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钩沉:爱国军人吴沧洲

引子

#本文摘自《金寨文史》第五辑(1988年12月),作者张善群,原标题《爱国军人吴沧洲》

正文

吴沧洲先生,名学弟,字古岳,清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三月十四日生,原籍河南固始县胡家店(1932年冬归划立煌县境,现属金寨)。

幼习经史,养成儒家“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伦理思想和“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点。适值满清封建王朝没落时期,又逢“八国联军”入侵,国家经济萧条,民生凋敝;政府上层官吏,普遍贪污腐化,庸弱无能,基层绅员则飞扬跋扈,到处鱼肉乡民。更因赔偿“八国战费”,对人民穷征暴敛,极尽压榨剥削之能事,把一个美丽富饶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打搅得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先生原为“半耕半读”,生活小康,至此穷愁潦倒,困苦不堪。在这内忧外患交相窘迫之下,年未弱冠的先生,已对现实怀有极大不满。嗣闻“戊戌政变”和孙中山先生鼓吹“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倡导民族革命的事,不由大开意境,向往不已。一日,塾师向他们讲罢“韩信曾受‘胯下之辱’,终能兴汉灭楚”的故事,鼓励大家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先生深受启发,渐有放弃“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念头,想效法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创业。

未久,河南省创办陆军小学,第一期开始招生,于是先生欣然往投,立志军事,因成绩优良,毕业后被选送“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即世称的“保定军官学校”)第一期炮兵科深造。毕业后分配至河南省新军任职,不久出任陆军第四镇炮兵营营长。从此开始漫长的军旅生涯。

清末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困境,使先生悟澈“欲治其家,必须先治其国;欲使国家得治,首先要统一团结”的政治逻辑,同时知道,欲达此目的,还必须依靠一个强大的组织力量不可。于是在1907年便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才有了具体的行动纲领与政治目标,辛亥革命兴起,先生参与河南推翻清帝国的革命活动,旋任豫西民军指挥,后入陆军大学深造。嗣因军阀间彼此混战,几经辗转才至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鹰下,见冯为国为民的艰苦作风,至为感动,即长期追随。由于先生学术兼优,治军有方,博取信任,得历任“陕西督军署参谋长兼卫队混成旅旅长、总司令部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冯玉祥将军兼任河南省主席时,复命先生为“督办署、河南省政府”高等顾问。

先生虽在西北军(即冯氏部队)最久,但在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求学期间,曾与当时先充“北阀军”总司令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有着同期同队的“同窗之谊”。民国十八年,冯蒋失和,冯使先生为国民军暂编第二师师长,要他秣马厉兵,积极备战。先生知道这场战争,不仅将会使国家粗告统一的局面重归破裂,而且会使全国人民重新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同时感到自己处境的艰难,心下十分忧虑。于是积极奔走两造之间,促使和解,同心建国。惟因当时冯氏受山西军阀阎锡山蛊惑,终未见从。其间蒋曾一再暗示先生“若能反戈相向,定必用为军长”,并愿即颁“任命状”。先生断然拒绝,认为,若如此,不但对不起冯总司令,亦将无面目再见军中诸友。转乃上书冯氏,略谓“当此国家前途曙光在望之际,不忍再参与自相残杀,自取亡国灭种之祸”。毅然辞去其暂编第二师师长。

这场战争虽终于发生,却以冯氏下野而迅速结束。然而,战火虽息,向为西北军根基的河南、陕西各地,却是人心惶惶,四境骚然。先生素孚众望,以事关“兴邦定国”大事,便不辞劳苦,四出奔走,往返宣抚调停,为时不久,便告平靖。

