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一个曾经与北宋、辽,南宋、金呈三足鼎立之势的少数民族政权,虽然名义上它向另外两国称臣,接受册封,但内部却是一个体系完备的国家。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地区达二百余年,领地包括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面积达到两万余里。而党项人独特的遗产——西夏王陵,更是以“东方金字塔”的响亮名字闻名天下。
一、走进西夏政权
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的李思恭。当时,党项族平夏部的首领拓跋思恭长期占据宥州(今内蒙古鄂托克旗),自称宥州刺史。唐中和元年(881),黄巢兵入长安,唐僖宗避难成都。拓跋思恭与鄜延(今陕西富县)节度使李孝昌共同讨贼,被朝廷任命为左武卫将军,权知夏绥银节度使。起义平定后,拓跋思恭官拜夏州节度使,封“夏国公”,赐姓“李”。
此后数十年,中原地区经历了五代十国的纷争,但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称臣,换来了稳定的发展机会。这一时期的党项人拓跋部达到鼎盛,割据“五州之地”,包括夏(今横山区)、绥(今绥德)、银(今横山区)、宥(今靖边县)、静(今米脂县)五州地区,相当于今天陕西省榆林市西南部区域。
至北宋太宗朝,夏州节度使李克睿、李继筠父子曾助北宋征伐北汉。李继筠卒后,其弟李继捧继任,李氏族内因继位问题发生内斗,后李继捧被迫献出“五州之地”,留居京师。但其族弟银州蕃落使李继迁不肯入京,出逃地斤泽(今巴彦淖尔)集结武装反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李继迁的高祖叫李思忠,在随哥哥李思恭讨伐黄巢时战死。至雍熙二年(985),李继迁用计夺取银州,自立为定难节度西平王。但不久就败于北宋王侁,只得与辽结盟。
这一时期,李继迁一直依附于辽国,与北宋为敌。至道二年(996),宋太宗派五路军攻伐李继迁,皆失败。到了宋真宗继位后,为息事宁人,割让“五州之地”给李继迁,算是正式承认了西夏的独立地位。此后,李继迁又攻陷了北宋重镇灵州和凉州,切断了与西域的商道,并禁止西域诸部向宋朝卖马,严重影响了宋朝军力。同时也将自己的势力范围向河西走廊一带扩张。
也就是说到了这个时候,党项人才从发迹地今榆林市横山区,开始向今宁夏银川一带扩张。灵州(今吴忠、灵武一带)是宁夏平原中部的重镇,早在汉代就已建城,李继迁攻陷后改名西平府,将中枢迁至此处。后其长子李德明继位,认为这里是四塞之地,不利于防守,于是选址黄河北岸的原怀远镇建城,取名兴州,也就是今天的银川市。
李德明时期,他的战略重心是向西发展。他一方面“依辽和宋”,麻痹对手,另一方面向西攻打吐蕃和回鹘。短短数年间,便夺取了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等地。让党项人的势力范围扩展至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李德明死后,长子李元昊继位,开始了称帝建国的准备。他建宫殿,立文武班,规定官民服饰,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西夏文,颁布秃发令。最终在北宋宝元元年(1038)称帝,建国大夏,定都兴庆府。西夏建国伊始,就通过发动四大战役,歼灭宋军西北精锐数万人,又在河曲之战中击溃大辽十万精兵。
此后李元昊便开始沉湎酒色,日益腐朽,他竟立太子宁令哥的未婚妻为后,最终被宁令哥弑杀。后来,其与没藏氏私通生下的儿子李谅祚被立为皇帝,开始了13年的外戚没藏氏专权时代。西夏奲都五年(1061),李谅祚屠杀没藏氏家族,开始亲政,他开始实习政治军事改革,推行汉化,与北宋重新划定边界,恢复贸易,继续对吐蕃用兵,占领了河湟与青海一带。
毅宗李谅祚去世后,年仅7岁的长子李秉常继位,是为夏惠宗,又开始了长达30余年的外戚梁氏专权时代。其间,宋神宗发动五路伐夏战争,夺得兰州。后来,又建立西安州与天都寨,打通泾原路与熙河路,将西夏势力赶出横山地区。
