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相继离世,还要照顾年迈的老母,濮存昕如今72岁却不敢老去

有些人怕老,是怕脸上的褶子;有些人不敢老,是因为他一旦慢下来,家就没了主心骨。

濮存昕就是后者。

72岁的他,头发白得透亮,眼神还是那样稳,可背后不是闲庭信步,而是硬撑着的责任。
撑着干嘛?为了那个已经认不全人的母亲。

命运的第一脚:坡脚

他不是一出生就走背运的。家里条件好得很,父亲苏民是导演,母亲是演员。别人家的孩子在院子里疯跑,他在剧场后台玩道具长大。

本来,这一条路走下去,多半是“顺风顺水+光环护体”。

结果命运一脚踹来,小儿麻痹症——这个病在那个年代几乎是判刑。

同龄人课间追着满操场跑,他是拄着拐杖往教室挪的那个。

孩子们嘴上不留情,起外号、模仿走路姿势,当成笑料。

他爸每次去接他,看他缩在台阶上,低着头,像一棵没长起来的苗。

家里不认输,东奔西走找医生,吃药、打针,最后送到北京做手术。医生说:“能好点,但别指望恢复原样。”

别人可能就此认命,可濮存昕不。他开始跑步、练走姿,想让人看不出来。

后来他站在舞台上能那么直、走得那么稳,底子就是那时候硬练出来的。

父亲:灯塔和磨刀石

16岁,他去了建设兵团,第一次离开家。人生地不熟,还自带点自卑,没人搭理他。
他躲在被窝里掉眼泪。

父亲没安慰,也没说回来,而是淡淡一句:“别在乎别人怎么看你,把自己过好了,迟早有人看到你。”

这话像钉子一样钉进了脑子。他硬着头皮去融入,干最累的活,学各种技能,不求人喜欢,只求自己站得住。

后来他考进文工团,再到空政话剧团。刚进去就是跑龙套的角色,没人记得他是谁。他没找父亲开后门,自己背台词、盯走位,一点点啃下来。

直到有一天,他和父亲同台演《李白》。父子俩都是轴人,为一个情节吵得脸红脖子粗。戏演完了,父亲的眼神第一次有了那种认可——“这小子,成了。”

命运的连环重锤

舞台上站稳了,命运又开始收利息。弟弟意外去世。

从小一起疯的兄弟,前几天还在说笑,转眼就阴阳两隔。父母像被抽走了魂,家里空气都凉了。

他是长子,不能倒。处理后事、陪父母熬夜、劝他们吃口饭——这不是戏台上的悲情,是生活里的硬仗。

日子刚有点起色,2016年,父亲走了。

那个给他灯光、台词、骨气的人没了。更狠的是,母亲因为接连打击得了老年痴呆,有时候看他,就像看陌生人。

家一下子塌了三面墙,只剩他这根梁,没得退。

舍舞台,守母亲

那时候他还有戏找他演,还有活儿接,但他干脆辞了职。母亲他不放心交给护工,吃饭、洗漱、翻身,全自己来。

老年痴呆不是普通的病,今天记得你,明天就忘了你是谁;刚笑过,下一秒就发脾气。

他一遍遍给母亲讲过去的故事,哪怕她转头就忘。

有时候母亲眼里闪过一丝熟悉,他觉得一整天都没白忙活。

有人说他牺牲了事业,他摇头:“她给了我命,我得还。”

在他眼里,这不是孝顺,是还债——母亲把青春押在他身上,他得把后半生押回去。

不敢老,不是怕,是不能

72岁,按理说早该慢下来了。可他心里清楚,一旦自己倒下,母亲就没人守了。

这种“不敢”,不是怕老的虚荣,而是肩上压着的重量。有人劝他松口气,他只说:“等她走了,我再休息。”

这是他给自己设的期限,也是对家的承诺。

舞台与人生

濮存昕在台上演过诗人、将军、学者……可最难演、演得最久的,是“儿子”这个角色。

这出戏没有观众鼓掌,没有谢幕礼,也没人给台词,全得自己写、自己演、自己撑到最后。

别人舞台上的谢幕是鲜花和掌声,他人生的谢幕,可能只有他和母亲两个人在场。可他还是会演到灯灭的那一刻。

濮存昕这一生,从“坡脚少年”到舞台巨匠,再到病母身边的守望者,跨过的每一步都不轻松。

失去弟弟、送走父亲、面对母亲记忆消失,这些事换在别人身上,早就压垮了。

有人说这是命运捉弄,他却说:“不,这是我的功课。”

舞台上的谢幕很容易,人生的谢幕,才是真正的硬仗。

而他,会打到最后一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4

标签:娱乐   年迈   老母   家人   母亲   父亲   命运   舞台   台词   硬仗   家里   人生   灯塔   连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