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出兵占领东三省。在举国震怒、一致要求团结御侮收复失地的浩大声势下,蒋介石却坚持“不抵抗主义”,反于当年十一月上旬,亲至武汉布置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动用了十五个师的兵力。先生面对这祸国殃民之举,数次上书“苦谏”,书中曾有“……委座须以天下之忧为忧,立即顺从民意,团结御侮,收复失地”与“……应重视国家元气。凡成大事者,均不以一己之私见,有违天道民意”等相当激烈的措词。这些信虽然毫无成效,但在蒋氏唯我独尊和极端专横的的权威下,身居下属者,敢于如此直言不讳的人,实难多得。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五月,蒋介石竟自任“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并在六月中旬召集团长以上中高级军事会议于庐山,探讨此次剿共的计划方针,先生方任十二军参谋长,得以参与该会。因见会间有人提出“驻进山头,杀尽猪牛,见黑便打,鸡犬不留”的口号,对苏区采取“杀光、烧光、抢光”的残忍措施,心中十分不安,急于当晚休会时,独自至蒋住所,恳切陈词,大意是:这样打法,必使国家元气大丧,招至亡国灭种之祸,“三光政策”绝不可取!……若欲成大功,立大业,莫若迅即捐弃成见,顺天应人,团结抗日,收复失地,“实施宪政,逐步完成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民生主义计划,那时,必定会使国家富强康乐。岂知当时气势汹汹、一心想消灭中国共产党的蒋介石,非但不能听信这些话,还认为“有意挫伤士气”,发生反感。但却仍装出心平气和的模样,又强调了“先安内而后攘外”的主张。

原来先生相信战争的决定因素,全在“士气民心”,一贯坚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战略观点。认为日本在中国的侵略行为,不仅已经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愤怒,同时也招致了世界各国的反对,如果我们兴兵御侮,不仅全国军民团结一心,奋勇杀敌,且会得到大量国际支援。他向来反对“惟武器论”。他素有“口痴”的毛病,见蒋坚持“剿共”态度,知道边区人民和家乡父老的这场残酷灾难,势将不免,焦急无计,又听说蒋对日本帝国主义相当畏惧,不由气上心头,一时情急,更无适当对词,不禁顺口要求蒋给予一旅之师,协助东北义勇军打击日寇。蒋对凡已解除兵权的保定同学,早已决心不再投予兵权,今见先生触及阴私,语又傲讽,甚为不快,以戡乱繁忙为词,不作答复。二人之间自此有了芥蒂。

不久,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已由东三省踏入绥热境内,全国性的救亡运动,正似风起云涌。关外(山海关)各地的“抗日义勇军”如雨后春笋。蒋介石置诸现实于不顾,断然下令对鄂豫皖苏区执行了凶狠的“三光政策”。嗣闻十二军(?)也有调往“边区”参战的消息。于是先生以国家民族为重,毅然劝说十二军军长孙殿英北上抗日,晓以大义,并揭穿蒋的阴谋:不仅祸国,且借此削弱杂牌军。先生见说无用,遂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五月辞去该军参谋长职务,只身参加了冯玉祥将军组织的“民众抗日同盟军”,出任“热河抗日军前敌指挥官”,后在喜峰口一战被俘,幸遇日本绥热前线第四师团侵华先头部队长杉元,是他保定军校当年的战术教官,因得不死。

可惜这次民众抗日行动,不久被蒋介石镇压下去。结果是,冯氏还居泰山,吉鸿昌被处死于天津。蒋命先生进入以蒋为校长的“陆军大学”将校班学习,以后给了一个“军事委员会行营中将参议”的名义。先生志不得伸,率性辞去这桩闲职,应邓宝珊之邀,去甘肃省任职,旋离去。

芦沟桥事变,揭开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序幕,先生认为已到献身酬志的时候,立即辞去在西北的职务,直奔抗日前线,出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行营”办公厅主任。因战局演变,辗转至立煌故乡——金寨(当时是安徽省政府及二十一集团军司令部所在地),曾先后担任桂系十一集团军及二十一集团军参军兼安徽省政府参议。在这段时间里,他除经常去为“第五战区干部训练团立煌分团”讲授军事学外,还亲自编写《中华民族革命史》教材,按时去为省会各种干部训练班上课,鼓励发扬“明礼义,知廉耻”的民族道德及刻苦耐劳的传统,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民国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1944年),被安徽省参议会推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住重庆。先生曾参加国兵殃民”案件数起,大快人心。抗战胜利后移居南京。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退役。三十六年冬当选为国大代表,开会期间,对国民党的《宪法草案》提出许多修改意见,强调要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切实做到“还政于民”和实行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会计独立”。在政治体制方面,他赞同由各党各派共同协商,组成“联合政府”的意见。他的公正立场博得多数代表赞许。

南京解放前夕,有人劝他去台,他婉言谢绝,因看到国家将要统一,宿愿已酬。

建国后,历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及南京市政协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卒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1973年,享年八十六岁。

资料来源:

《金寨文史》第五辑(1988年12月)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金寨   保定   苏区   钩沉   河南省   爱国   参谋长   河南   日本   蒋介石   文史   民国   军人   国家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