西夏永安二年(1099),李秉常长子,年仅16岁的李乾顺在辽国使者的帮助下,歼灭梁氏家族,开始亲政。他继续推行改革,实施汉化,确定了君主集权体制,结束了屡屡出现的外戚贵族专政局面。其在位的53年间,宋辽国力衰弱,后来金又灭辽、北宋,他乘机夺取了宋、辽大片国土。
西夏疆域图(摘自网络)
西夏大德五年(1139),崇宗李乾顺逝世,其次子李仁孝继位,是为西夏的第五位皇帝夏仁宗。他在位长达54年,正处在与金朝、南宋的稳定发展期,西夏国力达到顶峰。他大力推崇汉文化,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开始重文轻武,军备松弛。为西夏灿烂的文化贡献颇多,但也为西夏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夏仁宗去世10年后,铁木真吞并克烈部。西夏天庆十二年(1205),开始劫掠西夏边境。一年后,即应天元年(1206),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准备灭亡金国,并将首要目标放在了西夏。不久越王李安全通过政变,废除仁宗长子桓宗李纯佑,成为西夏第7代皇帝,即夏襄宗,他依附蒙古对金开战,致使西夏国力日益衰弱,百姓贫困。后来,齐王李遵顼发动政变,废夏襄宗自立为帝,即夏神宗。李遵顼仍然沿袭对金用兵的战略,使得西夏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乾定元年(1223),夏神宗惧怕蒙古威胁,让位于太子李德旺,即夏献宗。李德旺认清蒙古人的阴谋,又开始联合金国对抗蒙古人,这又给了蒙古人出兵的借口。乾定四年(1226),成吉思汗正式发动灭亡西夏之战,由西、北两路进攻西夏。北路攻陷黑水城,进军贺兰山,西路由成吉思汗亲自率领,拿下了整个河西走廊地区。
得知这一消息,夏献宗惊悸而死,其侄南平王李睍继位,即夏末帝。保义二年(1227),成吉思汗攻占应理、夏州、灵州,包围中兴府,又分兵积石州(今青海循化)、西宁,驻六盘山。在这个档口上,成吉思汗突然病逝,托雷秘不发丧。面对大兵压境,李睍投降。蒙古人展开屠城,烧毁宫室,发掘皇陵。
至此,西夏灭亡。自1038年建国,到1227年国亡。历经十帝,共189年。蒙古人对党项人进行了血腥屠杀,对西夏典籍进行了疯狂破坏。目前,除了已经被俄国人劫掠的黑水城等记载西夏辉煌灿烂文化的古遗址外,就只剩下西夏王陵了。
二、西夏王陵遗珍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作为一个深受汉文化影响的少数民族政权。西夏国王李元昊在建国后,同样开始营建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这片皇陵区就位于都城(今银川)西侧,贺兰山东麓。时至今日,被称为“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仍然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
西夏王陵分布图(摘自百度百科)
这片陵区处在贺兰山脚下的洪积扇戈壁上,海拔1100余米。东西宽5公里,南北长12公里,占地50多平方公里。因洪涝灾害多发,所以在营建茔域时就建造了相当完备防洪工程,今尚存32处。陵区内已探明的墓葬包括9座皇帝陵园和254座高等级墓葬,7100余件文物,规模与北京十三陵相当。
航拍1/2号陵
早在明洪武年间,就有关于这片陵区的记载。明嘉靖朝《宁夏新志》记载:“贺兰之东,数冢巍然,即伪夏所谓嘉、裕诸陵是也。其制度仿巩县宋陵而作。人有掘之者,无一物”。1938,德国飞行员卡斯特尔飞跃贺兰山,拍摄了这些东方“金字塔”,并使其闻名海外。
但在解放初期,有关专家仍然认为这里是一片唐墓群。直到1972年6月,兰州军区在这里修建飞机场,挖出了许多陶罐,后经初步挖掘认定是西夏时期的陵墓,由此才揭开了西夏王陵的神秘面纱。
北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建立大夏国,追封其祖父李继迁为神武皇帝、庙号太祖,父亲李德明为光圣皇帝,庙号太宗。并迁葬于新选定的皇家陵区内,陵号分别为裕陵和嘉陵。
西夏的皇家陵寝,汲取了唐宋皇陵的特点,也受到了佛教建筑风格的影响,同时又保持了自己的民族风格。帝陵均坐北面南,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其结构可以分为外城、阙台、月城、陵城(内城)四个部分。
