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青海果洛高原的一块石头,搅动了整个中国考古界。这块名为“尕日塘秦刻石”的文物,刚刚被国家文物局正式认定为秦代遗迹,消息一出,争议声浪顿时平息不少。
这块石刻位于青海玛多县扎陵湖畔,海拔达4306米,是目前国内唯一保留在原址、同时也是海拔最高的秦代刻石。
它不仅刻着“皇帝”“采药”“卅七年三月己卯”等字样,还可能牵涉到千年来中国人不断争论的“昆仑山到底在哪”的问题。
事情的起点,是今年6月8日,《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重磅文章——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员仝涛的《实证古代“昆仑”地理位置》,他在文中披露了这块石刻的存在,并初步释读出37个秦篆文字,内容提及秦始皇派人“采药昆仑”。
文章一出,考古圈震动。有人认为这是补齐历史空白的重大发现,也有人质疑:两千年前的露天石刻,字迹怎会如此清晰?
面对争议,国家文物局迅速出手:组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青海省考古院等多个专业机构,两次实地勘察,科学检测。
结论是明确的:这块石英砂岩岩性稳定、抗风化能力强,岩体表面和刻痕内部均发现次生风化矿物,不存在“现代伪造”的可能。加之刻痕符合秦代的雕刻工艺,工具痕迹为平口凿痕,与秦代风格一致。
最终,文物局正式认定:此石刻确属秦始皇时期遗物,命名为“尕日塘秦刻石”。
在内容上,官方释读结果与仝涛的初步释读略有差异。最关键的一处,是将“廿六年”修正为“卅七年”。
这不是小事。因为根据《颛顼历》,秦始皇二十六年三月并无“己卯日”,但三十七年三月确有“己卯”。更重要的是,秦始皇在三十六年因“荧惑守心”天象,已开始寻求长生仙药,三十七年派人西行采药,恰合时宜。
这也说明,石刻记录的不是一次寻常出巡,而是秦始皇晚年“求仙”心态的实物佐证。
石刻中虽未明确出现“昆仑”二字,但出现了一个关键字“陯”(音同“仑”)。复旦大学刘钊教授指出,这在里耶秦简中曾出现过“昆陯”写法,是秦代通假字的常见情况。
这意味着,刻石所指之地,很可能就是当时人们认知中的“昆仑”地带。考虑到刻石位于黄河源头扎陵湖区域,某种程度上,也为“昆仑在西北”这一长期争议提供了实物支持。
有人担心,这会不会只是古人的“涂鸦”?学界普遍认为,这种说法低估了刻石的历史价值。清华大学历史系赵平安教授认为,虽只有37字,却可能关乎秦始皇统一后西巡、求仙、疆域认知等多重国家行为。
更何况,秦代七大刻石大多已毁,仅存残块和摹本。而这块“尕日塘秦刻石”,不仅原址保存,文字也大多清晰,极为罕见。
文物局已将其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视同“国保”管理,拨款近百万元展开抢救性保护,现场已设置围栏、看护用房并实行24小时值守。
未来,文物部门还将以此为中心,围绕扎陵湖、鄂陵湖展开区域性考古调查。仝涛也表示,希望能进一步发掘周边遗迹,比如岩画、石棺葬等,为秦代活动还原更多细节。
更新时间:2025-09-1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