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臣(?~1938年),字相卿,河北静海(今属天津市)人。中学毕业后,投身军旅历任两淮盐警大队排、连、大队长等职。抗战爆发后,部队扩编为国民政府军陆军第八军游击队,升调第三总队长,在苏北一带配合中国军队主力与日军作战。1938年春,升任国民政府军陆军第三十三师团长。同年冬,奉令率部驻扎江苏宿迁,在与日军的战斗中阵亡,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少将。
朱宪彝(1903年—1984年),天津人。著名的内分泌学家和医学教育家,被誉为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的奠基人之一。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并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世纪30年代以代谢性骨病的钙磷代谢系统的研究闻名于世,成为国际代谢性骨病钙磷代谢研究的先驱者。1950年代后他倡导并主持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的研究,使中国在这一领域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新中国成立后,受聘为中央医院内科主任,并创建了天津医学院,成为这所高等医学院校的创始人。他还担任过天津市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河北医学科学院院长等职务,并在多个学术组织和政府机构中任职。
徐宗尧(1905年—1990年),出生于天津。1925年,加入东北军,从文书、副官、军需官一路晋升至团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担任热河先遣军暂编步兵第五旅旅长,熟悉了华北的山川形势和作战经验。1941年,加入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军统),担任五原办事处少将直属通讯员。1945年日本投降后,先后担任保定市警察局局长、河北省会警察局局长等职务。1948年,被任命为国防部保密局冀辽热察边区特别站少将站长,随后成为保密局北平站站长。1948年随傅作义起义,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协北京市第三、四、五届委员会委员。
焦菊隐(1905年12月11日—1975年2月28日),出生于天津。中国戏剧家和翻译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创建人和艺术上的奠基人之一,是《龙须沟》《茶馆》《蔡文姬》等经典话剧的第一代导演,中国话剧民族化的一面旗帜。青年时代起就从事进步的戏剧活动,1930年创办了“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并任校长,致力于中国戏曲研究及教学改革。1935年—1938年留学法国,曾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祖国,从事戏剧教学和导演工作。新中国成立以后,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52年起,任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导演总导演和艺术委员会主任。
徐智甫(1907年6月7日—1940年8月28日),出生于天津蓟县周官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参加党领导的反帝大同盟组织,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活动。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组织进步活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斗争,历任冀东抗日联军第十六总队政治副主任、冀热察区党委党校教务主任、昌延联合县县委书记等职务。1940年8月28日,在昌延县黄土粱村突围作战中英勇牺牲。
魏寿昆(1907年9月16日—2014年6月30日),天津人。冶金学和冶金物理化学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冶金物理化学学科创始人之一。192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35年获得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化学系工学博士学位。1936年起在北洋工学院矿冶系任教,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被批准为一级教授,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在冶金热力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首次提出“转化温度”概念并运用活度理论,在国内率先开拓了固体电池直接快速定氧技术。他的研究成果在钢铁脱硫、钢液脱磷、活度理论、选择性氧化等方面有着重要贡献。
仲崇信(1908年5月22日—2008年3月2日),祖籍山东省黄县仲家集,出生于天津。植物生态学家,教育家,中国植物生态学和资源植物学的开拓者,被誉为“海上绿色长城”的创始人。1925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后改为清华大学),随后赴美留学,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1931年获学士学位,1932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齐鲁大学、南京大学任教授,1978~1986年,任大米草及海滩开发研究所所长。其在植物生态学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特别是在米草植物的栽种和应用方面,使中国在米草栽种面积、用途、收效和效益等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他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
杨大章(1909年—1944年),原名杨士英,天津市人,革命烈士。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按照党组织指示,在天津、唐山等地建立抗日救国小组,对铁路职工进行抗日宣传。1939年4月后,到平西抗日根据地工作。1943年来到冀东地区,任中共冀热边特委第一地区专署专员。1944年5月17日,与蓟遵兴联合县主要领导同志在团山子开会时,突遭日、伪军合围。激战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35岁。
李梦九(1909年4月17日—1985年12月2日),出生于天津。汽车工程专家。1933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后留校任教。历任北平大学助教、北京市公共汽车处机务课课长、北京大学教授等职。1949年后长期担任交通部公路总局副总工程师,1978年任交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毕生从事汽车工程和内燃机方面的技术和教学工作,为国家培育了大量人才。在建立健全我国汽车机务技术和管理制度、研制汽车用“节约式白煤炉”、指导并参与汽车节油、保修机工具、不解体检验、旧件修复以及开发新能源、新车型和机型的研究工作等方面成绩显著,为我国的汽车机务技术的提高和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禺(1910年9月24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名添甲,祖籍湖北潜江,出生于天津。中国现代戏剧的泰斗,戏剧教育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1922年入读南开中学,加入南开新剧团,参与《玩偶之家》等剧演出,奠定戏剧实践基础。1928年考入南开大学政治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毕业于清华,后短暂任教于保定育德中学。1934年其话剧处女作《雷雨》问世,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被公认为是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曹禺先生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历任中国文联常委委员、执行主席;中国作协理事,北京市文联主席;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名誉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北京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主席、北京市戏剧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天津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本文所写杰出人物出生地,是按现在的行政区划编写)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