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登顶中国首富、一手打造 “地产帝国” 的王健林,似乎总在与债务博弈。2016 年万达退出港股后,6000 亿外债压得这家企业喘不过气,王健林用 “卖卖卖” 的方式 —— 卖掉 60 多个万达广场、甚至北京总部大楼,才在 2025 年勉强还清大部分旧债。可还没等他松口气,新的麻烦又接踵而至:北京金融法院的执行文书、累计超 76 亿的被执行金额、7 轮核心股权冻结,以及昔日合作伙伴的追偿,71 岁的王健林和他的万达,再次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76 亿被执行压顶:短期债务缺口暴露现金流危机
2025 年 8 月 11 日,一则来自北京金融法院的消息,让万达再次成为焦点 —— 万达集团新增一则被执行人信息,执行标的高达 24.02 亿元。这并非孤例,翻看万达 2025 年的记录,此前已遭遇 9 次大额强制执行,现存 10 条被执行人信息,累计被执行总金额超过 76 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万达紧绷的资金链。
更严峻的是短期债务压力。截至 2024 年 6 月,大连万达商业管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万达商管”)合并口径有息负债达 1375.61 亿元,其中一年内到期的有息负债 302.69 亿元。而 2025 年 3 月的数据显示,万达商管账面现金仅 116 亿元,这意味着仅短期债务就存在近 200 亿的流动性缺口。对如今的万达而言,能否补上这个缺口,几乎关乎企业存亡 —— 一旦现金流断裂,连锁反应可能波及所有业务。
股权冻结则进一步加剧了困境。2025 年,万达商管遭遇 7 轮股权冻结,大连新达盟、福州万达广场等核心项目公司的股权未能幸免,其中两笔股权被南京中院冻结三年,涉及金额超 1.4 亿元。股权冻结带来两个直接问题:一是核心资产无法正常处置,此前依赖 “卖资产变现” 的模式受阻;二是融资渠道收窄,金融机构对有股权冻结的企业往往更谨慎,“旧资产出不去,新资金进不来”,形成恶性循环。
“卖卖卖” 策略的局限:核心资产流失削弱造血能力
面对债务,王健林的应对方式依旧直接 —— 变卖资产。2024 年,他忍痛出售 26 个万达广场,这些曾是他 “地产帝国” 的基石,如今成了偿还债务的筹码;2025 年初,又连续出售 5 个万达广场;4 月,通过出售酒店管理业务套现 24.97 亿元,用于偿还到期债券;5 月,更是打包 48 个万达广场,以 500 亿元的价格卖给太盟、腾讯、京东等机构。这 48 个项目并非边缘资产,而是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以及榆林、乐山等三四线城市优质项目,共涉及 39 个城市,堪称万达商业版图的 “精锐部队”。
短时间内,“卖卖卖” 确实缓解了部分压力,但长期来看,弊端逐渐显现。核心资产的大量流失,直接削弱了万达的 “造血能力”—— 万达广场是万达商管的主要营收来源,每卖掉一个,就意味着少一份稳定的租金收入。更关键的是,资产抛售速度远追不上债务扩张脚步。以 24.02 亿元的新增被执行金额为例,若按 10% 年息计算,仅这笔债务每年的利息就达 2.4 亿元;而 2025 年上半年,万达通过卖资产回笼的资金,扣除各项成本后,甚至不足以覆盖新增债务的利息。这种 “拆东墙补西墙” 的模式,显然难以持续。
昔日伙伴反目:对赌协议埋下的债务隐患
此次危机中,昔日合作伙伴的追偿,让万达的处境雪上加霜。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永辉超市。2024 年 10 月,永辉超市披露,王健林的老搭档孙喜双(两人曾在大连西岗区共同涉足地产)旗下公司,未按时支付 3 亿股权转让款,永辉直接将孙喜双及担保人王健林告上法庭。王健林本是为 “兄弟” 担保,却没想到孙喜双资金链先断裂,自己反倒被牵连,部分股权因此被冻结。
紧接着,苏宁易购也加入了追偿行列。据悉,苏宁与万达之间存在一笔 50 亿的股权回购款纠纷,根源是 2016 年万达从港股退市时签下的对赌协议 —— 协议约定,若万达 2018 年未实现 A 股上市,需以 12% 年息回购 380 亿股权。后来监管政策调整,万达上市梦碎,回购条款成了 “定时炸弹”。苏宁作为当时的战投股东,要求万达履行回购义务,但万达认为 “回购理由不成立”,双方僵持不下。截至 2025 年 8 月,永辉与苏宁的追偿金额合计约 89 亿元,这对本就债务缠身的万达而言,无疑是 “雪上加霜”。
值得一提的是,苏宁与万达的关系曾十分密切。2024 年 4 月,苏宁易购在东莞的首家旗舰店还在万达商场开业,双方高层均出席仪式,谁也没想到短短一年后,会因债务问题对簿公堂。商业世界的 “共富贵易,共患难难”,在这场纠纷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战略调整能否破局?轻资产转型的未知数
面对重重危机,万达也在尝试战略调整,核心是 “聚焦轻资产运营”—— 减少重资产投资,将更多精力放在万达广场的管理输出、品牌授权上,通过收取管理费和租金分成获取收益,以此降低负债压力。但这一转型面临不小挑战:一方面,轻资产模式需要长期积累品牌影响力和运营能力,短期内难以带来可观收益;另一方面,此前大量出售核心资产,导致可用于管理输出的项目减少,转型缺乏足够的 “家底” 支撑。
如今,71 岁的王健林仍在为万达的生存奔波。从曾经 “一个小目标赚一个亿” 的意气风发,到如今频繁应对债务纠纷,他的经历折射出中国地产行业的转型阵痛。万达能否挺过这次危机?“卖卖卖” 之后,轻资产转型能否成功?这些问题,暂时还没有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关于债务与生存的博弈,还远未结束。
更新时间:2025-09-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