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世纪》载:“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 “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谓之穷桑帝。” “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又迁帝丘。”颛顼帝始都穷桑“大棘城”,大棘城在东平县旧县乡利仁镇(又大吉城)。
《山海经》 袁珂校注:“所谓甘渊 、汤(旸)谷 、穷桑盖一地也。”袁珂说的“甘渊”,也是《山海经》中提到的“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在古阿邑的东南方向,约五十华里,就是今天平阴县洪范镇的扈泉。扈泉在半山腰,其貌就是甘字形,常年“甘水出焉”,山下有大壑以及古扈国遗址。
现代考古学家张学海先生说符合穷桑(空桑)这些条件的地方就在鲁西聊城南部一带。(以“阳谷域为中心,半径约300里古文化圈”)。《拾遗记·少昊》一书记“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少昊由穷桑登帝位)。穷桑、东夷今考而地望为一,“阳谷东夷之都”。现在以古东阿镇为中心的方圆百里区域,就是上古穷桑古国。
春秋时,今东平县旧县乡王古店一带,叫做“阳谷邑”。《左传》:春秋鲁僖公三年(前657年),齐桓公作为霸主约宋、江、黄三国诸侯会盟于阳谷;齐倾公八年(前591年)春,晋侯、卫大子臧伐齐,至于阳谷等;公会晋师于上鄍,赐三帅先路三命之服;春秋桓公十年,《经》书公会卫侯与桃丘,卫地也;杜预曰: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城,即桃丘矣等所属地皆属今阳谷地。此处说说阳谷,并不是现在的“阳谷县”而是历史上位于东平旧县乡的“阳谷邑”。
隋开皇十六年设阳谷县。 阳谷,古为“旸谷“,在今平阴东阿镇一带,是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也是中华首个历法“黄帝历”的诞生地。
斗转星移,河徙变故,人文变迁,旸谷在本地演变为谷邑、阳谷等地名,阳谷名由邑转县,西迁多次,最终由北宋1006年迁孟店(今阳谷),从阿邑的正东方四十多里,迁移到西部五十多里,由旸谷转变为阳谷,历经近五千年。
更新时间:2025-10-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