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哪天起,你是不是突然发现:自己说的话,孩子开始不爱听了?
你给的建议,他总是不假思索地拒绝;你想沟通,想讲道理,想引导他转变观念……可所有这些“你想的”,最终只是你的一厢情愿。
那个曾经视你为英雄的孩子,开始质疑你的“权威”;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不知不觉间变得紧张,甚至火药味十足。
一句话:孩子不那么“受管”了。
你可能会困惑,甚至自责:活了几十年,养了十几年的孩子,怎么就突然“不灵”了?难道自己真的成了一个差劲的家长?
事实上,做父母和做项目一样,哪能事事如意?孩子不是模具,他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你没法让他完全按照你预设的路线成长。
当你的“教育方法”突然失灵,别急着沮丧或发火。这时你最该做的,是静下心来修炼“父母内功”——这不仅关乎孩子的成长,更关系到你未来几十年的生活品质与幸福指数。
第一课:接受事与愿违
有个流传很广的“父母期待变化图”:
孩子刚出生,你觉得他是个天才;
上幼儿园,你坚信他能上清华北大;
上小学,目标微调为“985/211”;
进入初中,你只盼着他能顺利考上普高,将来有个本科读就知足;
等到他真的上了高中,你可能只剩下一个念头:平安度过,有学上就好。
这条逐渐“下滑”的期待线,恰恰是为人父母必须面对的现实。
你要学会接受事与愿违。
不是孩子变“坏”了,而是他长大了。
初中阶段,孩子身心都在经历巨变。生理发育、心理重构、认知能力提升——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判断和主张。你所精心设计的“完美育儿剧本”,遇到的是一位正在努力长大的、活生生的人。
成长,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偏离父母预期的过程。你必须接受:他的路,不会完全按你画的图纸来。
当你真正接纳这一点,你会发现自己的焦虑少了很多——不再为孩子一次考试失利而彻夜难眠,也不再为他一句顶撞而伤心良久。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也才能做回轻松、真实的父母。
第二课:学会闭嘴
另一个熟悉的场景,是“家长辅导作业音量变化图”:
一二年级,家里吼声震天,“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三四年级,家长音量明显降低,不是脾气变好,而是很多题目已经看不懂;
等到孩子上了初中,大多数家长选择“闭嘴”——不是不想说,是彻底不敢说了。
这条逐渐“静音”的曲线,正是很多家长被动学会的第二堂课。
你要学会适时地沉默。
你知道什么时候最该保持安静吗?
当他在解一道数学题时;
当他和同学打电话交流时;
当他选择那件你觉得很丑,但他很喜欢的衣服时。
我们总是不自觉地扮演“指挥官”:“这道题该这样做”“你应该和某某做朋友”“这发型不好看”……
却不知道,每一次指手画脚,都在孩子心里筑起一堵墙。
我们太怕孩子走弯路,所以急于纠正、指导。却忘了,探索和试错本身,就是最深刻的学习。
你直接给的答案,远不如他自己摸索出来的更有价值。
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在蓬勃生长。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指手画脚的“领导”,而是一个信任他、陪伴他的“盟友”。
你每一句“我为你好”,都可能变成他想要逃离的压力。
从容一些吧。
教育的艺术,有时不在于你讲了多少道理,而在于你能否在关键时刻,忍住那句已经到了嘴边的唠叨。
这种克制,比发泄情绪难得多,却也智慧得多。
让孩子在相对自由的空间里,长成他自己的样子,而不是你不断塑造的样子。
第三课:取悦自己
很多家长感到疲惫,根本原因在于: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
辞职陪读、放弃社交、没有爱好……你付出越多,就越希望孩子能“回报”你同等的成绩。
而当孩子达不到时,你就容易焦虑、委屈、疲惫,甚至怨气满满。
一个不快乐的家长,很难养出快乐的孩子。
你的焦虑会传染,你的委屈会变成无形的压力。这种“沉重”的爱,孩子接不住,你也活得不舒畅。
请你找回自己的生活。
去运动、去读书、去见朋友,哪怕只是安静地喝杯茶、看部电影。
当你有了自己的精神寄托,就不会紧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也不会把他的成绩等同于你的价值。
你会发现,你活得越充实,孩子反而越轻松,亲子关系也越健康。
第四课
如果你又焦虑了,就回到第一课,重新开始
最后想说:
养育青春期的孩子,就像放风筝。线拽得太紧,风筝飞不高;完全放手,风筝会坠落。重要的是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力度。
这三堂课,永远没有毕业的一天。因为我们都在不断修炼、不断成长。教育的终点,不是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与所有正经历“青春期遇上中年期”的家长,共勉。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