外城呈长方形,长宽比都在1.5到1.7之间,与兴庆府城相似。外城四角设置有角台。进入外城是高大的阙台,阙台后是两排神道和石像生,再后边是碑亭,每一座皇陵的碑亭数量不一,大体为二至三个。碑亭里的石碑,驮碑者不是赑屃,而是佛教的金刚力士。再后面进入月城,有点类似于瓮城,月城后则是陵城,城内有献殿、墓道、陵台等建筑。
阙台和四方形开四门的内城是中原唐宋皇陵的典型特点,但中原讲究中轴线对称,西夏王陵的神道和陵台,以及地宫都不在整个建筑群的中轴线上,而是偏西。尤其是地宫并不在陵台下,而是陵台前边。墓道口则开在献殿内,献殿至陵台之间还有一道凸起的“鱼脊”,是墓道的封土。似乎西夏人并不避讳盗墓者。至于高高的陵台,则受到了佛教建筑的影响,其为实心夯土台、八角锥形,上部层层内收,外部原本有包裹的木质楼阁,形成一座八角形墓塔。而陵墓的地宫也较中原王朝简单,只有主室和东西配室。
在陵区内还有多达254座陪葬墓,专家分别按照靠近帝陵1、2 号,3、4号,5、6号和7、8、9号为其分区,数量分别是62、65、108、19座。这些陪葬墓的结构又分为夯土冢、土家冢、积石冢三种。有的用黄土、碎石夯筑,呈圆锥或圆台形;有的用自然沙土、砾石堆积,呈土丘状;有的在沙土、砾石的土丘上码放石块。其中182号陪葬墓,是唯一确定墓主人的一座,为西夏梁国正献王嵬名安惠。
7号陵平面图(摘自百度百科)
在西夏王陵陵区的外围,还分布着其他建筑基址。如陵邑就处于东北侧,遗址总面积近10万平方米。四周筑有夯土城墙,城内分前、中、后三个部分,中部和后部的正中各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殿堂,遗址内的广场、道路、院落、水井和房屋等遗迹都清晰可见。在陵邑附近还发现了几十处西夏窑址,显然是用来烧制陵墓的建筑材料的。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和西夏王陵博物馆内,最多见的还属迦陵频伽,这种人面鸟身的“鸟人”,出自佛教。迦陵频伽是梵语的音译,汉语译作妙音鸟,是喜马拉雅山中的一种鸟,能发妙音,是佛教“极乐世界”之鸟。在西夏王陵里,它们被做成了檐角的琉璃装饰物。当然,殿脊两端仍然是鸱吻,在6号陵曾发现了高达152厘米的鸱吻,可见当时王陵建筑的宏大。至于宁夏省博镇馆之宝:188公斤重的鎏金铜牛,则出自107号陪葬墓。
西夏享国189年,算上追封的两位,共有12位皇帝。除了最后三位,深处国亡之际的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末主李晛外,其余9位的陵墓均有明确的陵号记载。但目前,只有在清理7号陵东西两座碑亭时发现了残碑,并考释出碑额上16个西夏文篆书“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铭”。证明了7号陵是第五位皇帝仁宗李仁孝的寿陵,其余陵墓均无法断定主人。后来专家依据昭穆之制,直接按照排位为其他陵墓安上了主人。
目前西夏王陵景区主要开放的是3号陵,被认为是西夏开国皇帝景宗李元昊的泰陵。在3号陵西南3公里处是1号和2号陵,被认为分别是太祖李继迁的裕陵和太宗李德明的嘉陵,这两座陵的外城轮廓还很清晰。目前两陵也是景区,但需要单独购买大巴车票前往;三号陵以西2公里是4号陵,依山修建,被认为是毅宗李谅祚的安陵,需要单独购买马车票前往参观;3号陵以北1.5公里是5号和6号陵,被认为分别是惠宗李秉常的献陵和崇宗李乾顺的显陵,其中6号陵依山修建,目前二陵不开放,但可以在大巴车上眺望或步行前往。
7、8、9号陵位于3号陵以北3.5公里处,处在军区内,无法靠近。其中8号陵依山修建,8、9号陵被认为分别是桓宗李纯祐的庄陵和襄宗李安全的康陵,二陵地上建筑均被严重破坏,仅存陵台,9号陵的陵台还只剩下三分之一。7号陵是唯一确定墓主人身份的西夏帝陵,为第五位皇帝仁宗李仁孝的寿陵。(宁17,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写于2025年1月1日)
本页图片、文字、视频为“乌何有之乡大树上”原创,未经授权不得搬运或他用。
更新时间:2025-07-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