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的出售案,已经到了只差临门一脚的时候。但问题来了,这最后一脚该由谁来踢?
传闻中的买家,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红杉中国,个个都是财务投资者。
这显然是沿用了麦当劳中国出售的“老路数”:找钱多、手段灵活、不插手运营的资本方,帮助外资品牌平稳过渡。但这真的是星巴克中国的最优解吗?
如果答案换个维度,其实还有一家本土消费巨头,更有资格成为星巴克的“接盘侠”,就是海底捞。
火锅和咖啡风马牛不相及。但只要换个视角,海底捞和星巴克的底层逻辑惊人相似:它们都不仅仅是餐饮提供商,更是线下社交空间的运营高手。
星巴克靠“第三空间”,把咖啡馆变成了城市人的会客厅和停靠点,一杯咖啡的附加值远超饮品本身。
海底捞则用极致服务,把火锅店变成了年轻人线下社交的“朋友圈”,在这里,吃饭只是刚需,社交和体验才是本质。
而新茶饮们,无论是喜茶、瑞幸,还是霸王茶姬,大多更像是“量贩式饮品店”,把“社交”功能弱化到几乎看不见。你能在星巴克谈3亿的生意,但你很难在新茶饮店里谈正事。
海底捞其实比财务投资者、甚至咖啡行业本身,更懂星巴克。更关键的是,眼下的海底捞,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星巴克。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的增长故事有些难讲:2025年半年报显示,营收207亿,同比下降3.7%;净利润17.55亿,同比减少13.7%;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同比减少15%。
主业承压,副牌孵化虽热闹,但对营收贡献有限,“其他餐厅收入”占比也不过2.9%。
2024年以来,古茗、蜜雪集团、霸王茶姬、沪上阿姨密集上市,资本市场追捧,新茶饮成了外卖大战的最大赢家。高毛利、轻模式的茶饮,成了流量和利润的双重收割机。
星巴克中国的出售,等于给海底捞递了把梯子:成熟品牌、庞大门店网络、“第三空间”的深厚积淀,一步补齐海底捞在新茶饮赛道的全部短板。
而海底捞在本土创新、流量运营、商业地产谈判上的能力,恰好正是星巴克最缺的,创新慢、租金高、本土竞争压力大。两者合体,1+1的想象空间远超于此。
星巴克的核心,从来都不是咖啡,而是“第三空间”战略。它用空间和体验黏住用户,会员体系贡献了超一半收入,周边和新品不断反哺门店氛围。
海底捞的本质也不是“火锅好吃”,而是极致服务创造的独特体验。
本土咖啡和茶饮品牌的崛起,正在蚕食星巴克的护城河。价格战、频繁上新、IP联名,本地玩家反应远快于外资团队。
海底捞的本土化能力、运营速度和流量玩法,正是星巴克眼下最稀缺的补品。如果能合体,不仅能提升商业地产议价权,还能实现门店动线联动、流量闭环。
对星巴克来说,他们需要的不是另一个咖啡商,更不是冷冰冰的资本,而是一个懂空间、会运营的同行者。
星巴克中国业务估值50-60亿美元(约358-430亿人民币),而海底捞2025年上半年经营现金流净额仅67亿元。
要吃下这块大蛋糕,海底捞必须拉来财务投资者组团作战。但近两年消费赛道降温,主流机构“弹药”有限,组团收购难度极大。
更复杂的是,星巴克出售方案要求单一买家持股不得超30%,需要多方联合。多股东下必然面临利益博弈,决策效率严重打折。
更关键的是,星巴克对品牌“主权”极度敏感。它要卖股权、引入资源,但又不想被产业买家掌控经营。
参考麦当劳中国的案例。中信、凯雷收购后门店大扩张,各种本土化创新层出不穷,但麦当劳的品牌和供应链从未动摇。星巴克却“既要又要”:既想卖股权,又要控品牌,还不让别人深度介入。
这意味着,哪怕海底捞有诚意、有能力,星巴克愿不愿意牵手,才是交易的最大变数。
看表面,收购星巴克中国像是“蛇吞象”,但如果真的能成,这对海底捞和星巴克都是一次“灵魂伴侣”级别的进化。
中国消费市场进入深水区,边界早已模糊。谁能打破赛道、重塑体验,谁才有资格讲出新故事。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