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回来,这几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变化真快,以前到处盖高层楼盘,大家都觉得住得高视野好,现在政策一转弯,限高令下来了,新建住宅顶多80米高,相当于26层封顶。
这事儿从2025年5月1日住建部推行的《住宅项目规范》GB 55038-2025开始正式落地,规定高层Ⅱ类住宅,就是18到26层的那些,建筑高度不能超80米,容积率控制在2.4到2.8之间。以前的规范里没这么严,现在全条文强制执行,旧标准有冲突的直接废掉。
为什么这么做?主要是因为城镇住房自有率已经很高,数据说87.8%,大家从缺房阶段转到要住得舒服的阶段了,高密度高层不合适了。

深圳是最先动起来的,早在规范实施前就规定超80米住宅得消防部门审核,实际操作基本卡死审批,好多项目直接改方案,从30多层砍到26层以内。广州没发正式文件,但土地出让条件里写明了高度上限80米,招标书上强调消防通道和疏散空间。
北京给了过渡期,到2027年5月后没拿规划许可的项目一律按新规走,避免突然刹车。郑州则是玩容积率,中心城区新地块不得超2.5,这样建筑自然上不去高度,城市看起来平缓点。
其他地方像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城市,严格控80米以上住宅,300万以上城市限250米以上,500米以上干脆禁建。这些规定其实从2021年住建部和应急管理部联合通知就有了苗头,当时就说审批80米以上住宅得征求消防意见,确保安全不出岔子。

政策背后是消防压力太大,高层楼火灾频发,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摆在那,2021年高层建筑火灾4057起,2022年跳到1.7万起,2023年2.3万起,2024年前8个月直接3.6万起,比前一年全年还多。
全国有34.7万幢8层以上高层建筑,百米以上6000多幢,这些楼里住宅占大头,存量据估算有4000万套左右,住着上亿人。火灾一出事儿就麻烦,主流云梯车救援高度顶多52米,够不着30层以上,烟囱效应让火势3分钟内窜顶。
拿2024年2月23日南京雨花台区明尚西苑6号楼来说,凌晨4时35分架空层电动车充电起火,外墙保温材料易燃,火沿电梯井和外墙蔓延,浓烟直达34层,15人死了,44人伤了,其中2人重伤。调查后发现消防设施老化,整改率全国才40%不到,95.5万栋高层里38.8万栋有问题,这隐患埋得深。

除了火,高层住宅老化后维护费用像无底洞。电梯是命根子,设计寿命15到25年,用10年就故障多,更换一台30万起,两台就60万以上。上海有个30层老小区,年维保费已经1.2万,2025年特种设备条例改成按需维保后,分化更明显,好物业还行,差的就摆烂。
外墙清洗一平方米50到100元,一栋楼5000平方米起步,25万扔进去。二次供水设备每年几万,管道老化漏水,物业费跟着水涨船高。
高层公摊面积大,15%到30%,买100平实际用70到85平,多花钱买电梯井和楼梯间,早高峰等电梯20分钟是常态,检修时更乱套。用水高峰水压不稳,洗澡水忽冷忽热,大风天楼晃荡得人心慌,24层左右噪音还集中,远处的车声都听得清。

资产价值也跟着滑坡,一线城市高层二手房价跌30%以上,低层洋房溢价30%。为什么?城市更新时,低楼层好拆好改,高层住户多,拆迁成本高,基本动不了。专家说高层住宅会成社会负担,尤其是八九十年代建的那些,质量低,管线破损,维修基金20年就见底,业主间为分摊费吵架。
拆除更难,常规爆破材料回收不了,浪费大,专业拆高层复杂,成本高得吓人。开发商以前预言过,二三十层高层占地小居民多,拆80户比拆低层费劲,建更高又不现实,66层才能回本,不算建筑费。

面对这些,居民得自己想办法。先排查安全,参与小区消防评估,推动整改老设施。基金用得透明点,建平台协商分歧,避免物业和业主扯皮。
条件好的可以换低层,新盘低密度多起来了。换不了的加强监督,别让设施坏了没人管。市场整体从盖高楼转向品质,回归住的本意。
总的看,这限高令是信号,房地产从量到质,普通人买房得看长远,别光图高。4000万套高层怎么走?修不起拆不动,得靠政策和社区合力,慢慢转型低密高质。
更新时间:2025-11-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