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原油价格一度跌到五年低点的时候,大多数国家还在犹豫要不要“抄底”,中国已经默不作声地把油买到全球都惊了一下。
光是2025年上半年,我国囤的油就占了全球新增石油库存的九成。
在国际局势越来越不稳定、能源越来越被当作博弈工具的今天,中国这一波疯狂囤货,显然是冲着更长远的安全和战略去的。而很多人还在盯着油价涨跌的时候,中国已经在为“断油也要活得下去”的局面做准备了。

2025年中国在原油市场的“存在感”强得离谱,每天进口超过1100万桶,已经不是大买特买,而是“买到改变市场”。
而其中有个细节非常关键:这些油并不都是马上用掉的,有将近每天100多万桶是直接进了储油罐,不炼化、不流通,只屯着。这不是消费,是储备。
要知道,全球能统计的石油库存增量中,有一段时间中国一个国家就占了90%。也就是说,全球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在2025年上半年,是被中国一个国家打破的。
3月份的时候,业内已经注意到,中国的囤油速度达到了每天140万桶,比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

更夸张的是,中国这波采购不仅没有拉低油价,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把原油价格从底部托了起来。10月原油价格跌破五年来最低点,按理说全球都该趁低买进,但大多数国家还是犹豫观望。
结果中国一出手,价格迅速被稳在了65美元左右。这直接让中东、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信心大增,生产意愿回暖,整个市场的底部被中国托住了。
这波操作让世界都意识到一件事:中国不说话,但每一桶油都在改变游戏规则。油价跌不下去,减产也减不动,全是因为中国在持续入场。而这种异常的吞吐量,显然不是偶发事件。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中国是不是看到油价便宜,趁机抄底?这话说对了一半。油价确实便宜,但中国这波买油的逻辑,已经超出了“抄底”的范畴。真正让中国下定决心大手笔囤油的,是法律、风险和金融三大因素叠加。

2025年初,《能源法》正式出台实施。这部法律明确要求国家和企业必须承担能源储备责任。以前储不储油是企业自己的事,现在是“必须储”,法律红线。
不光是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国家队,连一些地方炼化企业也被要求配齐储备。这种制度推动下,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储油基础设施扩建潮。
据公开数据,中国目前的储油能力接近20亿桶,但实际使用率只有60%左右,说明储油空间还很大,国家层面也有“继续塞”的意图。
中国超过20%的进口石油来自俄罗斯、伊朗这些“敏感”地区,而这两年,这些地区几乎没消停过。俄乌战事持续,俄罗斯油田频频遭袭;伊朗与以色列也时不时擦枪走火;美方对俄、伊石油出口的制裁一轮接一轮。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能源供应链的稳定性自然不敢掉以轻心。囤油就是最直接的应对方式。不是因为现在缺油,而是担心将来可能突然断供。这不是杞人忧天,而是现实可能。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忽视的原因——金融避险。石油在金融体系里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硬资产。过去几年,美元波动剧烈,美债收益率坐过山车,人民币汇率也频繁承压。在这种背景下,把一部分外汇资产换成实物油储备,对中国来说,等于是“资产转型”。
石油不像美元、债券那样受到外部金融系统影响,它是真实存在的资源,能抗风险、能对冲,也能在关键时刻当筹码。
过去大家讨论中国的能源安全,常常说“石油储备够用几天”。这个数字以前是110天,已经算全球前列。但现在,根据外媒和能源咨询机构的估算,中国的石油储备天数在2025年已经接近180天,接近半年。

就是如果全球石油供应突然中断半年,中国靠现有库存也能撑住。这不仅是战略储备的概念,更是实战能力的体现。而且储油库还在扩容,全国各地都有新建库区开工,未来这个数字可能还会继续涨。
这就涉及到一个更隐含的逻辑:中国在做最坏的准备。不是说一定会发生什么,但如果一旦能源被当成博弈工具,中国不想被别人“掐脖子”。
从俄乌战争到中东局势,从美伊对抗到亚太紧张,中国要面对的外部变量太多了,能源这个命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还有人猜这和台海局势有关,虽然官方从未明确回应,但从战略逻辑看,这种推测并非毫无根据。如果台海发生任何形式的摩擦,能源供应极有可能成为第一波受到冲击的领域。提前囤油,就是把安全感握在手里,不等别人来决定能不能“加油”。

从整个过程看,中国这波囤油操作其实远比表面复杂。表面上是“买进”,但实际上是“布局”。全球多数国家还在盯着价格涨跌的时候,中国已经在以国家安全的标准在操作。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行为,而是国家级筹备。
而这种行为也正在悄悄改变国际油市的运行逻辑。以前油价由OPEC定,由美国页岩油牵动,现在越来越多的产油国开始看中国动没动。
中国买不买,买多少,成了市场定价的重要因素。这种“无声定价权”,才是真正的力量。

而且中国不仅在买油,还在建新能源,还在大力推广电动车。也就是说,中国正在双线推进:一边囤传统能源保安全,一边布局新能源谋未来。这种两手抓的战略,让中国在当前全球能源博弈中拥有了极强的主动权。
中国这次囤油,表面看是经济行为,实则是一次国家战略的深度演练。有人说中国是在“备战”,这话不算夸张,但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战争意义上的备战。更准确的说,中国是在为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极端情况,提前设好防线。
参考资料:
油气股拉升,中国石油涨超4%创年内新高
2025-11-03 14:00·21世纪经济报道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