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熬夜赶方案,第二天想睡个懒觉补回来,结果越睡越累,下午还犯迷糊。
后来刷到科学家的说法才知道,比起纠结“有没有睡够7-9小时”,每天固定时间睡、固定时间起,对身体才更关键。
之前我也跟很多人一样,觉得只要总睡眠时长够了就行,周末熬到凌晨两三点刷剧,周一再硬撑着早起上班,白天靠咖啡续命,整个人浑浑噩噩的。
现在才明白,问题根本不是“没睡够”,而是作息被我彻底搞乱了,睡眠科学家早就发现,规律的作息习惯,比单纯追求时长更能护着大脑、心脏,甚至还能降低生病风险。
兰德公司有个叫温迪・特罗塞尔的专家说得特实在,这可能是保护长期健康最简单,却最容易被忽略的办法。
咱们身体里其实都藏着个“小闹钟”,科学家叫它“生物钟”或者“昼夜节律”,新墨西哥大学有个心理学家贾尼斯・安德森,她解释说这东西不光管着你啥时候困、啥时候醒,还负责夜里修复身体,比如记东西、修细胞,甚至给大脑“大扫除”。
要是每天睡觉、起床时间老变,这个小闹钟就会乱套,该分泌褪黑素帮你睡觉的时候不分泌,早上该让你精神的皮质醇又跟不上,身体能不闹脾气吗?我之前试过周末凌晨2点睡,周一7点起,那一周都跟没睡醒似的,现在才反应过来,是我把自己的生物钟搞懵了。
身体里的“小闹钟”:乱不得
生物钟乱了,可不只是“没精神”这么简单。
对心脏和代谢的影响就挺明显的,哈佛做过个研究,看了四万多项数据,最后发现固定时间睡觉的人,心脏更舒服,也不容易有炎症,几乎在所有健康方面都表现更好。
现在好多人血压高、血糖不稳,说不定就跟作息乱有关系。
毕竟身体里调节血压、血糖的机制,都得跟着生物钟走,你老打乱它,它能不“罢工”吗?
英国那边也做过类似的追踪,跟了八万多人,结果更直接:作息规律比睡够时长更能看出一个人会不会长寿。
世界卫生组织甚至把长期昼夜节律紊乱,比如总上夜班的情况,列为“可能的致癌物”,耶鲁大学有个叫迈尔・克里格的教授,写过本《睡眠的奥秘》,他总结得特直白:作息规律的人,通常比作息乱的人活得更长。
听到这儿我才意识到,之前总觉得“偶尔熬个夜没事”,其实是在给身体埋下隐患,对大脑的保护也不能忽视。
2025年日本筑波大学有个研究,曹越教授团队跟了四百多个老人,发现作息越规律的人,脑子转得越快,还有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也更多,这东西专门护着记忆,还能让大脑更灵活。
反过来,作息乱了,大脑里容易堆一种叫β-淀粉样蛋白的东西,这跟阿尔茨海默病还挂钩,本来想这是不是意味着一点都不能熬夜,后来看到曹越教授说“偶尔一两晚不规律没事”,才算松了口气,毕竟谁还没个加班、聚会的时候呢。
既然规律作息这么重要,那到底咋养成?其实不用搞太复杂,先从两个简单的招入手就行,亲测管用,养出规律作息,这俩招先试试
第一招是管好光照,哈佛有个叫查尔斯・切斯勒的专家说,想调作息,规律接触光照是最关键的,白天多晒晒太阳,最好是自然光,晚上就少看电子屏幕,尤其是手机、电脑的蓝光。
我之前睡前总刷短视频,越刷越精神,后来试着把手机放客厅,躺下后没了干扰,很快就能困。
克里格教授还特意提醒“别把电子设备带上床”,我现在干脆买了个实体闹钟,省得拿手机定闹钟时又忍不住刷起来,第二招是固定起床时间。
伦敦国王学院有个保罗・格林格拉斯教授建议,就算前一晚睡得晚,第二天也得按平时的时间起。
本来想周末多睡会儿补补,结果发现越补越乱,周六睡到中午,晚上又睡不着,周日接着熬,周一上班更累,现在周末我也坚持7点起,顶多中午眯20分钟,反而下午更精神。
兰德公司的温迪・特罗塞尔还说,别靠白天长时间补觉来凑时长,那样只会让生物钟更乱,这点我算是深有体会了。
除此之外,还有些小细节能帮上忙,比如把卧室弄成“睡眠友好型”,窗帘选遮光的,睡前调静音,温度控制在17到28摄氏度之间,我试过把空调调到22度,盖薄被子,睡得确实比之前香。
还有下午之后别喝带咖啡因的东西,我之前下午3点喝奶茶,结果晚上12点还没困,后来改成喝温水,情况好多了。
睡前也别干太刺激的事,比如跟人吵架、看恐怖片,我现在睡前会读会儿书,或者泡个热水澡,身体慢慢就放松下来了。
现在生活节奏快,想完全固定作息确实不容易,加班、突发情况都可能打乱计划,但试过之后才知道,规律作息带来的精力,比多睡那一小时管用多了。
不用一下子做到完美,从固定起床时间、管好光照开始,慢慢调整,你会发现白天不那么容易累,记性也变好了,身体也舒服多了。
毕竟健康这事儿,从来都不是靠“突击补觉”,而是靠平时的小习惯一点点堆起来的。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