓消化吸收的药物,如拜糖平。而对于空腹血糖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来说,需要考虑睡前的胰岛素或者最后一次降糖药是否剂量不足或过大。前者可能导致药效持续时间短,不足以维持血糖水平;后者则可能出现夜间低血糖导致反射性高血糖的现象。
在饮食方面,餐后血糖偏高的患者应注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延长每一餐的时间。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都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来控制血糖波动。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已经不能满足临床上对于患者综合管理的要求。研究者对于血糖高于正常范围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了进一步的分类。像王叔叔这种情况,就属于单纯餐后血糖升高。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升高的病理机制不尽相同,前者代表肝糖原产生增加,后者预示着外周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清除和利用异常。但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血糖综合管理的不同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像王叔叔这样不把餐后血糖升高放在心上的做法并不可取。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血糖升高,都应积极到医院就诊,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和结构,以及服用针对性的降糖药物,尽早开启血糖管理,以延缓疾病的进一步进展。
更新时间:2025-04-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