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在珠江口盆地
打造了我国首个
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范项目
——恩平15-1油田碳封存项目。
最近,这一项目累计封存
二氧化碳突破1亿立方米,
相当于新种220万棵树,
标志着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的
技术、装备和工程能力已臻成熟。
二氧化碳是怎么被“藏”进海里的?
后续它们又将何去何从?
CO₂太多?
直接打包“揣”海里!
大家都知道,
CO₂这类温室气体
是全球变暖的公认“元凶”。
这些年,
各国都在想办法“抓碳”“用碳”,
让碳排放和碳消耗平衡,
为温室气体“减肥”。
但“瘦下来”,
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时候,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
前来挑战这项难题。
顾名思义,
这项技术就像“碳管家”,
能把工业排放的CO₂抓住并储存,
防止其进入大气循环,
甚至还能让它派上用场!
目前,
全球多数CCUS项目都在陆地,
但其实,
海洋碳封存有着巨大的潜力。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数据显示,
我国海域有18个主要沉积盆地,
地壳稳定性好、沉积盆地分布广、
地层厚度大,
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达2.58万亿吨,
足够“装”下未来几十年
乃至几百年产生的碳排放,
简直是天然的“碳仓库”。
更妙的是,
海洋地质碳封存不占土地,
远离蓄水层,
还有海水层阻隔。
同时,
CO₂还能被废物利用,
提高油气采收率。
这些陆地地质封存不具备的优势,
都让海洋,
成为大规模工业储碳的“新战场”。
让CO₂在海底“安家”
要闯三道关卡!
把CO₂藏进海底地质,
不就是把它平移到海里?
不,没有这么简单。
这要靠地质油藏、钻采、工程建设等
各方强强联手闯过三道关卡,
才能实现。
第一关:为CO₂在海底找“家”
有多深?
能装多少?
封不封得住?
容量有多大?
想在茫茫海底筛选出
适合碳封存的咸水层,
需要依托扎实的海洋地质数据,
从深度、储集性能、封闭性、库容量等多维度
评估咸水层注入封存二氧化碳的可行性。
第二关:“抓住”CO₂
CO₂是酸性气体,
具有腐蚀性,
长期有效封存十分考验
固井水泥的防腐性和耐久性。
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
低温流变性稳定钻井液,
能够帮着钻头顺畅下钻,
让钻井过程不卡壳。
低密度、耐超临界CO₂腐蚀的水泥浆
则给井壁穿上了“防腐铠甲”,
这套海上碳回注、封存的钻完井技术体系
为CO₂回注“专用通道”的安全
保驾护航,
让碳能够稳稳住进“海底仓库”。
第三关:克服装置“水土不服”
海上平台空间小、承载能力有限,
海洋环境还高湿高盐,
陆地的碳捕集及回注封存装置
在海上有些“水土不服”,
怎么办?
为了把这些装置移植到海上,
中国海油用“搭积木”的思路,
采用海上平台特有的模块化
和成橇布置方式,
为设备“量身定制”平台空间。
同时,
建设者们还研制了
能把CO₂“拧干”的
首套复合材料CO₂分子筛脱水橇、
能够迎战海洋高湿高盐环境的
首套超临界大分子压缩机等。
在攻克一个个棘手难题后,
2022年6月15日,
总重约750吨的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模块
全部集成到恩平15-1中心平台。
2023年6月,
我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封存
示范工程项目投用。
今年5月,
项目新增二氧化碳利用项目投用,
实现了海上CCUS装备、技术和工程的
全链条升级。
未来10年,
恩平15-1油田将回注二氧化碳超100万吨,
驱动原油增产达20万吨。
海纳百“碳”!
哪里的碳都能装得下!
在海洋油田开发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建设者们“顺手”
就将其封存海底。
但比起电力、钢铁、水泥和
交通运输等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碳,
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
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那陆上产生的二氧化碳
能不能也送到海底封存?
答案是肯定的。
“岸碳入海” ,安排!
中国海油在广东惠州启动了
千万吨级CCS/CCUS集群项目,
精准捕集
大亚湾区各企业排放的二氧化碳,
并输送至珠江口盆地海域进行封存,
打造完整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海上CCUS产业链。
同时,
为了更好地挖掘
二氧化碳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强大潜力,
中国海油还计划
以渤中19-6气田为中心,
打造北方二氧化碳驱油中心,
依托“南海万亿方大气区”
建设南方二氧化碳驱气中心,
让CO₂创造更多价值。
从“蓝海探路者”
到“双碳”目标践行者,
中央企业正全流程推动绿色低碳生产,
打造 “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 的
清洁能源产业链,
不断为推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更多国资央企精彩动态
尽在国资小新视频号
———— / END / ————
责任编辑丨张越越
校对丨李虹萦 刘一鸣
执行主编丨刘海草 张灏然
来源|中国海油
更新时间:2025-10-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