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过度拯救他人,否则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一个能让你活得更爽的人生建议——不管你多么可怜、在乎、担心、深爱一个人,都不要去过度拯救他!

因为他可能不需要你的拯救,最后反而是你先把自己感动了。

更要紧的是你自己的心理健康,在你过度去拯救他人的同时,也许是在苛求别人过得更好的同时,暴露出了你心中始终放不下的扭曲执念。

一、不要过度拯救

过度拯救”的事情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不管是家人之间,还是在朋友、恋人甚至陌生人之间都会出现。

其往往表现为一种过度的同情、关心,甚至还有多余的热血和行动。

当你去过度拯救一个人的时候,你首先就忽略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就是对方有可能根本不需要你为他做什么事情。

很简单的例子,父母总是拿你当小孩子,特别是你外出游玩或工作的时候;

他们会叮嘱你很多事情,怕你被骗,这时候你或许反驳过:“我又不是小孩子!”

这句话就体现出来他们的关心是不必要的。

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我身边,失恋的小姐妹为了逃避现实,每天就在家中睡觉。

当时我觉得她的状态不好,就打算带她出去玩,她半推半就地答应了。

最后的结果是,旅游几乎还是我一个人,她仍然缩在酒店里睡觉。

我当时很难过,一种“不识好人心”的抱怨在我内心升起,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内耗中。

后来我才真正意识到这个说出来大家都懂,却没能完全体会到的道理:“过度拯救他人,对自己没有好处。”

相信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当你因此而产生负面情绪的时候,就说明你已经被自己冲动的抉择所干扰。

二、心理机制

我曾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喜欢一个对谁都好的人!”

我不知道各位小伙伴是否有相同的见解,但不得不承认的一点是,在现代社会,人考虑自己比考虑别人多很多,也不愿意再为谁过多付出了。

也许有人将其理解为“人性的冷漠”,可我倒是觉得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

做人讲究“张弛有度”,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走向极端之后都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好的后果。

一个对谁都好的“烂好人”,很容易成为一个集体中最忙碌的那个,不管是谁需要帮助他都不会吝啬自己。

如果只是提供帮助,倒是也没问题。

怕就怕在为了帮助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机会、时间和感情,或者奚落了身边真正需要保护和帮助的那个人。

这也是过度拯救他人所带来的可怕后果。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的人,他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

第一种就是“讨好型人格”,为了讨好他人而将他人的事情看作最重要的事情,甚至出卖了类似尊严这种对自己最珍贵的东西。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一味的讨好是对自己和身边人的不负责,要避免成为这种人。

第二种是过度“共情”。

某人的某事,让你想起你自己所经历的一件曾经自己没做好的事,或者直接拨动了你对遗憾的执念。

你想通过拯救他人而完成“自我实现”。

可当你真的这么做而且对方真的成功之后,会发现这种“自我实现”是虚假的,你的遗憾还是存在,内耗仍然在一点点占据你的时间。

三、费力不讨好

父母或者爱人有没有向你抱怨过这句话:“我真是费力不讨好!”

这是让人因为过度拯救他人之后,由于自己没有获得想要的结果和情绪价值之后,最容易出现的心态。

在听到他们的抱怨之后你也很委屈啊,你或许很想说:“我不需要!”

可你真的敢说吗?如果说出去之后,会不会让他们更难过?进而酿出更大的危机。

这是别人拯救你,而你不愿意被拯救的情况。

还有另一个情况,就是你拯救别人,而别人想一直被你拯救。

小时候我曾问过父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是什么意思?

父亲强调了一个观点——比起别人总找你要鱼吃,不如你从一开始就教他怎么捕鱼。

因为等有朝一日你家里没鱼了,对方会把自己饿肚子的事情怪在你身上。

就像韩信在没跟刘邦的打天下之前就是个“小混混”,总向一位老太太要饭吃。

后来他把人家的关怀当了成理所应当,最后老太太家里缺粮食,韩信反而觉得自己被羞辱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不想被他人的过度依赖影响,那你从一开始就不要拯救对方。

善良是很珍贵的,而过度的善良则是抛弃了其珍贵的属性,最后会成为危机的根源,你可得记住嗷!

-The End -

作者-思婷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29

标签:美文   可怕   后果   事情   内耗   身边   心理   张弛   老太太   小孩子   珍贵   善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